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空间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落的空间与文化
建筑学一班殷彪 201103190126
摘要: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了解传统聚落的形式,了解聚落的整体布局特点、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与文脉,分析传统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然后在与现在的城市、农村进行对比,取可取之处用于现在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
关键词:
传统聚落聚落空间聚落文化文化传承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然而中国传统聚落对之后的建筑空间有许多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城市聚落。这些城市聚落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
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传统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的形成原因。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文化思想等方面对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规划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有如下的几个特征。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真,善,美”的传统的命题。真善美的观点表现出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面的独创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善,美” 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古代规划,大至全国区域的城市布局,小至建筑的厅堂,庭院,都是有一个整体考虑的。全国城市采用统一的分封制或是郡县制,在规模和形制上都有严格的标准#城市本身的布局
主次分明,对称排列,左右呼应,中轴明显,街道的脉理清晰,城市的整体性在世界上同时期的城市中较为突出这种整体性意识是经过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即概括了城市与山川之间的关系指导了城市如何依山傍水,使山,城,水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整体规划突出的山水城市。秦代开创的以修建直道,驰道,连接长城以组成整体的防御系统都曾为我国城市的整体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如安徽西递古村,民居的面阔多三间,这是因为早在明代,官方就对民间的建筑型制做了限制。因此随着宅院规模的增长,平面上就会出现“四合厅”和“背靠背”的形式,而垂直方向就会由一层增加到两层甚至三层。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宅院的规模有更大的需求时,就出现了基本单元多种形式的拼合。其组合的方式非常灵活,不能以简单的串连或并联概括。不少宅院中还建有书房、花厅和私家花园,这是相对活泼的建筑要素。主体建筑加上异形的厨房、庭院,通常占满整个街区,并形成曲折的巷道空间。
传统聚落的街巷、水网空间形态;古镇街巷、水网是一个网状立交的体系,它一般包括河道、次河道、街市、商业街、沿河街道、街道、巷道、弄八种不同层次的交通空间。古镇也是水网、街巷纵横的城镇,其空间随其自身的演化与空间序列的产逐渐形成。根据交通和人文的因素,结合尚干古镇的现状形态,其空间等列可以确定为:商业街—普通街道—河道—巷。商业和主河道确定镇的形态走势;河道结合街道,突出了交通空间的线形特征;街道将古镇一步划分细小地块,使线空间和块空间紧密结合;巷弄是街道的延伸,分各个街坊之内,线形空间与地块内的空间融合,成为街坊的一部分。所以,巷空间序列其实也是显性变为隐形的序。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意识薄弱,许多传统聚落都在慢慢消亡,因此我们要了解和学习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传统聚落的特征:自然生态特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