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我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主题特征:○1、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
○2、共产党在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3、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事件:
○1、开端: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2、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大革命)
○3、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背景、过程:
A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B、过程:(只抄abc)
第一阶段:走苏联的路,学习十月革命,进行中心城市武装暴动。

a、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是探索的开始;b、秋收起义在城镇遭遇失败
(教训:中国革命必须由城市转向农村)
第二阶段: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c、毛泽东及时分析形势,转战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农村……”的正确革命道路。

C、探索成功的原因:吸取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城市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思想认识:
○1、中国革命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
○2、我们要学习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不畏困难、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抗日战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熟时期
1、主题特征:
抗战胜利的意义+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与以往反抗侵略的战争相比有什么特点?(已整理)
3、其它: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三)、人民解放战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胜利时期
1、主题特征: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2、事件:(不用整理)
第一,通过重庆谈判:
了解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补充在书P2: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

○2国共重庆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很大的努力;国民党政府却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第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一北一南,相互呼应。

第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3、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中国现代史:
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49-52年)(5-6课)
1、时代特征: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
2、事件: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认识:(分别写在每一课内容上)
○1、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由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到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2、志愿军战士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相关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相关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3、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8—12课)
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间:1953—1976)(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第8课)
1、主题特征:新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国借鉴苏联斯大林模式)
2、事件:
○1、“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54年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人代制”
○3、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注意3个问题:
○1、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意思不同。

前者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者是以上“事件”中所包含的三个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三个开始不同:分别是“一五计划”、“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完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3、认识:
○1、新中国在当时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0—12课)
1、主题特征:有良好的开端,但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

2、事件:
○1、开始:中共八大
○2、失误和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认识: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充满艰辛
○3、继承和发扬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与上一单元结合:
五十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生最深刻、最伟大变化的时代。

注意这时期重大事件及影响
1、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经济得到恢复
2、确立了新中国基本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3、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遭遇挫折。

(从工业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五”-“大、人”)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第四、五单元)
1、主题特征: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巨变。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2、事件(○2-○6是成就):
○1十一届叁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5、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
3、认识:(结合十七大报告)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性飞跃。

○2、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解放思想是法宝,“改”是强大动力。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5、“改”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根本的是,“改”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4、重点内容(以下整理在各课当中)
○1、十一届叁中全会:
A、召开背景(补充):文革结束,但左倾思想没从根本上纠正,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B、三中全会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因为: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转折表现:(三中全会内容)
补充: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目的:(补充:)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如何冲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说明了什么: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

★注意: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4、对外开放:
A、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经济特区的意义:(已整理)
C、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已整理,重新标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信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5、、国有企业改革
A、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B、国有企业改革内容概述: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

例如: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6、邓小平理论:
A、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原因: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补充)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邓小平理论是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中国:特别是“文革”的教训)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中国特色革命之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成功探索的相同之处:
1、遵循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根本)
2、吸取革命和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目的:(十七大报告)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2、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基础:
(1)经验基础: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2)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开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怎样开创的:以“文革灾难”为背景、汲取教训;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基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本结束左倾错误停止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开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


3、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特别是加入wto、);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取得步入世界的外交成就(apc)、创立三个代表思想]
★中共在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纠正
挫折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

纠正:进行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一条“农……”正确革命道路。

挫折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纠正: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挫折三、错误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纠正:1、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纠正“大”错误
2、文革期间,周、邓主持中央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