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之路作者:李一实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为政府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用新思想定向领航,从新思想中寻策问道,努力创新实践,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
关键词:非遗;旅游;产业
一、文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发现创造价值与旅游体验分享价值的有机结合,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更是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未来工作思路,并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视为今后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二、文旅融合是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旅游中,人们已不仅仅是欣赏好山好水好风光,也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喜欢从景区走向社区,从繁华闹市走向乡野小巷,从购物场所走向文博场馆,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主动适应人们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变化,自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多优质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那么,作为鞍山传统地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如何在旅游这个大平台上,发挥自身文化魅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又将如何让“诗和远方”能够携手讲好鞍山故事,弘扬鞍山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以思考:
首先,如何营造鞍山自己的旅游文化氛围
如何够让一个来到鞍山旅游、投资的外乡人第一时间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认同它的文化骨质、爱上它的城市魅力,其文化氛围的营造必将我们要重点打造的。
以成都为例,这座城市在对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宣传保护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商业炒作和旅游产业的双促进。
走在成都街头,小到食品的外包装,大巴的座位,大到地铁公交站的广告牌和旅游集散中心,机场航站楼等,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你看到、听到、感受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各种各样的文化传媒公司设计制作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外地游客可以很便利地购买到带有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和书籍,欣赏到当地的文化艺术形式,就连耳朵里都一直充斥着导游关于天府之国的溢美之词。不仅如此,当地政府会在每年固定的时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都会举办世界级的传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的参与和观光,其活动规模之巨大、影响之广泛,已成为当地文化支柱型产业。
其次,如何创意设计独特的旅游资源
人们都喜欢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并乐于接近有故事、有文化的人或物。旅游活动也是如此,旅游线路的设计与规划必须贯穿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神秘的(探秘)、离奇的(猎奇)、有趣的(娱乐)等等,总之,都是要满载着文化的。
鞍山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加上博物馆、古迹、遗迹等等,只要有专业的设计规划,这些文化项目足可以支撑起一条饱含鞍山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
以铁东红楼、立山百年老街等文化场所为例,他们都曾通过各种渠道将橄榄枝伸向资源丰富的非遗领域,并希望通过非遗的引进,丰富其场所的文化氛围,要知道因为独特的地域性,它所展现文化氛围绝对是在另一个城市所看不到的。如果政府同企业能够达成合作共识,打造主题景区、特色民宿、欢乐夜经济等文化品牌,这些都可以完好的解决旅行者到鞍山“干啥来”和“来干啥”的根本问题。
第三,如何建立鞍山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体系
1.创意产品设计,融入现代生活。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文化遗产上同样适用。必须将非遗产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才能得以发展。当今是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挥创意的力量,重组文化资源,运用创意产业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非遗产品产业服务。将非遗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以现代生活方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使非遗产品既有现代感又有本土文化特色,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关于非遗的创意营销,在内容上可以不拘泥于传统题材,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设计手法丰富创作底蕴,增强欣赏性。还可以将非遗产业与旅游文化等各种产业融合起来,以此迎合市场需求和发展,增加多样营销的可能性。
2.打造营销团队,加强对非遗品牌的包装。品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工具和策略。市场经济下,一支出色优秀的营销团队是发扬文化产业的必要内容。市场的前景和发展决定营销的样式。一支優质的营销团队能够带动市场的良性循环。人才的更新能够促进创意更新,引起产量和销路的增加扩大。因此,要打造优秀的营销团队,加强对非遗品牌的包装,更好地将非遗产业发扬光大。
雒树刚部长曾明确表示: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非遗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核心。整合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以非遗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非遗只要树立起“搞创新”、“树品牌”、“寻发展”、“求合作”的工作理念,用科学的眼光和扎实的脚步,就一定能够走出属于鞍山自己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刘金祥.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科学版).2012 (5)
[2]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5 (5)
作者简介:李一实(1983.6)男,籍贯:辽宁省海城市,本科学历,研究群众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