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给各国带来机会,也提出挑战。

它的存在使成员国之间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贸易壁垒。

简单的来说,它的存在相当于给来自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加强合作,建立共同的商品贸易市场和生产要素贸易市场或是两者兼备的综合性贸易市场,实现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并协调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相对区域外国家更加优惠的贸易、投资政策,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组织或国家集团。

可以说各国经济间相互开放和融合的程度大大加深。

但由于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达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如何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是各国应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壁垒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57年,法国等西欧6国签署条约,1958年条约生效,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式成立,至今欧共体已有15个成员国。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自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实行,标志着北美贸易区的萌发,而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实行,则意味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真正建立。

最早由美国、加拿大,后有墨西哥三国自由贸易协定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以此法律生效。

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将牵动着整个拉美国家很快仿效,国为这是世界第一个由最富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这将促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为实现美国“所有拉美国家贸易自由化”,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计划,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所谓亚太,即亚洲与太平洋一词的简称。

提到亚太经济合作,亚太地区一般是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及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随着亚太地区的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渐东移,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了实现亚太经济区域合作的步伐。

亚太自由贸易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是现今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所预先确立的一项总目标。

亚太经济合作的构想于90年代进入讨论实施阶段。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提议下,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东盟、韩国等12个国家的27位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及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问世,APEC的产生,使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很快。

1994年11月14日亚太组织18国首脑会议,确定2020年前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并讨论如何把亚太经合组织变成世界上最开放的自由贸易区。

根据各成员国国情的不同,亚太自由贸易的步伐有所减慢,到2010年以前工业化国家美国、日本等应排除贸易障碍,新兴工业化国家可在2020年前完成自由贸易的目标。

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custom uni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

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第8项规定:关税同盟应理解为以一个单独关税领土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

区内成员实质上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实质上实施同一关税或其他贸易规章。

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三、一体化的经济合理性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

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

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

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

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

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

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1)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专业化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充分发挥;
(2) 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水平;
(3) 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压力增加,而竞争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
(4) 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加,有利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5) 技术源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6) 一体化成员国之间可以进行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减少摩擦;
(7) 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整体优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一些热门行业在投资上趋之若鹜,结果不仅造成了宝贵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为了避免产业同构化,而通过研究和论证明确各地的功能定位,确立其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到真正能够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使各地取得比较效益。

2、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进产业升级。

技术梯度推移理论认为,技术推进和产业发展呈上台阶形式:一是在区域内部(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总是由低向高推进,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逐级推进;二是在区域之间总是由高向低流动,而且两者总是相伴发生。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并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中心。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区域中心的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充分认识和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培养增长极,并形成区域内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实现互补发展、协调发展,一方面形成核心能力,并推动核心区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利用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实现产业差别发展,又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由于人的自然禀赋、人员素质、经济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别,根据自身条件实现发展,才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

正如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能力,总是在细分市
场上显现;各地区优势能力的真正展现,是在产业上体现的一种差别发展。

区域的中心地区由于人员素质高、交通通讯条件好、信息技术传播吸纳快,必然是新增长点的首先培育者,不仅提升了产业,而且吸收了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周边广大地区则发挥自身优势,并接受与其相关联的传统产业、成熟技术的转移。

这不仅为产业的梯度推进提供了空间,而且对吸收相对低素质的劳动资源,特别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大局观”、“政绩观”,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已1/4个世纪,但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却与市场规则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不仅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要求统一国际市场,但我们目前却很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从根本上克服因市场分割造成的市场秩序混乱。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大局观,未树立起科学的政绩观,一切从地方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仕途坦荡、追求政绩,只要指标能增长、税收能增加,其他一切都是次要问题,不管企业今天上而明天垮了,哪怕在引进外资上搞虚报浮夸。

这种问题产生的一方面是各级干部缺乏大局观,过度追逐政绩的结果,也应该看到与在发展中搞大呼隆、压指标的考核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

不改变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五、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推动的结果,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主权国家一道看不见但又客观存在,同时又难以捍卫的’’信息边疆’’。

随着遥感技术、卫星通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成为’’以改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信息将是左右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命脉、军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对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控制将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则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它们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其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难免受到限制。

