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旅游商品开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J o urna l of Ha rbi n Vo c a t i ona l & T e c h ni c a l C ol l e ge
旅游商品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富
有当地民族特色、具有实用性、工艺性、礼仪性、收藏性和纪念意义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
它是构成旅游消费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又是旅游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各种土特产品、各种工艺美术品,文物古玩及复制品以及各种旅游活动用品等[1]。
旅游商品的开发不仅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经营规模的提高,还有利于突出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弘扬区域传统文化。
一、陇南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一)陇南旅游发展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陇东南旅游区,位于“兰州—九寨沟—成都”大旅游线路上。
有4A 级景区4家。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2处水利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景区1处。
如万象洞、西狭颂、秦早期文化、西和仇池故国遗址等,资源
品位极高,独具特色[2]。
2011年接待游客390.78万人次,旅游收入17.22亿元。
陇南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
一般世界上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的40%—60%,我国的比例平均为22%左右,陇南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5%。
与当地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量极不相称。
(二)陇南旅游商品发展现状1.旅游商品的品种数量多,但精品少。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陇南市旅游商品可分为八大系列:历史文化系列旅游商品、 地方特产系列旅游商品、红色旅游系列旅游商品、地方轻工系列旅游商品、民族文化[收稿日期]2012-05-15[作者简介]高应军(1973-),男,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4—0034—02
系列旅游商品、地方特色饮食系列旅游商品等。
种类
有一百多种。
但许多旅游商品的开发处于有名无实的境地。
2.旅游商品的地域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的旅游商品的品种、类别和数量上看,表面上琳琅满目,品种繁多。
但大多数商品的生产规模很小,产品质量不高,包装粗糙。
设计理念、生产工艺落后,缺乏文化内涵,质低价廉。
高档次、高质量、内涵丰富的产品较少。
3.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欲望低,旅游商品比例较低。
2004年,国内游客在甘肃购物花费在旅游消费总支出中仅占12.2%,而发达地区购物消费比例为30%-40%。
充分说明甘肃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整体落后。
2008年甘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购物占到了23.4%。
大体上和2006年持平,低于2000年的28%的水平,说明来甘肃的外国游客在旅游购物上的花费比例呈下降趋势。
甘肃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则更低[3]。
旅游购物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仅维持在10%左右,专门的旅游商品销售更差。
旅游商品消费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陇南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缺乏创新
在旅游商品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包装粗糙,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缺少文化内涵。
各地景区、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商品特点雷同、功能同化现象严重。
小工艺品体现不出地域特色、景区特色,纪念性、实用性不足,难以获得旅游者的认同。
(二)旅游商品开发意识淡薄,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小
陇南旅游商品开发策略分析
高应军
(陇南师专地理系, 甘肃 成县 742500)
摘要:旅游商品的开发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陇南旅游商品设计缺乏创意、开发力度小、旅游商品开发意识
淡薄、品牌意识差、缺乏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人才、对当地的特色旅游商品宣传力度不够等是陇南地区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诸多问题的解决,陇南地区的旅游商品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陇南;旅游商品;开发策略
・35・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J o urna l of Ha rbi n Vo c a t i ona l&T e c h ni c a l C ol l e ge
本地可供旅游商品开发的主题资源比较丰富,特色旅游商品资源开发潜力大,但高品质的商品开发的不多,主要原因是陇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专门从事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生产的企业很少。
旅游开发呈现出明显的重旅游景区建设,轻旅游商品开发的现象。
如成县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在国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
如此高品位的景观,却没能衍生出高品位的旅游商品来。
(三)旅游商品的品牌意识差
许多旅游商品包装过于简单,产品设计单一,有些商品甚至没有包装,没有正式的品牌,造成旅游商品的信誉度大打折扣。
已有旅游商品不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主要因素就是缺少知名度。
例如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拓文系列;藏羌文化旅游商品;宕昌县藏羌民族服饰,傩面具、手工艺品;礼县秦西陲陵园出土文物仿制品系列;仇池文化旅游商品;康县奇石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
但大都零散生产缺乏品牌效应。
加之宣传力度不够,销量都不是很好。
(四)缺乏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人才
本地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人员匮乏。
各个景点景区销售的旅游商品不仅粗糙,而且不美观大方,也不利于携带,勾不起游客想买旅游商品的欲望,也让游客对当地生产的旅游商品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质疑。
三、旅游商品开发策略
(一)采取品牌化战略
虽然陇南地区具有潜力重点发展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少,由于缺乏商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立脚,形不成规模效益。
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陇南的特产不少,但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叫人无法分辨商品的真假伪劣。
故树立品牌,走商品精品化、品牌化战略的道路已迫在眉睫。
(二)对旅游商品开发实行优惠政策
政府扶持可调动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的积极性。
对专门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应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方法,从投资、税收、信贷、材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以调动生产者和企业的积极性,扩大旅游商品生产。
(三)全方位开发旅游商品,提高人员素质
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商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太低成为影响当地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积极引进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科学管理水平、高超销售技能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宣传销售人员。
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培训,如对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对生产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旅游商品生产的技术进步。
改善购物环境和提高销售技能,培育旅客购物欲望。
(四)突出旅游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
普通游客都喜欢在旅游地购买具有纪念意义和地域文化特点的物品(如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等)带回本地或本国去,或作留念,或馈赠亲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商品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把商品地域文化特色同景观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艺术性同实用性结合起来;传统艺术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跳出传统的框架,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
(五)突破初级旅游商品的开发模式
陇南地区多为自然风光和文化旅游景观。
多年来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较多的着眼于展现地方自然风光产品和纪念品,多以传统的或民间的工艺美术品为主体。
传统商品存在加工粗糙、可观赏性较差等问题。
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突破初级商品的范畴,寻求发展的广阔道路,逐步完成从初级旅游商品到现代旅游商品的过渡[4]。
四、旅游商品开发的措施
(一)定期举办各县区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每年举办设计大奖赛,邀请专业的评委来评选,并设立相应的奖金来鼓励在大赛中获奖的选手。
这样做不仅切磋技艺而且也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还有助于激发选手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旅游商品的包装和质量
本土的一些旅游商品讲究“结实耐用”,发达地区的消费习惯是“追求时髦、及时创新”。
要扩大旅游商品销路就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旅游商品外表和内在品质都适应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需求,从而提高本市旅游商品的知名度。
(三)吸引和培养旅游商品设计研发人才和组织
高薪聘请专业设计人才研究研发具有浓郁陇南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当前旅游商品开发的当务之急。
而人才的匮乏成为掣肘之襟。
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投资,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旅游业发达地区先进的方法和经验。
用高薪和优惠政策聘请专业的设计人才,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五、结论
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旅游业中占重要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着重大意义。
陇南旅游商品开发的内在问题不少,要充分调动和激发旅游商品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旅游商品开发才能走上永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程丽辉,李骊明.陕西旅游商品开发及营销研究[J].人文地理,2006(6):P76-79.
[2]陇南市旅游局编陇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 2006.
[3]甘肃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彭建,陈忠晓,赵鹏军,刘忠伟.区域旅游商品及其开发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P44-47.
(责任编辑: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