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 和海南文化 的源流追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历史上的石器时代从距今250万年前开始,结束的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不等。
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为主,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海南远古人类的活动延续了整个石器时代,在海南岛的土地上存留了众多的遗迹和遗物,证明着海南文化的古老和悠远。
从目前考古的成果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学会把牛类的肢骨、鹿角进行切割、打击、刮磨,制成自己理想的生产工具,也能够打制穿孔石器,保留火种。
他们除了捕食水牛、羚羊等温顺的动物,也能借助工具捕捉大型的亚洲象。
更会用箭镞等工具切割兽皮,防风御寒。
他们还会制作陶器,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为人类必定先有村居生活,并且技术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才会制造陶器。
海南远古人类在整个石器时代的活动,经历了上万年的时光,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海南的自然环境;其次,他们已经繁衍出了庞大的种群。
另外,考古的遗址也表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十分的广泛。
那么,海南远古人类的后裔现在何方?个人推测,他们的血脉延绵在黎族民众之中。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黎族的先民于三千年前渡海过岛,定居于海南岛上。
海南远古人类和黎族先民,两者的活动时期交错重叠,另外,在两者活动区域的范围上,是完全复合的,目前所挖掘的遗址,基本上都在黎族民众的世居地域上。
所以,两者的接触融合,是必然的结果。
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族,只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就是在黎族的内部,还是有着不同的支系,相互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异。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当作题外话说一下,海南远古人类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制作陶器的阶段,而在黎族同胞当中,制作陶器也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一项传统技艺。
二.黎族和百越各族的关系
海南的黎族先民从何而来?来自于百越之中的骆越支系。
百越的名称,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 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百越的分布,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
由此可见,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形地区,是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地区。
而与上述地区相近的安徽、江西、贵姓、湖南、云南等地也有百越族群的分布。
实际上,由于南方地域广大,丘陵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化、语言各方面差异巨大,不是单一民族。
“百越”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就象我们所说的“中国人”这个词语一样,它包括了中国各地的人。
战国、秦、汉数百年间,句吴、于越、东瓯、南越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后与中原的华厦族融合,成为东南和岭南地区汉族最重要的族群来源。
百越中靠近西部和西南部的几个支系,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别的原因,他们没有与华夏族融合,而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分化,形成了后来的壮侗语系各族。
其中的西瓯和骆越两支分布在岭南西部一云贵高原东部边沿的广大范围内,今天广西和海南两省区全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结合部,越南北部则是西瓯和骆越的分布范围。
壮、布依、侗、黎、水、仫佬、毛南等几个世族和越南的侬、岱、高栏等民族都渊源于西瓯或骆越。
秦代以前的西瓯、骆越,汉代以后为但、乌浒等称呼所取代。
隋唐两代出了僚这一称谓。
除傣族以外,壮侗语系各族中的几个民族都是从俚、僚中分化演变而形成的。
广西的俚僚,宋代分化出僮和苑滩两个族称,明、清分化出姆佬。
解放后分别以壮、毛南、仫佬为族称。
贵州僚人,元代分化出仲家族称,仲家人自称布依,解放后以布依为族名。
明代,贵州僚人又分化出水家族称并沿用至今。
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僚人,明代分化出峒(或洞)人族称,解放后以侗为族称。
唐代,黎人之称在海南出现并沿用至今。
“俚”与“黎”同音,黎是最早从俚、僚中分化出来的族称。
由此可见,海南的黎族最早是骆越的一支,汉代称为但或乌浒,隋唐两代成为僚,又分化而出,成为黎。
而黎族,和壮侗语系各族有着久远渊源和深厚关系。
壮侗语系各族文化的底层根基是百越文化。
其主要特征有:善种植水稻;制造和使用铜鼓;住干栏式楼房;善歌唱;语言与古百越语一脉相承;文身染齿;崇信巫蛊、尚鸡卜等。
直至当代,上述不少特征仍为壮侗语各族所承袭。
另外,海南考古活动中发现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无论是纹饰,还是式样,都和华南地区出土的同种物件十分相似,无不说明了黎族先民和百越各族的久远渊源和深厚关系,同属一个文化系统。
而在海南西北地区,当地居民至今还使用着和粤语,壮语十分相近的地方话。
三.黎族和汉族的关系
百越族群和中原地区很早就有交往。
相传尧曾“申命羲叔,宅南交”,舜曾“南抚交趾”。
这里所说的“南交”、“交趾”,就是指的岭南一带。
商周以后,中原华夏文化逐渐传入岭南,岭南之特产奇珍,如珠玑、玳瑁、象齿、翠羽,以至“越骆之菌”、“南海之秬”,也先后传入中原地区。
在这长期民族交往的基础上,至有秦一代,岭南地区终于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建立封建皇朝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开拓岭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当时,始皇使尉屠睢发兵卒五十万,分为五军,水陆并进,开拓岭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分置桂林(治今广西桂平附近)、象(治临尘,今广东崇左境)和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
次年,又大批内迁民众南置,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开发岭南,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
海南地区,当时处于象郡的边缘。
百越是善于舟楫的族群,狭窄的琼州海峡阻止不了他们的步伐。
所以,可以推断,在秦朝时期,和华南地区一水之隔的海南岛,两地之间的交流一定是相当频繁发达的,不然,百余年之后,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的众多的兵马,庞大的军队,怎么可能顺利渡海而过?
