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变化
孔祥振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是近现代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由弱转强的一次伟大转折。
中华民族血液里固有的向心力因子,日本入侵所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共同威胁,革命领导阶级的转换,中国共产党作为凝聚力核心地位的确定及其抗战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策略,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当前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凝聚力变化启示
70年前的抗日战争不仅是近现代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而且是近现代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由弱转强的一次伟大转折。
抗日战争以前, 中国的四万万同胞被人视为一盘散沙, 人称‘东亚病夫’, 抗日战争使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
中华民族以巨大的牺牲,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 在战争中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洗雪了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
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从此,中国改变了近代以来民族凝聚力趋于淡化的历史境况,开始步入了一个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新时代。
一、抗日战争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状况的转折点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这使它在整个古代史上,始终以一个强大稳固、具有高度文明且不失多层次丰富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之巅。
可是当历史进入19 世纪中叶, 中国惨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命运后,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却出现了严重淡化的趋向。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连战连败,一次又一次的丧权辱国,巨大的耻辱日渐淹没着民族自尊心;西方先进文明的强大冲击和诱惑,强烈的动摇着民族的优越感;面临强大外侮之下国内政治却日益腐败的现状,更加导致民心的失望和涣散;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残遭镇压,又使人民清楚看到腐朽、没落的满清专制政府已经堕落成“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剥削压榨中国人民的工具,民众对政治核心的向心力迅速消解;而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分而治之”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使得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发展差距
极度扩大,隔阂和矛盾日渐加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受到侮辱,民族精神受到摧残,民族矛盾加剧,民族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加深,民族意识日趋淡化,人心涣散,精神萎靡,中国逐渐陷入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在此期间,尽管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领导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曾先后进行了一系列不屈的斗争, 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变法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等, 但都没能有效阻止民族悲剧的不断重演,也没能改变民族凝聚力日趋削弱的现实。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迅速觉醒,民族凝聚力重新激发出来。
日本对中国从蚕食鲸吞到全面侵略,使中国各族人民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暴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不仅激起了广大中国民众的刻骨仇恨,而且使民族内部各个阶级、阶层和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和矛盾得到缓解淡化,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全体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团结起来。
“速息内战,一致抗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成为海内外各界同胞的共同心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
在此基础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它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全中国各族人民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各军队都动员起来了, 甚至连僧侣界也动员起来了。
广大海外侨胞也纷纷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不仅捐赠钱物,甚至组织人员直接回国参战。
一切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不分宗教信仰, 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都团结起来, 愤然投入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真是“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商女也知亡国恨, 僧尼亦有爱国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亲和力和联合抗日的战斗力。
顽强进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战争中充分弘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经过战争的洗礼逐步恢复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大提升。
以往分散的民族力量终于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
此后,尽管国民党反动分子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重新把中国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中国人民再也不答应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代。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涨的原因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激发、集聚起来,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
尽管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下,曾出现过民族凝聚力短暂弱化的时期,但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以统一为旨归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这表明,中华民族血液里就流淌着强大向心力的因子,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国家统一,是华夏大家庭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
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它就会重新积聚。
其次,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共同威胁客观上成了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催化剂。
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凝聚力虽渊源于内在的心理结构, 但其能否被激励强化与外部环境的压力有密切关系。
诸如民族的生存权力受到威胁, 民族的共同利益被损害, 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尊严遭到侵蚀和破坏, 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被践踏和凌辱等等, 当面临这一类极具挑战性的外在环境压力时, 危机意识将在民族群体内部产生,随着危机意识的强化, 民族的奋发精神被激励起来, 民族凝聚力亦得到增强。
所谓“生于忧患”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正是危及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使中国各族人民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
要么甘做亡国奴,要么奋起反抗,每个阶层都必须做出选择。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被置之死地的困境下,中华各族儿女被迫团结起来,投入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
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随之大大增强,并渐渐形成了联合抗日的强大战斗力。
第三,抗日战争所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以及革命领导阶级的转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
民族凝聚力在近代趋于淡化,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却得以加强, 这是由中国近现代不同的时代特点及中国革命不同的领导阶级所决定的。
在近代社会, 尽管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部分中国人的觉醒, 使其能够为改变中国的落后及屈辱而积极呐喊、奋斗, 但因其阶级局限性,并未能最大多数的唤起民众。
农民阶级因其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散漫性、保守性和狭隘性而最终酿成“天国悲剧”; 资产阶级改良派虽曾发起一场意在维护封建帝制、自上而下的民族自救运动——戊戌变法, 但满清王朝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的丧权
辱国已导致民心的失望和涣散,根本起不到任何民族凝聚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只是赶走了皇帝,并没能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且革命以“排满”为目标,过分强化种族对立, 加之对帝国主义有一定的依赖性, 最终使革命果实落入北洋军阀之手。
此后, 孙中山虽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过多次奋斗, 但由于未能真正唤醒民众, 发动以至组织民众, 整个革命过程始终是少数人奋斗, 多数人“麻木不仁久矣”。
因而整个民族的御侮救亡意识终未形成, 民族力量也无法凝聚。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已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革命的领导阶级已发生转换, 即由资产阶级转换为无产阶级。
并且该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早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民族利益,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致力于国家独立和统一、民族团结和融合,经过17 年革命斗争考验,共产党自身的内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正确政策对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①。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若要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最广泛的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此,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学的策略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地分析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对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
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动员组织了群众,强化了民族意识, 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凝聚了民族精神。
可以说, 抗日战争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华民族的团结程度, 民众的发动及组织程度都是空前的, 这就大大改变了近代以来民心涣散、人民群众缺乏组织、民族凝聚力趋于淡化的历史现状, 使得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以重铸, 从而为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取得辉煌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抗战经验对当前继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启示
当前,从宏观上看,我国正处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最好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矛盾和冲突无时不在的存在于这一过程中。
国际、国内都依然存在着一些会对民族凝聚力造成削弱的因素。
因此,分析借鉴抗日战争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经验,我们能够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民族凝聚力建设要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抗日战争的胜利,向我们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聚则俱荣,散则俱毁。
凝聚力高,则民族强;凝聚力低,则民族弱。
可以说,凝聚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战胜凶残骄横、武器先进的日本帝国主义,关键的就是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一条。
它使我们看到,只要把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中国就一定能够强大,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必须始终把民族凝聚力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在以前的战争时期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必须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②
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合理利用危机意识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抗战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意识往往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民族的成熟和强大,不只在于它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还在于它取得成就后能否始终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
我国经过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无疑正处于太平盛世。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潜在的超级大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在世界资源格局中拥有丰厚既得利益的某些西方大国的疑虑和不安,在霸权主义思维的影响下,这些国家“提前”进入了对中国的遏制状态。
特别是在苏联、东欧巨变后,国际霸权主义加快了对中国“西化”、“分化”的步伐,别于用心的散布“中国威胁论”谣言,其目的在于首先从舆论上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达到分裂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
我们国家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近年来日本频频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挑衅中国的核心利
益。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中华民族要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增强和保护群众的爱国热情,把民族精神和危机意识转化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发展驱动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完全统一。
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凝聚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民族凝聚核心的重任,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政策,凝聚起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热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当今的中国,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能够有资格居于凝聚核心地位的依然只能是中国共产党。
“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人民。
”③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继续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和建设纲领,并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信赖、拥护和接受。
“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坚持先进性和时代性的具体体现,它无疑将从思想上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而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的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持续的反腐败斗争,则从实践层面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既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也凝聚了人心,巩固了党的领导。
这必将对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4页。
②《解放日报》1999年5月14日。
③《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