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09-04T16:42:13.5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覃庆坚
[导读]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可根据癌细胞的不同
覃庆坚
广西藤县人民医院肿瘤科 543300
【摘要】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可根据癌细胞的不同,分为小细胞癌、鳞癌和腺癌,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
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恶性肿瘤疾病,肺癌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和死亡率,相关报道显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肺癌发病率占12.7%,其死亡率占18.2%。而非小细胞癌是肺癌发病患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占肺癌患者发病率的百分之83%左右,该种癌症通过外科手术能够实现治疗,手术方式适用于早期,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影响,而通过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并使患者预后良好。
1、早期舒服辅助化疗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实施辅助化疗治疗,目的是能够降低患者肺癌的局部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临床医学中,对肺癌早期术后辅助化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通主要通过免疫治疗、烷基化合物或放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当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探究结果并不显著[1]。70年代后期,成立肺癌研究专项小组,统一了手术分期等一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分层和生存率专项研究,化疗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顺铂和阿霉素,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无病生存期和平均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也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使用铂类药物治疗奠定了良好的临床基础。
2、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铂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经过大量样本分析,统一实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证明了联合使用铂类化疗药物,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升。国外学者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期治疗进行探究,主要对II期到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与联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实验患者的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率均没有显著差,通过该次探究可以发现,联合放疗毒性更大,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显示出放疗预后效果欠佳,尤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II期患者[2]。另外,外国学者曾对1200例,I期到III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机研究,治疗方案为丝裂霉素,长春地辛和顺铂,另一组选择接受放疗,经探究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中仅有50%的患者完成了三个周期化疗,且化疗前进行了剂量调整。随后,国外等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以铂类为基础的研究,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的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研究显示,术后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随后,部分国外学者针对,I期到I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方案进行调整实验,顺铂+长春瑞宾,经过试验探究后,化疗组五年绝对生存率为15%,患者总生存率得到降低,复发率均得到显著显著降低。
3、优福定的应用
日本学者对非小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化疗药物组和参照组,结果为:口服化疗药物组术后生存率为25.36%,参照组患者术后生存率为16.58%,口服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且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明显,从该次探究中不难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经过辅助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显著得到提高,且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但是该临床观点仅在日本国家得到了证实,其他国家并没有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观点。
4、新辅助化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化疗手段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理论上优势较为明显,该种治疗方式能够消灭微小转移灶,并且患者的耐受性相对较好,能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法国学者对最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经探究发现,患者总的生存优势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但是,无病生存期和远期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且患者治疗的危险能够得到相对较低。另外,部分国外学者对II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进行进行了临床实验,实验组患者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实验结果为: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当下仍有很多新辅助化疗治疗方向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5、新辅助治疗的方法
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贡献,临床实践表明,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靶向治疗在治疗癌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
5.1 抗血管生成药物
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细胞生成过程中对侵袭和转移过程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肿瘤速度生长达到1.5cm左右,血管生长因子能够为提供组织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因子能对肿瘤的生长进行调整,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使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血管因子得到控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能够对血管通路进行调控,并且当下临床研制出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对患者的肿瘤的生长得到有效控制。当下临床中研究最多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抗血管生成药物通常为贝伐单抗,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5]。贝伐单抗在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良好,张丽珍等人在探究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中,两组患者均使用卡铂+泰素化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加用贝伐单抗,贝伐单抗用量为15mg/kg,共治疗六个周期,持续治疗一年,排除脑转移、血栓等患者。结果显示,使用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平均延长(15.64±3.12)个月,患者的总生存率能够提高13%。
5.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肺癌患者检测过程中,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能够明显表达,该表达能够使人体患癌率得到提高,尤其针对对亚洲女性,能够导致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能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临床中常用为吉非替尼和艾罗替尼,该类抑制剂能够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并且对氨酸激酶的进化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大量临床实践显示,针对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两者药物治疗效果相比较,吉非替尼效果尚不明显[6]。若吉非替尼和艾罗替尼合用,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