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

.、八、一

前言

挫折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走入极端。提

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问卷和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调查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水平和归因方式的特点,探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相应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来改善他们对挫折的认知和评价,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研究方法和结果以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为被试。发放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400 份,收回有效问卷352 份。笔者担任本研究的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解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采用SPSS for Window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表明,挫折承受力较差(总分w 12)的大学生占3.2%, 挫折承受力一般(13<总分w 20)的占46.0%,挫折承受力较好

(21W总分w 30)的占50.8%。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得

分最高,大二开始下滑,大三又有显著提高,大四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最低。男女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只在“内在- 外在”维度差异显著(F=3.370 ,p<0.05 )。

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归因的“持久- 暂时”维度差异显著(F=3.63 ,p<0.05 ),在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维度差异显著(F=5.43 ,p<0.01 ),大学生对负性事

件归因的持久性随着挫折承受力水平的降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对正性事件归因的“整体-局部”“持久- 暂时” 维度(r=0.026 ,p<0.05 )显著的正相关;与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维度(r=0.002 ,p<0.01 )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持久性因素的大学生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内在性因素,其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反之则挫折承受力越低。

二、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和归因方式特点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从小养尊处优,大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很少遇到挫折,他们面对挫折时,承受力往往较差,在挫折的情景下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困扰甚至走入极端。相比而言,大一新生更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大二学生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看到了社会的缩影,被周围人所同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挫折承受力便随之下降;大三学生经过两年大学生活的磨练,变得成熟稳重了,觉得自己能够独立面对一切,各方面能力有所增

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与继续深造的矛盾选择,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不满与无奈,是很多大四学生挫折承受力较低。

造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不高的原因很多,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当前教育体制等。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子女的成长。宽容、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信任与理解,对于提高子女的自信有很大的帮助,当面对挫折时,他们能很快地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挫折;过分溺爱、干涉孩子等不良教养方式的父母,易使孩子产生不自信等不良个性。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的乌云笼罩着大学生,这些都严峻的考验着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另外,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不能很好地排解,“郁闷”一词已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

造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不高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个体条件、认知因素、生活经验。研究表明,身体衰弱的人往往容易多愁善感,也就是挫折承受力较差,承受不了打击,容易被挫折所击垮。[1] 大学生不仅要有优异的专业成绩,还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很多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是“高分低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受和遭受打击。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解释与评价是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不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也是造成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作为同龄人中的精英,大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心理上的优越感,

这往往导致他们有过高的目标和期望,而实际行动中因眼高手

低、好高骛远,目标难以实现而感受挫折。

女大学生无论对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都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做出内在、整体、持久性归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评价水平不断提高。但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女大学生往往归因为个人的能力不足,并且认为失败的结果还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及将来。而男生则认为失败

不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家在外,他们受父母的影响减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多。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们面临着继续深造与就业的矛盾选择,他们也处在处理两性感情问题的敏感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对当前

就业形势的不满是很多大四学生归因方式比较消极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讨论

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当面对正性事件(如考试成绩很好,获得成功等)时,更倾向于认为事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持久性因素(如个人的能力),这样的归因方式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使个体相信自己有足够能力克服困境。这种归因类型的大学

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水平往往较高。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面对正性事件时倾向于认为是外在的因素(如机遇、偶然的),而面对负性事件时,他们往往认为是由于外在的(如考试失败是由于老师教的不好)、局部的、持久性因素(如个人能力低)。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个体很容易推卸责任,夸大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认为负性事件会同时影响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消极的结果会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个体往往自我评价低,当他们遇到挫折

时容易怨天尤人或不知所措,这种归因类型的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

(三)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的训练,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相应的训练和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纠正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改变他们对挫折的不正确态度,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2.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训练,建议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联合开设素质拓展培训课,通过一些团体性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结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相关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不高。

2.男女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发生的归因在内在性- 外在、整体- 局部、持久- 暂时维度差异均不显著;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归因在“内在- 外在”维度差异显著。

3.挫折承受力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在“持

久- 暂时”维度差异显著,在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维度差异非常显著。

4.挫折承受力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