因此,至少在秦朝时期,海南的黎汉族群之间便有所接触交流,海南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便有所碰撞融合,而海南的西北地区,是海南的最早繁华之地。
汉朝之后,海南纳入中国的版图,汉人开始逐渐迁居海南,最初定居的汉人,有
可能就是戌边的部队,因为,一个族群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扎根立足,没有一定规模和数量是难以做到的。
在海南西北地区,由于骆越后裔已经世代居住,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氛围,最初定居的汉人,为了尽快的适应当地环境,熟悉当地的物产,就必须学习当地民众的语言和习俗,以便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而当地的民众,也慢慢的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技术乃至衣冠礼乐,两者之间不断的融合同化。
于是现在的海南西北地区,汉族民众还使用着粤语,壮语十分相近的地方话。
而在海南的北部地区,由于是平原地貌,加上和雷州半岛相近,方便交往早已汉化的岭南地区,因此迁居的汉人完整的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晋朝之后,海南的汉人大量迁居,遍布海南西部地区。
“魏晋以后,中原多故。
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
聚庐托处,薰染过化,岁异而月不同,世变风移,久假而客反主为。
驯犷悍以仁柔,易介鳞而布缕。
”(《南溟奇甸赋》.丘浚)
隋朝,海南黎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十分进步,形成了类似汉人村落似的聚居方式,称之为峒。
而且和岭南地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十分密切,如《隋书》上记载冼夫人的事迹:“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
唐朝,儒家文化开始在海南兴起,并渲染到黎族同胞。
史载唐臣王义方被贬来琼,说服各黎峒首领,开班讲学,传授礼乐。
到了宋朝,汉黎之间的交流融合已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黎人世居区域已经出现了土官职位,海南沿海地带设置的州线相连成片,汉化现象更加兴盛。
故而,苏东坡诗中道:“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
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海南的汉族已经发展成为本土最大的族群,汉族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海南的主流文化。
从秦代至今,汉黎两族彼此之间不断的同化融合,汉化为黎,黎化为汉。
比如,清朝的时候,两广总督张之洞听说唐朝的名相李德裕尚有后裔存留海南,派人寻获,却发现已经完全黎化,不通汉语。
再如,直至明清两代,琼北一带如今已经完全汉化的地区,还存留有大量以“峒”为号的地名,清晰的表明着黎族人民的历史痕迹。
新中国成立之后,汉黎两族同胞的各自民族身份才清楚的区划出来,但是两族民众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却从未间断终止,无所不在,无处不至。
四.海南各民族和海南人
两万年之前,海南出现了远古人类。
两万年之前至三千年以前,百越中的骆越支系开始迁居海南岛。
汉代,汉族开始迁居海南岛。
唐代,回族开始迁居海南岛。
明代,苗族开始迁居海南岛。
至此,海南四大世居民族基本形成。
解放后,开始清晰划分并明确海南各民族属性。
建省后,内地各族人民开始迁居海南岛。
海南人,是一个泛化的概念,狭义的上来说,是指籍贯属于海南地区的中国各族人民的称呼;广义上来说,是指所有居住海南地区,建设海南地区,认同海南文化和创造海南历史的中国各族人民。
五.海南文化的特性和源流
自从海南岛上有了人类的印记,海南文化就随之而起。
两万余年来,绵绵不绝。
如石器文化。
在海南近年发现的石器文化遗址中,有磨光石斧、石锛、砺石、平肩长身石铲、大石铲和各种夹砂陶器,以及板沿口釜、罐等器物,还有以云雷纹、菱形纹、方格纹和米字纹等饰物为代表的战国至秦汉几何印纹陶等。
如折射生活方式的渔猎文化,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的耕作文化,飘洋过海的舟楫文化。
如文身习俗。
海南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雕题国”、“儋耳国”,意即文身和穿戴耳环。
《左传》记古越人“断发文身”,也包括后来黎族。
明代书籍《海槎余录》中言“黎族男女周岁即文其男”。
如自由结合的婚恋文化。
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节》中道:黎人“男女未配合着,随意所通,交唱黎歌,即为婚姻。
”
如尚武文化。
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说:黎人“平日执靶刀长鞘,多以竹为弦,荷长枪,跬步不舍去”
如饮食文化。
南方自古为瘴疠之地,故海南人嗜食槟榔,好饮椰汁。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上书“不食此无以怯其瘴疠”。
宋代的王象之说:“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万也。
”明代,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说:“椰一物而十用具宜,榔三合而四德可取。
