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无疑是值得我们利用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工作理念、技术水平、数据管理、人员配备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大数据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融合,仍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宇航局研究员迈克尔·考克斯和大卫·埃尔斯沃斯首次使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从早期的基础数据挖掘阶段,到非结构化数据探索阶段,再到现在逐渐成熟,大数据已经被人们普遍认知并广泛应用。根据IBM公司提出的“5V”概念,大数据具有以下5个特点:(一)海量(Volume大量)。根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xx年1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突破了 40 亿大关。所以,这里用“海量”替代“大量”来形容数据的庞大没有丝毫的夸张,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其产生的数据总量是无法用准确数字来计算的。

(二)高速(Velocity)。大数据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组成,因此对数据处理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

(三)多样(Variety)。大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成为数据的主要部分。非结构化数据来源于对互联网用户日常使用中各方面因素的搜集,比如个人喜好、关注点、访问频率、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用户网络时留下的所有痕迹。

(四)低价值密度(Value)。大数据的量很庞大,种类也极其繁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垃圾数据混杂在一起,因此数据的价值比较分散,不易收集。但是只要运用合理、精确的分析方法,带来的价值回报是很高的,而且分析成本极低。

(五)真实性(Veracity)。IBM提出大数据具有真实性特点的理由是,认为互联网上留下的都是人类行为的真实电子踪迹。如果单纯从电子踪迹的记录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在实际运用中很快就发现,虽然这些电子踪迹是真实的,但是其记录的人类行为并不十分可靠。所以,目前学界对大数据的特点总结为“4V”,去掉了对真实性的定义。

二、大数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用价值

(一)海量数据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知,截至20xx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到7.51亿,仍以10-39岁群体为

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而在广大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的“主力军”。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网络活跃度也是极高的。他们通过使用微信、QQ、微博、头条、快手等社交软件,发布大量的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信息,连绵不断的为“数据海洋”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信息中也包含着体现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动态的内容,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数据。

(二)高速快捷的数据产生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时效性。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对数据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3G、4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马上到来的5G时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几何级的增长速度。网速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效果更好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上网产生的大数据更多、更快了。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一方面带给我们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三)数据种类的多样性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角度的参考。如前文所述,大数据的种类繁多,包含范围极广,这一特性是由数据来源的多途径决定的。如银行系统、通信系统存在的官方数据,网民日常网购、叫外卖、专车等活动留下的交易记录,以及用户使用微信、Facebook等社交软件的多种媒体,甚至包括搜索引擎的搜索记录。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会留下大量的使用痕迹,这些看

似不起眼,细小且琐碎的数据,往往能提供大量的有价值信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动态,行为取向等,比传统的研究方式更全面、更真实、更有效。

(四)搜集并合理運用有价值数据,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大数据就像是显微镜,教师可以利用它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如何在庞大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对数据分析手段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怎样,分析数据要远比采集数据容易得多,投入的成本也低得多,只要分析手段科学合理,从大数据中获取的有价值信息量是十分可观的。运用好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大数据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不容忽视。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由于大数据可以产生“信息藩篱”效应,会根据用户的个人选择和喜好,自动把信息分类推送,导致用户被大量的同类型数据封闭起来。如果学生经常获取到的都是负能量信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极容易导致思想的堕落。

(二)互联网技术促使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发生变革。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活动形式过于老套,内容单一,另一方面活动缺乏互动性。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交互特性,学生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突显个性,对被动性的活动形式比较排

斥。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模式要发生根本性变革,要大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证明自我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