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文教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语文教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担当着特有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中,学生的知识获得增长,认识得到提高,思维获得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但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现象:刻意地追求阅读的数量,有很多学校,一个学期规定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达到了上百本,甚至几百本。学生是很难完成的,即使勉强完成,也是囫囵吞枣,效果可想而知,有些学校甚至占用语文课的大量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就忽视了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让学生的心灵缺少了赏析美、发现美的精彩历程,让阅读成为枯燥的机械运动。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指从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信息的心理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复杂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我们的语文课更应立足语文课本,教给学生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既然“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设立,我们就应该依托语文教材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书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它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成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帮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陶冶精神情操,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这是语文教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也会让阅读的效益最大化。
1.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会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阅读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会转瞬即逝,要及时做笔记把它扑捉下来,使得自己读得有思考。在课堂上老师或同学独到的见解,精彩的分析都要及时记录,这样在一篇课文中就形成了思维的碰撞,闪耀智慧的火花。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中圈画知识、提出问题、做好笔记。让学生在圈圈画画的过程中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出现障碍,我们要鼓励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不望文生义,不凭空想当然,不依赖别人。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能解决当时遇到的困难,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很多知识。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学习了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要鼓励孩子经常拿起字典去查疑解惑,学生不但能把查字典的方法熟练掌握,更真正成为一种自学方法,一种阅读习惯。
3.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新发现。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尺之一。
二、阅读兴趣的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阅读兴趣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强大助推力。所谓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
1.明确阅读目标和阅读意义。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要以鼓励明确的目的激发阅读兴趣,再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学生在掌握了生字词后,能顺畅地阅读文章,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以知识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主化的情感体验,推荐阅读书目时,范围要广,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只有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文字美、情感美,把文本当做美的事物来追求,才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我们的每堂课,都要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美的体验,是一种艺术享受,想到我们的课,就感到愉悦,那我们的教学就接近于成功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
的能力。
1.阅读感受力。就是指学生对于文章的初步印象,属于感性认识。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是阅读的低级阶段,要在这一环节中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阅读阶段的起始点,“有了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文章,有欲望去探究文章的魅力,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文本。
2.阅读理解力。是指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有对词、句的理解,又有对段、篇的理解;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的,进而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是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真正的理解是特定语境中的理解,要树立语境观念,提高在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把握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泳,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在欣赏文章的时候,要充分联系自己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想象把文章中那个写的各种情景事情再现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如见其物。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去想象感受。
四、在教学加强对于阅读法方法的训练阅读方法是一座虹桥,
它构建起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沟通方式。
1.朗读,是凭借语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朗读过程中着重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于停顿、重音、语调、节奏这四个方面的训练,体现出文章中作者的着眼点和表情达意的重点,体现出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从三维角度出发,真正利用好语文书,依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让阅读能力真正在每节课中逐步提高。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的前提下的阅读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广泛涉猎,为学生打好阅读基础,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重任,让我们从每节阅读教学课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