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

9.1 复习笔记

一、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

(一)对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的调整

1.周恩来对政策的调整

(1)1959年在中南海的座谈会上发表《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2)1960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3)1962年在广州举行的话剧、歌剧、儿童剧座谈会前后发表两次讲话。

2.陈毅对政策的调整

在广州会议上进一步发挥了周恩来的观点,提出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3.政策调整的影响

(1)周、陈等中央领导的讲话在当时对知识分子产生过一定的鼓舞作用,促进了60年代历史题材创作的活跃;

(2)在周、陈等中央领导讲话的鼓励下,文艺界着手制定《文艺十条》,在纠正左倾倾向方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

1962年七、八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开始抓阶级斗争,接着他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2.阶级斗争下文艺界面临的困境

(1)长篇小说《刘志丹》被定罪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

(2)全盘否定了周扬等人领导的中宣部的工作;

(3)对田汉、夏衍、阳翰笙等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坚力量给予批判与否定。

3.阶级斗争造成的后果

(1)由于缺少了广大知识分子真诚合作和参与的积极性,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僵化的文化模式与思维模式;

(2)整个文学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僵硬的机械运作,而且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制约。

4.阶级斗争下文学创作的倾向

(1)创作歌颂性的抒情作品

代表作品:

①贺敬之的诗歌《放声歌唱》、《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②刘白羽的散文《日出》、《长江三日》,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以及秦牧的散文《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

(2)创作图解阶级斗争理论的叙事作品

代表作品: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

(三)知识分子的本真创作

1.公开创作

(1)丰子恺的散文《阿咪》;

(2)巴金的杂文《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

(3)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

2.私人写作

(1)书信:《傅雷家书》;

(2)日记:《顾准日记》;

(3)随笔:《无梦楼随笔》。

二、时代的抒情:

《桂林山水歌》与《长江三日》

(一)《桂林山水歌》的主题意蕴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写,歌颂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二)《长江三日》的主题意蕴

通过描写穿过三峡时的沿途见闻和感受,表达了要不断战胜阻碍,向前航行的信念。(三)共同的艺术特色

1.文体上带有“赋”的特征,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十分出色;

2.借景抒情的手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借自然界的秀美与崇高来隐喻时代的美好与崇高,传统的艺术技巧也带上了新的意识形态色彩;

3.抒情主体中的“我”不是个人而是“历史”、“现实”、“时代”的化身,充满豪情与气魄。

三、现实的讽喻:《燕山夜话》及其他

(一)邓拓的人格

邓拓作为一个党内知识分子,兼具政治家和文人的两重人格,既是一位党性原则与政治操守坚定的政治家,又是一位颇具见识和独立性,不愿随时俯仰的知识分子。

(二)邓拓的创作风格

1.强烈的书生气质使其杂文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2.独立的人格使其对现实保持一种清醒、冷静的批评态度;

3.政治见解决定其批判态度。

(1)对高谈阔论始终采取嘲讽批评的态度;

(2)对只擅长权力争斗的官僚主义采取讽喻的态度;

(3)流露正面的主张和意见。

(三)对邓拓悲剧的反思

1.邓拓的悲剧与当时的党内决策者没有能够及时完成从战时文化心态向和平时期的建设心态的顺利过渡有关;

2.邓拓的讽喻目的在于促进领导阶层从这种浮夸、畸形的战时心态转变为务实、建设的和平心态,但却被以战时心态的方式来理解,从而将自己逼上绝境;

3.政治家兼文人的本色,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他参与现实,毫不犹豫地走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讽谏”道路;

4.邓拓走上“讽谏”道路使得60年代的公开文学中保存了一脉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与理想主义传统。

四、私人性话语:《无梦楼随笔》

(一)创作心态

1.处于极度的孤独、困窘与绝望中;

2.尽管现实令人孤独绝望,但仍以想象的意志力将“无梦”的绝望转化为精神净化与超升的炼狱。

(二)思想意蕴

1.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人类、人性与良知的信任;

2.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中不幸的反思,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与批判;

3.展现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坚持对人类正义与良知的担当。

(三)作品价值

1.《无梦楼随笔》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学上,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也有重要的价值;

2.《无梦楼随笔》的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表现,更是那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并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塑造了一座知识分子自己的雕像;

3.《无梦楼随笔》是当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道德文章的丰碑。

9.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名词解释

《燕山夜话》(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考题)

答:1962年5月,《人民日报》在副刊版开辟了“长短录”专栏,由杂文作家陈笑雨主持,聘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瞍为特约撰稿人。专栏确立了“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的全面稳妥的宗旨。期间,邓拓的《燕山夜话》刊出。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指出了“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邓拓既是历史学者,同时又是政府机构的高层官员,加上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提倡“轻松”的“软性”文化方针,使《燕山夜话》呈现出了那种谈心、引导式的叙述风格和对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的重视的风貌。从尖锐讽刺和直逼主旨,到这时的曲折展开、温和节制的态度和语调,这种文风的时代变迁,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内涵。不过在这些平易、委婉、朴素的文字中,确有不少“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的篇章。邓拓的杂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态度和文体风格:在宽容、中庸的形态中,来寄托他们对现实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容纳他们对于现代教条、对于僵化思想秩序的质疑性批判,从而也塑造了叙述者的正直、坚强的思想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