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11汉语言文学(非师) 38号郑秋凤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很多受鲁迅的影响,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这批五四小说作家们那种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对乡村文化的“弃父”与眷恋,乡情乡愁与理性国民批判的纠结,表现着“国民性批判”这一闪耀着现代意识光芒的主题。

关键词:弃父;国民性批判;故乡情结;爱恨交织
一、五四乡土小说创作倾向及意图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下,已经濒临破产,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小说作家们对封建文化和乡村陋习进行了深刻描写。

就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而言,鲁迅在乡土小说模式开创过程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弃父”倾向,以及对老中国儿女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对后期乡土小说的影响仍是及其深远的。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中提出了“国民性”的概念,“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

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2]
的确,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思考与冷峻批判深深地影响了“五四”一代乡土小说作家。

曾经被热烈向往的“父亲”,很快成为人们不满甚至唾弃的对象。

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号的鼓动下,人们纷纷要求弃父,西方现代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持。

郑振铎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这一口号,他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诚然有时候以天然美来来安慰我们被扰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神。

然而在此到处是荆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我们的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神,恐非他们所能安慰得了的。

”[3]
二、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故乡情结”
“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大都是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流寓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他们或是来自贫微的农民或小镇市民家庭。

如徐玉诺、许杰、王鲁彦等,或是因为家境破败而与下层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蹇先艾、李健吾、许钦文等。

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在农村乡镇度过,乡土根性极强,就是所谓的“故乡情结”。

如今,漂泊到大城市。

都市的浮嚣繁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快,萦怀故园不堪思,依依乡情理还乱,乡下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趣味等一时还难以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或他们有意保持着不合作的态度。

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

这种危机感,这种固守“乡下人”精神家园的努力,使他们感到与身边的都市生活更远,而与以往的故乡生活更近。

“五四”乡土小说说作家作为“地之子”,多得自于“地母的骨血”[4],即使在远离故土的异乡,仍怀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乡情,在
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不遗余力、含而不露地抒写着浓烈的“乡愁”,表现出强烈的“故乡情结”。

苦难浓情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在理性批判的笔锋下重新审视故人的国民性。

两种文化的冲突造成了一种奇异而又正常的文化现象:以描写乡土生活、审视乡村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学”,却因城市文化的催发而破土抽芽,茁壮成长。

他们正是在经受了现代文化的种种冲击之后,再重新回过头审视自己幼时生话过的偏僻乡土,才获得了乡土文学的创作视角。

三、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爱们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及国民性批判
在鲁迅启迪下走上文坛的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许杰、彭家煌等乡土小说作家关于国民性批判主题的书写背后存在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

如鲁迅所言:“看王鲁彦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题材与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

许钦文所苦恼的是失去了地上的‘父亲的花园’,他所烦怨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5]鲁迅之所以形容许钦文是失去了地上的“父亲的花园”,正说明他的作品充满着对恬静乡村牧歌的悲悼之情。

《父亲的花园》[6]中的蕊姊、芳姊、梅弟、槐弟等姊弟无不充满真实自然与美好,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无限追念哀婉之情。

许钦文在北京大学旁听过鲁迅讲课.并与鲁迅有同乡之谊.深受鲁迅作品影响,从《疯妇》开始,一扫哀婉愁怨的情调,“开始带有鲁迅式的深广忧愤和沉郁的格调”。

[7]小说《疯妇》从表面上看,悲剧的制造者是婆婆,但置媳妇于死地的真正原因却是陋习和礼教的压抑。

小说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旧中国仍然根深蒂固保留的封建宗法制度,更是对宗法法制乡村无形陋习的控诉。

《鼻涕阿二》是许钦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无论思想内涵还是人物形象特质都与《阿Q正传》有密切的渊源”[8],作家在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诘问的主题统摄下,犀利深刻地剖析了“鼻涕阿二”恭顺软弱、混沌愚昧、自己备受迫害奴役却不忘迫害奴役弱小者的病态扭曲灵魂。

鲁迅说王鲁彦“所烦怨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

这里的“天上”概括的是王鲁彦早期小说“幻想和象征的色彩”。

[7] 后来王鲁彦“转而谛视人间宅舍中的种种悲哀”。

[7]先后创作了《黄金》、《小小的心》、《童年的悲哀》和《河边》等。

其小说创作超前之处在于不但展示了乡土社会中庸俗、恶劣的文化土壤,而且以自己农村生活经验对乡土世界整体性有了重新的发现。

他在展览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固有的丑行,并用匕首戳开封建文化的面纱,批判国民劣根性,疗救国人的灵魂,促使国人猛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黄金》。

《黄金》中的如史伯伯,本有一个“家庭弄得安安稳稳”[9]的小康人家,只因儿子在年终不曾汇款,便在势利的村风中摇摇晃晃了。

如史伯伯到近邻串门,别人担心他借钱;参加婚宴,也以臼发老者屈居末席;甚至连两箱衣物被盗,也不敢声张报案,怕人怀疑他假装失盗,不还借款。

老中国儿女的愚蠢顽固被溶化在市俗化的习气中。

王鲁彦以“沉实道劲的笔锋”[10]写出了作家对炎凉世态的理性认识。

蹇先艾凡是亿中之事、目之所及,都是他叙述的题材。

他的作品“范围是狭小的”但却展示了“乡村民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伟大”,彰显复杂人性的两面。

在批判国民愚昧劣根性的同时,也将乡土的描写与人道主义的启蒙关怀融为一体。

他的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

《水葬》是一出乡土悲剧,其时已是民国,“文明”的桐村尚有小偷处以”水葬”的原始酷刑,桐村人对于“水葬”不仅表现出一种文化认同,而且还为这种精神盛举而
兴奋。

而小偷骆毛水葬前也会想到母亲,会“心里暗暗悲酸”[11]不难见出蹇先艾对故土子民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乡土作家开拓了乡上文学这块处女地,推动农村和农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从而使新文学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现实感。

“五四”乡土小说在批判中作出的思考是深刻的,它既揭示了堕落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对乡村的腐蚀,又审视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的保守僵他们站在文学新的制高点上,对民族文化在农民社会心理中的积淀进行着富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反省,以理性和眷念的深层情感,表现着“改造国民灵魂”这一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血和泪的文学》,《文学旬刊》第六号,1921.
[4]赵园.来自大野的雄风[J].十月,1982(5)
[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许钦文.父亲的花园.许钦文小说集[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贺仲明.2O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王鲁彦著,刘绍棠,宋志明编.黄金.中国乡土文学大系[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
[10]王才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1]蹇先艾著,刘绍棠,宋志明编.水葬.中国乡土文学大系[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