”
如地名文化。
海南黎族区域,以古越语命名的地方极多。
明末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文语》指出:“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罗某、多某、扶某、过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这种通名在前专名在后的地名方式,称齐头式地名,与汉语地名命名方式相反。
以上列举的,借是一些因时代久远,或是隐藏于深山老林之中,不广为人知的文化迹象。
至于那些已经溶入海南人的言谈举止和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因素,就不一一罗列了。
其实,还有很多,诸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方言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等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故而,谁说海南是文化沙漠?谁说海南没有文化?真真是无知者无畏,遍地皆是,举目不识而已。
海南文化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文化之一,而且是形态最完整的,从远古到现代;延续至今,不曾间断。
六.海南文化随想
海南文化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有与无的问题,也不是多和少的问题,更不是先进或落后的问题。
而是抛弃还是继承?发扬还是搁置?珍惜还是破坏?
海南没有故宫,长城,兵马俑,苏州园林那样气势恢弘,规模堂皇的文化标志物,因为自古以来海南就是不是京都大城,也不是富庶奢华之地;不能举全国之力,或以天下之财,来堆积气势,扩张规模。
海南文化不象其他区域的地方文化,它不是高高在上,供人顶礼膜拜的,它平淡朴质,体现在海南人的衣食住行里;它不是黄种大吕,震耳欲聋,它是悠扬的八音锣鼓,回荡在海南人的节日庆典中;它不是滚滚大江,它是涓涓细流,润泽着海南人的精神家园。
一句话,海南文化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表现形式。
它养在深闺人未识,好酒也怕巷子深。
假如,我们的城市塑像不只是莫名其妙的所谓现代派,或者说是抽象实质抽风的作品,而是以本土文化题材为主。
假如,我们的街道的名字不再是简单的解放一二三四路,而是多一些名垂千古的芳名。
假如,我们的报纸刊物少一点发廊妹站街女的鸡零狗碎的消息,而是多一些生动活泼的本土故事。
假如,我们的历史人物的模样不只是刻板的石像泥塑,而是亲切可爱的卡通漫画公仔。
假如,我们的酒店别墅少占一些水椰子青皮林的生存空间(草泥马!!!),少破坏点世代呵护的清山绿水,多尊重点本土文化中敬天法地的理念。
那么,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文化本来就是生活的产物,如果远离了生活,怎不叫人敬而远之?
好看好玩,多姿多彩,才应是文化之道。
3、黎族文化
海南的黎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世界绝无仅有,其文化魅力无与伦比。
但它又深藏于五指山腹地,世人知之甚少。
它披着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偶露峥嵘,世人为之惊叹叫绝。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其音乐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歌声听了能让人陶醉,舞蹈更是豪放
激扬。
海南本土文化归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流放文化海南开发很早,早在公元前214秦始皇便在海南设郡,然而,由于秦代统治时间短暂,
海南岛并没有完全进入秦的控制之下。
直到汉代时海南才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在海南设郡之后,曾向该地流徙过罪人,但这些人姓氏均已无考。
可以考知姓氏的第一人是隋代的杨纶,从此之后海南岛成为著名的流放之地,开始有大量罪人流入。
2、本地民族文化
宋代以来,海南人才辈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画家、书法家、诗人白玉蟾;元代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明代名医、经济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端;清代探花布政使张岳崧;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动家林文英,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宋庆龄。
在现代史上海南出了一百多位将军,著名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上将周仕第、中将庄田等;海南革命领导人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和黎族领袖王国兴
等。
4、苗族文化
海南苗族文化也有其鲜明特色,底蕴深厚。
苗族妇女也善于纺织、挑花、染绣、制陶、雕刻、编织。
苗族织锦花纹如青山纹、松树纹、欢乐纹等图案工艺精巧,庄重美观。
其工艺珍品有婚礼装、首饰、腰带、头巾、花边等。
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