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 和海南文化 的源流追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历史上的石器时代从距今250万年前开始,结束的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不等。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海南远古人类的活动延续了整个石器时代,在海南岛的土地上存留了众多的遗迹和遗物,证明着海南文化的古老和悠远。从目前考古的成果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学会把牛类的肢骨、鹿角进行切割、打击、刮磨,制成自己理想的生产工具,也能够打制穿孔石器,保留火种。他们除了捕食水牛、羚羊等温顺的动物,也能借助工具捕捉大型的亚洲象。更会用箭镞等工具切割兽皮,防风御寒。他们还会制作陶器,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为人类必定先有村居生活,并且技术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才会制造陶器。
海南远古人类在整个石器时代的活动,经历了上万年的时光,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海南的自然环境;其次,他们已经繁衍出了庞大的种群。另外,考古的遗址也表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十分的广泛。
那么,海南远古人类的后裔现在何方?个人推测,他们的血脉延绵在黎族民众之中。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黎族的先民于三千年前渡海过岛,定居于海南岛上。海南远古人类和黎族先民,两者的活动时期交错重叠,另外,在两者活动区域的范围上,是完全复合的,目前所挖掘的遗址,基本上都在黎族民众的世居地域上。所以,两者的接触融合,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族,只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就是在黎族的内部,还是有着不同的支系,相互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异。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当作题外话说一下,海南远古人类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制作陶器的阶段,而在黎族同胞当中,制作陶器也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一项传统技艺。
二.黎族和百越各族的关系
海南的黎族先民从何而来?来自于百越之中的骆越支系。
百越的名称,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 兜之国,多无君。”《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粤”即“越”。
百越的分布,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由此可见,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形地区,是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而与上述地区相近的安徽、江西、贵姓、湖南、云南等地也有百越族群的分布。
实际上,由于南方地域广大,丘陵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化、语言各方面差异巨大,不是单一民族。“百越”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就象我们所说的“中国人”这个词语一样,它包括了中国各地的人。
战国、秦、汉数百年间,句吴、于越、东瓯、南越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后与中原的华厦族融合,成为东南和岭南地区汉族最重要的族群来源。
百越中靠近西部和西南部的几个支系,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别的原因,他们没有与华夏族融合,而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分化,形成了后来的壮侗语系各族。
其中的西瓯和骆越两支分布在岭南西部一云贵高原东部边沿的广大范围内,今天广西和海南两省区全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结合部,越南北部则是西瓯和骆越的分布范围。壮、布依、侗、黎、水、仫佬、毛南等几个世族和越南的侬、岱、高栏等民族都渊源于西瓯或骆越。
秦代以前的西瓯、骆越,汉代以后为但、乌浒等称呼所取代。隋唐两代出了僚这一称谓。除傣族以外,壮侗语系各族中的几个民族都是从俚、僚中分化演变而形成的。广西的俚僚,宋代分化出僮和苑滩两个族称,明、清分化出姆佬。解放后分别以壮、毛南、仫佬为族称。贵州僚人,元代分化出仲家族称,仲家人自称布依,解放后以布依为族名。明代,贵州僚人又分化出水家族称并沿用至今。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僚人,明代分化出峒(或洞)人族称,解放后以侗为族称。唐代,黎人之称在海南出现并沿用至今。“俚”与“黎”同音,黎是最早从俚、僚中分化出来的族称。
由此可见,海南的黎族最早是骆越的一支,汉代称为但或乌浒,隋唐两代成为僚,又分化而出,成为黎。而黎族,和壮侗语系各族有着久远渊源和深厚关系。
壮侗语系各族文化的底层根基是百越文化。其主要特征有:善种植水稻;制造和使用铜鼓;住干栏式楼房;善歌唱;语言与古百越语一脉相承;文身染齿;崇信巫蛊、尚鸡卜等。直至当代,上述不少特征仍为壮侗语各族所承袭。
另外,海南考古活动中发现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无论是纹饰,还是式样,都和华南地区出土的同种物件十分相似,无不说明了黎族先民和百越各族的久远渊源和深厚关系,同属一个文化系统。而在海南西北地区,当地居民至今还使用着和粤语,壮语十分相近的地方话。
三.黎族和汉族的关系
百越族群和中原地区很早就有交往。相传尧曾“申命羲叔,宅南交”,舜曾“南抚交趾”。这里所说的“南交”、“交趾”,就是指的岭南一带。商周以后,中原华夏文化逐渐传入岭南,岭南之特产奇珍,如珠玑、玳瑁、象齿、翠羽,以至“越骆之菌”、“南海之秬”,也先后传入中原地区。在这长期民族交往的基础上,至有秦一代,岭南地区终于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建立封建皇朝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开拓岭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时,始皇使尉屠睢发兵卒五十万,分为五军,水陆并进,开拓岭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分置桂林(治今广西桂平附近)、象(治临尘,今广东崇左境)和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次年,又大批内迁民众南置,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开发岭南,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
海南地区,当时处于象郡的边缘。百越是善于舟楫的族群,狭窄的琼州海峡阻止不了他们的步伐。所以,可以推断,在秦朝时期,和华南地区一水之隔的海南岛,两地之间的交流一定是相当频繁发达的,不然,百余年之后,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的众多的兵马,庞大的军队,怎么可能顺利渡海而过?
因此,至少在秦朝时期,海南的黎汉族群之间便有所接触交流,海南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便有所碰撞融合,而海南的西北地区,是海南的最早繁华之地。
汉朝之后,海南纳入中国的版图,汉人开始逐渐迁居海南,最初定居的汉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