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甚至促使政府倒台。

2.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制约着国家的经济主权。

对发展中国,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纯依附关系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产生了国家间的经济联合,导致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家需要让渡一些经济主权的行使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趋势对于发展中国来讲,产生了两种区域集团,一是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集团,另一是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的区域集团。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发展中国来说,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的行使来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对于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区域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让渡经济主权的行使权,实现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经济利益,则是一大难题。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尖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极地深海和太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早已越出国界向各处扩散,并在不断地恶化,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

它们的解决已经不是一国或几国的
能力所能为,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如国家对疆域内的自然界及其资源有着当然的主权,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完全属于主权范围之内的事务,然而,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和跨疆域性则侵蚀了他国的环境;又如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时,利用资金优势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再如发达国家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将污染物(工业垃圾、核废料)有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掩埋,破坏这些国家的环境。

这些全球性问题突破了主权国家疆界的限制,模糊了内外事务的界限。

4.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侵蚀。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些国家不得不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

这些组织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加了种种条件。

这些条件直接干预着这些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是政治主权。

5.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制约。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些3.5万家跨国公司,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的绝大部分,并主导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资金和技术的垄断,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部门,甚至控制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不仅如此,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它们通过贿选、资助反政府活动和政变、制造经济混乱等手段,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它们还以投资建厂、提供贷款、提供技术为条件,提出种种要求,践踏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以发展中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同样以其经济实力为后盾,影响着本国政府政策的制定,左右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六、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对策
1.发展中国家必须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各国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才能充分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2.更新观念,研究对策,掌握理论武器,为适应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采取灵活、切实可行的方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行使权难免遭到侵蚀。

但是这种挑战、制约和侵蚀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过时了",更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无端地干涉和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

发展中国家必须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全球化带来的客观必然的侵蚀和限制,什么是发达国家人为的干涉和侵犯,以求得合理地解决有关在国家主权问题上面对的种种难题;必须加强对国家主权问题的研究,树立国家主权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观念,采取不同的主权实现形式,从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完整;在参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权让与对等原则,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就不能有让与。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和平等的首要任务。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独立、完整和平等的最大威胁。

20世纪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昭示人们:只有经过斗争,新秩序的规则才能得以确立并逐步实现。

4.加强南南合作,坚持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采取有效形式实现地区集团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

20世纪西欧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值得借鉴。

为了在与美国结盟的同时增加西欧各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的能力,西欧国家联合起来,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从欧共体到欧盟,从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到经济一体化,西欧国家曾经在国家主权行使权的让与问题上作出过痛苦的抉择。

然而,它们的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自主性,并将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强大的一极。

发展中国家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当初东南亚五国不联合起来,它们的经济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

今天的东盟10国如果不依托东盟这个载体,它们在亚太地区所起的作用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大。

5.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努力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维护国家主权的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南北关系既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依存与合作的一面。

南北关系的发展将在21世纪初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和环印度洋自由贸易区等四大经济板块。

每一个板块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全球性的南北关系将变成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这标志着南北关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性南北关系将继续朝着对话与合作的方向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逐步改变与发达国家的那种依附或单方面的依赖关系,逐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合作中的主权不平等地位。

应该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切不可不顾国情,盲目冒进。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

七、总结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中国可以将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但不应仅限于东亚地区。

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利益,同世界上重要贸易伙伴探索建立双边经济合作或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要走出困境,仅加入WTO还不够,必须在构筑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体制方面作出努力。

以下的调整对中国来说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制定中国在整体外贸中的基本定位,坚持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急需进入全球化与区域化贸易交流这样一个定位,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政策取向和尺度。

其次,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迅速完善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体系,同时建立非关税壁垒的启动机制,包括信息获取、对策研究、决策等机制。

对于非关税壁垒贸易纠纷,中国政府要协助企业积极参与,并积累经验。

最后,积极参与强化双边贸易的活动,如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同时采取平等务实的政策取向,以谋求互惠为基本目的,不宜过早体现出主导区域合作的特点。

尤其是对于东盟国家的合作,要打消他们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本能的警惕。

第四,对内清理与世贸组织不相称的规则的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进行改革与改造,为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更好的条件与支持。

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真正有能力的中介组织。

如果说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应是一项基本战略,那么加强双边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应该作为优先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