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
【内容提要】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在他十多年的时间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个形成并在含义上变化发展的过程。它最后得到确定,并被用来标识内时间意识中的一个特殊意向,从而自身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除此之外,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的相关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也可以用来指证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滞留/回忆/时间意识/思维/语言
一、引子
开篇伊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撰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主要在于大致地说明和解释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包括它的含义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这些工作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进行的。但这篇文章的还有一个附带的意图:通过对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与此有关的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的思考来指明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指明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里需要对后一个意图多说几句:胡塞尔差不多是一个用笔来思维的人。他用加伯斯贝格速记法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思考记录在四万多页的文稿上。从这里的讨论所采纳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文稿,如讲座稿和著述文稿。我们可以将它们简称为讲座稿,因为胡塞尔发表的所有著述都建立在他讲座稿的基础上。另一类是没有计划发表、纯粹是思考记录的研究文稿,包括写给自己的札记等。我们将这类文稿称作研究文稿。讲座稿可以说是为他人或以表达思考为目的的文稿。研究文稿则属于为自己或以记录思考为目的的文稿。这两类文稿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差不多可以用表述语言和独自语言来标识。
笔者并不想把胡塞尔当作一个实验兔,但要想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他在这里的确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最佳观察对象。而之所以能够以胡塞尔的研究文稿为一个分析案例,乃是因为他的这类文稿有一个特殊的表述风格。与讲座稿不同,胡塞尔自己的研究文稿常常是某种程度的自言自语。他本人也将它称作‚自我对话‛①,亦即只是循着自己的思路向下走,完全不去顾及读者和他人的理解困难与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这
是最为纯粹的思考。因为它撇开了媚俗的成分,不必在表达的流畅通俗上花费心思,从而可以完全专注于实事本身。
在现已发表的考证版《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中,有一些完全是广义上的讲座稿,如第一卷《笛卡尔式的沉思》、第十八、十九卷《逻辑研究》;还有一些则基本上是研究文稿,如第二十二卷《算术与几何研究》、第三十三卷《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文稿》。但构成《胡塞尔全集》现有近四十卷之绝大部分的,则是将两类文稿收集在一起出版的著作。
若想研究这两类文稿的区别,以及由它们所包含的表述语言和独白语言的区别,可以用第十卷《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来做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因为该卷前面的A部分为讲座稿和一些研究文稿,胡塞尔为公开发表而对它们做了修定,因此这个部分在总体上属于讲座稿,即准备公开发表的文稿;后面的B部分则主要由研究文稿组成,没有经过胡塞尔本人以发表为目的的整理和修订,因此基本上属于对自己思考之记录的研究文稿。这两部分的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但各自的风格仍然很明显。除了传诉语言和独白语言的说法之外,我们也可以按史迪芬〃平克的说法将研究文稿中的语言称作‚思想的语言‛,而将讲座稿的语言称作‚传诉的语言‛或‚表达的语言‛。②
实际上对这个区分所做的类似的命名还有很多,例如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如此等等。我们暂时还不想说:它们就相当于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二、‚滞留‛概念的前史
胡塞尔对时间现象的分析描述,或者说,他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基本上是由三个步骤组成的:
(1)延续是如何被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涉及对内时间意识之形成的描述。
(2)我们所说的主观时间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涉及对内在时间之形成的描述。
(3)我们如何会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原本是内在的、主观的时间?这个问题涉及对客观时间之形成的描述。
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三个步骤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基本上是由科学家也可以回答的常识。而第二个步骤则比较复杂,因为原则上可以说,这一步骤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内时间意识的反思,并因此而将内在时间构造出来。而这个步骤取决于这样一个最为困
难和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内时间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构成第一步骤的基本内容。因此,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大部分不是时间现象学,也不是内在时间现象学,而是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③
胡塞尔曾将此称作‚极为重要的实事,也许是整个现象学的最重要实事。‛(Hua X,333)
时间问题构成现象学意向分析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半的内容,因为意识的意向性大致可以分为‚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关于这两种意向性,笔者在‚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一文中曾概括说:‚与‘横意向性’相关的是在意识活动在每个瞬间中完成客体化的过程,并构造出意识的相关项:意向的统一(单位)。但这个意向的相关项只是在一个瞬间中的相关项,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下坠。这时便涉及‘纵意向性’。它关系到在一个瞬间与另一个瞬间中之间的联系,关系到从一个显现到另一个显现的连续过渡。‛④
正如胡塞尔的意向分析在横向的现象学描述中把握到在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之间的意向关系的本质结构一样,他的意向分析在纵向的现象学描述中也把握时间意识与时间之间的意向关系的本质结构:时间的基本形式是三维的:过去、现在、将来。而每个现在点又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滞留(Retention)、原印象(Impression)、前摄(Protention)。
在这三个因素中,‚滞留‛的性质尤为特殊。这不仅是因为它体现着我们流动感、乃至时间的基本特征,代表着感知行为向回忆行为过渡的一个环节,并且像彗星尾构成彗星的大部一样构成现在点的大部,故而受到胡塞尔最大的关注,对它的讨论几乎贯穿在胡塞尔早期时间意识分析的始终,以至于许多人会有胡塞尔的时间研究只关心过去,而不关心将来的印象,这个印象只是在看到胡塞尔1917-1918年的《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文稿》后才有可能逐渐消除。⑤
此外,‚滞留‛引起注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后来的现象学时间分析中引起的争议和讨论相对较多,这种情况使得‚滞留‛在现象学的时间意识研究中成为一个差不多是无法绕过去的话题。
但‚滞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哲学语词。拉丁文中的retentio意味着拦阻、抑制、拒绝、延缓等。它与胡塞尔所说的‚滞留‛的涵义相差较远。也就是说,胡塞尔在使用这个语词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