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发展几点启发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发展的几点启发摘要:随着数字化艺术的到来,如何把握机遇以拓展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不仅是中国民间音乐创作表演者的职责,同时也应该引起数字媒体领域的重视。
“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1]。
“戏曲危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浅谈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和被引进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而探究中国民间音乐与新媒体整合的必然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戏曲数字音乐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3791(2012)06(c)-0234-01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由从勾栏到厅堂,再进入了剧场的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的戏曲小品、戏曲电视剧的银屏艺术。
为了发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戏曲工作者不断的创作符合现代社会进程的戏曲作品。
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戏曲仅在传播载体或作品本身题材上的更新,还不能完全使我们的传统艺术走出困境,背负着传统的表演模式和古老的历史故事的戏曲艺术不断遭逢着“生存”的危机。
高科技的视听艺术是否取代传统戏曲?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将如何把握机遇以拓展?都将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1 “传统艺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信息的流通空前活
跃,数字化已经逐渐蔓延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艺术的超时空性,多维性和多样性的交融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随着数字化不断创新的进程,各种视听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艺术的功能不断扩宽加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这正给中国的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契机。
1.1 新的戏曲艺术形态
对于戏曲的传播来说,“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新媒体艺术的盛行,不仅为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在数
字媒体产业化模式的进程中,戏曲艺术也在改变传统的创作模式和欣赏模式,与其他媒体行业交互合作,彰显着戏曲艺术的魅力。
“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来的艺术形态”[2]。
如戏曲电视、网络戏曲、手机彩铃戏曲、影视戏曲、游戏动漫戏曲等,它们是数字媒体产业链中具有巨大潜力的一员。
而“2007上海电子艺术节会展”的“新视觉电子音乐会”更是一次打造新感受戏曲剧场的大胆尝试。
它结合音乐、视频、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类型,运用视听多种高科技打造的一场三维立体的音乐会。
它以中国文化遗产昆曲为音乐的基本元素,以“节奏”作为贯穿整体结构的主线。
并通过不同段落的表现形式,力图多角度诠释“节奏”的内涵。
观众们可以通过听觉与视觉,感悟音乐和画面的律动。
整场音乐会都是用一种“交互式”的制作概念,向听众展示新媒体艺术的魅力。
这次音乐会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单一的听觉欣赏模式,在视觉上
运用的景观装置、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装置作品,加入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接受了视觉和听觉上多重的艺术享受。
它是电子、数码、光影等技术和音乐、美术等创意的结合而产生的新形态的艺术作品,是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结合大胆尝试,带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1.2 戏曲紧跟着科技发展的脚步
技术的发展绝不是戏曲艺术的绊脚石。
人们可以发现从音乐会、演唱会、唱片、影视音乐到新视听电子音乐,从电子琴到合成器,再到数码工作站,音源、采样器、电脑等直接使用于乐队的现场表演,从多媒体运用到新媒体技术的融入,无不是科技为音乐开拓了更为多样和广阔的表现空间。
运用最新的高科技电子技术可以将为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进一步传承发扬开阔广阔的空间,奠定技术基础,
提供新的表现形态,如二维三维影像的捕捉与再现、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电子音乐技术、实时音频与视频处理技术、多声道音频技术等,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突破传统构架,使其成为一部既深含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当代都市气息的艺术作品。
2 新视听的戏曲艺术发展需要多个领域交互沟通,共同努力
新视听戏曲是文化、艺术及数字技术三个领域的综合交叉艺术。
它的生产发展需要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即戏曲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伺服者。
2.1 戏曲创作是新视听戏曲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新视听戏曲不仅仅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其本身也需要注入新
的血液。
继承传统,结合社会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戏曲艺术,是对戏曲一线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艺术本身随着载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戏曲的创作必须与社会现代化相结合才得以继续生存。
2.2 戏曲表演者是戏曲艺术的第二创作者,由他们将纸上的艺术呈现给人们
随着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戏曲艺术品种不断丰富,戏曲表演者也分为了两个领域即戏曲演员和戏曲数字技术人员。
首先,电视剧戏曲、mtv戏曲的发展要求演员具备新的表演素质,戏曲不再是纯粹的舞台表演,演员一味追随古老的表演形式,已无法将戏曲的时代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戏曲艺术还发展了flash戏曲、三维戏曲等现代数字化表现形式的艺术品种,从而带来了戏曲表演者的多元化。
数字技术人员根据戏曲作家的谱本直接进入第二创作阶段,将声画数字化展现给受众。
如电子人声合成或纯电子唱腔的音频制作,二维或三维的非真人演绎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大大加强了戏曲的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
数字技术领域的创作者就需要加强对戏曲剧作的解读能力,或与戏曲作家产生共鸣,贴切的或更丰富的表现戏曲内涵。
2.3 屏幕或互联网是新视听戏曲的传播载体
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都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条件。
然而网络上各种流行元素的汇集,戏曲艺术占的比例却是少而莫甚。
因此,在政府给予戏曲互联网传播的支持与鼓励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传播和
数字技术领域人员加强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戏
曲艺术的信息量,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
2.4 戏曲的伺服者指从事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教育事业等为戏曲发展服务的人员
在信息流通海量性、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交互行为空前活跃的今天,数字戏曲这一新艺术的发展更需要正确的理论为依据,新人
的培养为支柱。
戏曲理论家,教育家的正确引导,新一代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都将有助于优化数字戏曲的创作,提高受众的鉴赏水平,创建戏曲艺术良性发展的社会氛围,最终完善数字戏曲的发展。
同时,我们在享用数字技术给传播戏曲带来便利时,还要注重不同门类艺术的整合。
只有多种艺术领域在发展专业本身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数字戏曲的多媒体产业化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数字戏曲才有可能在互联网上与其它的流行元素相抗衡。
3 结语
当代的戏曲不再是乐谱上平面的艺术,唱片、无线广播中纯听觉的艺术,电视里单向的视听艺术,而是摆脱守旧的单一的传统模式,发展成为集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性的综合艺术。
技术是艺术发展的催生计,为艺术的前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走数字化道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eb/ol]./xieyanchun11.
[2] 许行明,杜桦等.网络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