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更有趣
摘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这四方面分别是:表演使课堂妙趣横生;积分让背书轻松自如;比赛使学生兴奋激动;制作让文意简单明了。
每个方面都结合了教学中实际的例子。
关键词:不拘一格;表演;积分;比赛;制作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
我在语文教学中“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能听到欢乐的笑声。
一、表演使课堂妙趣横生
在我的班上,邹力同学公开的别称是“方仲永”,胡键鸿同学就是“方老爸”。
同学们都喜欢这样叫他们,偶尔在课堂上为了调节气氛,我也会这样叫他们。
这都是由于那一堂《伤仲永》表演课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以前教文言文总是觉得很累很烦,不是我问学生答,就是我写学生记。
教学《伤仲永》这一文时,我想着能不能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我找了几个平时比较活跃,且语文基础也可以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在课前先选择文章中的人物来扮演,至于人物的台词可以自己任意发挥。
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也稍微指点了一下他们,发觉其实学生在古文里加进了许多现代的元素。
最有趣的是,平时鬼点子就多的邹力同学,他扮演方仲永,他
把仲永童年时一举成名的诗,定为同学们都熟悉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又把少年时给王安石看的那首诗,定为宿舍同学都喜欢的搞笑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巴掌声,蚊子死多少。
因为有着充足的课前准备,这出现代版的《伤仲永》的好戏,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
同学们就在这快乐的气氛中,活跃地学习这篇文言文。
特别是由班里的“搞笑大王”胡健鸿同学扮演的方仲永的父亲带着仲永“环谒邑人”的情节,全班的同学都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还真的拿出钱来要买仲永的诗。
因为有了这些同学的精彩表演,那相关的文言字词句,很快就解决了,而且,邹力同学在最后还得出了让我意外的总结,说方仲永经历了“人人爱—少人爱—没人爱”的三个人生阶段。
这九个字比教学参考书里的东西有趣多了,同学们也更容易接受。
二、积分让背书轻松自如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背诵的古诗古文。
如果是死记硬背,学生觉得负担很重,而且容易忘记。
我一直探索着能让学生快乐主动背书的方法。
一次与学生的聊天中,知道他们不少人都喜欢上网玩qq游戏,他们觉得在游戏中赢了就能拿积分,积分多了就能提高自己的级别,觉得很有挑战性。
当时我眼前一亮,觉得以积分级别的形式来管理学生的背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于是我把这本书里要求背诵的内容,按照类别标上分数。
从人
的心态来看,分数值大比分数值小,更有挑战意义。
所以我把分数定为:古诗一首一百分,一篇古文中较长的段落三百分,较短的段落两百分。
我还把综合性学习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的如成语、名言等也纳入背诵的范围,比如说出一个成语可拿十分,一句名言五十分。
我又按不同的分数值分成以下的级别:普通背书者、初级记忆师、中级记忆师、高级记忆师、超级记忆师、记忆之王。
又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语文课本最后的空白地方,画一个表格。
又按照他们的座位分成八个小组,分别由八个小组长负责检查并登记积分和级别。
而我不定时抽查他们,如果已经背诵的内容抽查时又背不出来,那就要扣积分。
这种管理方法的出台,使背书有了新鲜感、趣味性、挑战性,也提高了学生背书的积极性。
为了巩固学生的背诵成果,在讲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就进行一个背书挑战赛。
我准备了两个抽签盒,一个装着全班每个同学的名字,一个装着这个单元每个要求背诵的内容。
上课时由当天过生日的同学或与当天日期相同的座号的同学来抽出第一个背书的同学。
这个同学再从另外一个抽签盒里抽出自己要背的内容。
如果背出来了就加分,错了就扣分。
在背诵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选择继续背诵,想挑战自己的记忆能力。
下课前,统计黑板上的记录,积分最高的就是这节课的记忆霸主。
三、比赛使学生兴奋激动
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时,我上每节课时
只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其余的时间我就成了配角。
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写了一个“虎”字,学生以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他们知道这节课一定很有趣。
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写出最多有关“虎”的成语。
我给他们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可以查工具书,可以讨论。
比赛规则:第一回合,在规定的五分钟时间里,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必须写一个成语,以接力的形式进行,而且手中的粉笔不能掉,否则要扣分。
第二回合,每个小组挑选自己组里三个最厉害的同学,分别上黑板写成语,数目不限,时间也是五分钟。
在这十分钟的比赛里,同学们是紧张又兴奋的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计算时间的配角。
最后计算出哪个小组写得最多,再看哪个小组字写得最好,评选出最佳小组。
在这样的比赛中,既考验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连平时内向胆小的同学,在这节课中也非常兴奋。
后来布置他们自学《华南虎》这一首诗,大部分同学都能读懂。
其实,只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主动去学,一般都能较快地学会。
课后,不少同学已经把后面的两篇课文有关“马”和“狼”的成语写了很多。
在后面的两节课里,比赛就更激烈了,大家都想拿“最佳小组”的称号,所以那几天教室里成语漫天飞,似乎每个同学说话时都喜欢用上成语。
因为有这样的比赛,他们学习的劲头特别大,这几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也特别好。
四、制作让文意简单明了
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也许他的能力在学习语文
方面体现出来了,也许他的能力在画画方面展露出来了,也许在体育方面表现出来了……我觉得语文老师应该把眼光放开阔一点,多方面去挖掘学生的能力。
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在学习《核舟记》一文的前几天我就要求学生预习,并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挑选材料制作一艘小舟,并且声明可以合作。
于是教室里又掀起了制作小船的热潮。
而有的同学就对四人小组的同伴说自己负责找制作的材料,小组的同学再把文章的内容告诉他。
课后我经常去教室看他们,觉得他们真的都有自己的创作能力。
他们所选的材料各式各样,有报纸、有汽水瓶、有泡沫……他们都说他们是环保者,对这些废品进行二次利用。
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对于“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起了争议,另外一组又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幅对联的位置进行了讨论。
关于这些问题,他们都是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我讲课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而学生可能未必完全明白的问题,现在都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在正式学习《核舟记》时,我进行了“美舟展览”。
各式各样的小船,显示了学生的能力。
当时整个教室成了快乐的天堂。
最后大家公认何换璋同学的是“美舟之王”。
这小舟用泡沫做船舱,用硬纸片做船篷,最具特色的是用橡皮泥捏成的人物,每个人的神态动作都很生动形象。
而这个“美舟之王”就成了我当时最好的教学模具,拿着它,我潇洒地把这篇文言文讲完了,而学生也轻松愉快地
学懂了。
后来我还把这些学生的杰作推荐给美术老师,想不到他竟然把所有的作品都要了去,展览在学校的美术室里,而且还不断地称赞我班的天才学生很多。
这件事成了同学们的骄傲,学生一提起来就眉开眼笑。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想一些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教师会教得很轻松,学生会学得很开心,效果也会更突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万江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