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作者:罗鹏静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放缓,就业却保持了稳定增长。

对这一有违“奥肯定律”的现象,本文试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宏观经济
1 引言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加。

但一定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历史时期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会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

立足于全国的大背景,试图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多个方面寻找答案。

2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1.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循环关系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虽然各学派的就业观点有较大的分歧与不同,但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两者变动趋势存在一致性,两者互为循环,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增加也有赖于就业的增加。

2.1.2 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目前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淫茨法则和钱纳里发展模型。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

库兹涅茨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的概括,被后人们称之为”库兹淫茨”法则。

2.2 财政政策对提高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2.1 就业属于混合产品范畴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的私人产品,或者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叫混合产品。

混合产品的性质,要求政府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2.2.2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与就业的关系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量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3 经济增长要素的劳动力需求效应
3.1 要素价格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1.1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替代影响的理论分析
从要素替代的角度看,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替代的影主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要素替代的直接替代效应,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组合中的要素配比,从而实现在当前要素相对价格状态下的最优化生产;一个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厂商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寻求技术垄断,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扩大要素投入组合中要素投入配比的调整范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要素替代。

为了更为清晰的说明资本、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的资本对劳动的相对替代效应,下面主要分析直接替代效应。

3.1.2中国要素投入的现状----劳动力要素被替代
我国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要素替代,可以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进行侧面判断。

虽然选取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同,以及计量模型的大相径庭,各学者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各要素的贡献率在宏观上的比较分析还是可行的,比较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能较为清晰的说明我国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替代的这一现实情况。

3.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2.1 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分析
技术水平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改变了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根据技术进步对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份额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的进步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其中中性的技术进步指的是技术进步不会改变资本与劳动的之间的比例,非中性技术进步则指的是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打破了原有的资本劳动比率。

由于中性的技术水平作用过于一般化,无益于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我们假设技术进步主要是非中性的。

事实上,从技术进步的历史演变来看,技术进步促进资本深化,主要也证明了其非中性的特点。

3.2.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生产相同数量与质量的产品时,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可以投入比以前更少的生产要素。

假如只考虑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在资本与劳动要素使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的技术进步,称之为中性的技术进步”;第二,在资本与劳动要素使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时,则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这种情况下,表现为对就业需求的减少;第三,同样是两者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则成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劳动力需求也会增加。

在单个企业或较小的经济体,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会大于就业补偿效应,而在较大的经济体中,尤其是长期来看,就业补偿机制将大于就业损失效应。

3.2.3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分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与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两种。

前一种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后一种则倾向吸纳低技能劳动力,两者共同影响就业需求结构。

技术进步必然意味着劳动者知识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劳动者为了适應新的技术,必然会增加受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收入效应,增加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也会增加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对企业来说,在低技术劳动力市场解雇员工和招聘新员工的机会成本远低于高技术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来说,低工资、低福利的职业选择与流动概率要远高于高工资、高福利的职业选择。

因此,技能退化型失业的可能性相对技能偏好型要高。

于是长期来看,技术进步使得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需求降低,而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期我国,这种劳动力需求结构效应更是明显。

3.3 经济增长结构的劳动力需求效应
3.3.1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遵循着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存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状况,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两者出现了结构性的偏差,且偏差的收敛速度低于国际经验。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并未使我国的就业结构峰值出现在第二产业,而是直接由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

3.3.2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分析以及与标准模型的比较,本文发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最大,是劳动力流出的主要部门,农业仍然存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既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浪费,也给城镇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有着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长带动扩大就业的潜力已经进入了下降的时期。

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较缓,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得第三产业的吸纳就业的水平进一步放缓。

3.3.3随着我国工业结构不断升级,就业弹性不降反升,工业的就业弹性更是高于第三产业。

我国工业内部结构从传统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行业,使得我国工业一定程度
上摆脱了依赖常规技术和资本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资本的深化意味着资本要素使用率进一步增加,从而替代劳动力要素。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使得资本深化不利于就业的状况得以改善。

我国的技术密集型十年平均就业弹性与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基本一样,近年来更是超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弹性。

说明,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内部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

4 结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一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统筹经济增长和就业也就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目标的一個重要方面。

避免唯数字论的GDP 增长神话,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协调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追求。

本文希望通过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探索为新的发展观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艳梅,朱英明.高铁建设能否重塑中国的经济空间布局——基于就业、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6(10):92-108.
[2]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5(04):5-17.
[3]孙文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数量关系解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1):16-26.
[4]刘宏,李述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3(04):105-114.
[5]刘习平.中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78-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3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