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概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色列农业概况
以色列属于亚洲大陆,地处地中海东南角,西临地中海,北连黎巴嫩,东与约旦河西岸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为邻,东南和南面以亚喀巴湾与埃及西奈半岛为界。扼欧亚非三洲会合处,为东西阿拉伯世界的桥梁。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山,高度为1200米左右,在加利利山以东为约旦河谷。在加利利山以西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从黎巴嫩边境一直延伸到南部。加利利山向南俯瞰着埃斯德拉隆谷或埃梅克谷,埃斯德拉隆以南是高原。高原以南是内格夫。
沿海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温度在32~38℃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大巴列湖附近以及内格夫从不下雪,洼地也很少下雪,耶路撒冷和上加利利虽然下雪,但雪量悬殊甚大,前者只有几英寸,后者可达几英尺。河谷地区,有时酷热,气温可达40℃以上,而且十分潮湿。以色列降雨少,一般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在冬季的12月至来年3月,6、7、8三个月根本无雨。降雨量各地区差别也很大。加利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色列越往南雨量越少。从全国看,60%属干旱地区,20%为半温润区(北部),50%国土降雨少于150毫米。
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
一、农业发展历史
以色列农业奇迹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战略。建国50年来,以色列农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其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开始,农业开始大起步、大发展。建国初,以色列处于战争环境,大量移民从国外涌入,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农业成了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柱。以色列在全国垦荒、兴建定居点,目标是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当时,以色列军事开支负担沉重,但仍优先满足农业投资。1952年以色列引种棉花,用10年时间解决了穿衣问题,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创汇仅次于柑桔。1953
年以色列开始建北水南调输水工程,开发沙漠。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开始,滴灌推动农业革命,建立高效市场机制。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开垦饱和,农业单产徘徊,沙漠改造缓慢。以色列开始探索科技发展农业的出路,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后,国家立即大力扶持,农业革命找到突破口,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沙漠改造突飞猛进,可耕地持续增加,农业面貌根本改观。
第三阶段从80年代开始,农业实现产业化。根据国际市场和本国自然条件,以色列70年代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和技术,用高科技、现代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体系。
二、农业生产现状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但由于科技兴农,使农业获得令人
瞩目的发展. 以色列分为10个农业区,政府用价格、贷款等市场调
节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并通过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创汇农产品,体现发展出口型农业的战略。农业部负责宏观指导、规划、市场预测、分配产额、大型基建、区域开发、提供贷款、农业科研和对外合作等。
可耕地面积为42.7万公顷。其中水浇地占48%。主要农作物有
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产量最多的是柑桔。尽管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差, 水源匮乏, 可耕地面积有限, 但以色列
人通过将不毛之地改造成肥田沃土的方法,使可灌溉土地增长了8倍, 至6000万英亩, 占可耕地面积的49.5%;农业种植区已由400个增加到750个。但由于以色列正朝城市化发展, 农村人口已由12%下降到6%
通过兴修水利,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粮食已基本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欧、美市场。
2002年,谷物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157公斤。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最高的,2002年籽棉平均每公顷为4084公斤。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在世界也位居前列或中上等。2002年蔬菜及瓜类产量达到159
万公吨,单产3万公斤/公顷。特别有些水果的品种质量很高,在世
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2002年水果总产量124万吨,单产2万
公斤/公顷。柑橘、葡萄、鳄梨2002年每公顷单产分别达到2.5万公斤、1.9万公斤和1.4万公斤,均名列世界前茅。
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绵羊与山羊)、鹅、鸭、火鸡、蛋鸡等,产品率比较高。 1995年,平均每头牛的胴体重量为349公斤,2002年上升为366公斤。每头奶牛产奶率为8287公斤,分别比世界每头平均水平高出18.9%和293%。同年,肉类、鸡蛋、牛奶分别为38万吨。8.4万吨,124万吨。鸡蛋人均消费量达到400枚以上,主要畜产品均已达到世界上等水平。
三、三种体制并存
以色列的农业组织至今有并驾齐驱的三种形式:公有制集体农庄—基布兹、合作社—莫沙夫、个体农户—莫沙瓦。政府对它们一视同仁。
基布兹是1909年东欧移民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而在加利利湖边创建的。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有270个基布兹,每个基布兹的人数从50至2000人不等,人们在“平等、公有、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户一幢小楼。随着经济的变革,基布兹也在变革,有些基布兹也发放部分生活费,经营范围也从农业扩大到工业和服务业。
莫沙夫1921年始创于杰茨雷埃勒,现有410个,另有42个具有基布兹特点。每个莫沙夫有60至100农户,各个家庭农场是独立的,房屋、田地、收入归农户所有,平时各农场相互协作,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农忙时雇短工,集体合作社负责供销、教育、医疗、文
化等。新建村落由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犹太人服务社共同规划,政府向他们出租土地。
莫沙瓦是个体农民组成的团体,他们就地组织自己的产品市场,进行农资交易。
基布兹、莫沙夫、莫沙瓦分别创造着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46%和22%,三种体制各有所长,共同创造了以色列的高效农业。
市场竞争促使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体系转化。农户们根据规划核算成本,预测市场,签订产销合同,他们只管精心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农产品销售依靠专业内销、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负责70%以上的农产品收购、加工和批发,收取7-12%的手续费,年收入达20亿美元。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于1957年成立,现有300多员工,负责2万农户的出口,收取5%手续费,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它在国外设办事处,推销产品,反馈市场信息。
四、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概况
以色列在建国初期,80%的粮食靠进口, 目前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除此以外,主要进口产品包括动植物油、糖、牲畜、肉类、水海产品、咖啡可可及木材等。粮食进口实际上靠农产品出口来支付。2000年,以进口农产品19.6亿美元,占以进口总额的6.1%,其中进口超亿美元的农产品为粮食、动植物油、糖和肉类。从整个农畜产品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