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众文化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众文化界定的角度不同所得结论就不同, 有的从其特点入手,有的从其作用入手,有 的从其目的入手,可谓庞杂多样。 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以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基础的,适应代大众 以充实其私人生活空间的,具有市场化气息 的现代文化。这就决定了它与大众传媒、市 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大众文化兴起经历的阶段
(四)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1.大众文的特征)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 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 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大众文化的奇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 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 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 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 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 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 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 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 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 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 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2、大众文化基本理论由来
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 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 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 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 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 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 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大众’包含着无知、 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 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意义一:独立性与开拓性 牛仔裤的起源:美国西部牛仔,西部精神 。 牛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独立性,开拓性

意义二:青春与活力 牛仔裤的主要使用人群:青年人,意味着青春,活力,充 满朝气,与刻板沉闷形成对比。

意义三:劳动的神圣尊严 牛仔裤的另一使用人群:蓝领,普通人穿牛仔裤从事日常 劳动
4.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

三、大众文化的研究意义
由案例导出:
1
、为什么人们爱穿牛仔裤? 2、牛仔裤对你们的意义何在? 3 、牛仔裤除了舒适、耐用等功能之外,还 有什么文化意义?
(让我们暂不考虑牛仔裤的功能性问题,因为功
能性与文化几乎毫无干系,而文化关注的是意义、 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牛仔裤的功能性 是其广为流行的前提,但它却无法解释牛仔裤为 什么流行。而且它尤其没有解释牛仔裤几乎横截 每一种我们所能想到的社会范畴的独一无二的能 力。我们无法根据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范畴系统, 如性别、阶级、种族、年龄、民族、宗教、教育 等,来界定一个穿牛仔裤的人。 )
(三)大众文化基本特征
1.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 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 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 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 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 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 消费、休闲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意义五:强健耐劳与发达的身体 强健耐劳 发达的身体特征 性感与健美

复习思考题

对某一种大众文化进行讨论分析。
Discuss, Appreciate and Comment

广场舞的特性和规律表现在它兼有文化性和群众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随着广场舞活动的日益普及,内容不断丰富, 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有老有少,目前虽然以女性居多,但广场舞 本身并不排斥男性,只要变换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完全可以适 合男性,甚至青少年的需求。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 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二是活动的自发性。群众性广场舞,基 本上是群众自发的自我愉悦、自我教育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一 种自主自愿的大众文化活动。在广场上,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 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参加广场舞活动, 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 欣赏者或旁观者。总之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 而去。三是管理的自主性。据了解,虽然广场舞舞蹈内容和活动 地点相对稳定,活动团体都有几十人的固定人群,但这些活动团 体基本上都是没有硬性约束的松散性组织,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自 由空间。没有强迫命令,没有利益驱动。成员参与自由,撤出随 意。四是投入的民间性。一方面,大多数广场舞活动本身就是低 成本、低投入,另一方面,除电源等广场必需的设备外,活动的 服装、道具、器械等均由个人承担或由热心群众自愿赞助捐献。
一种新型的文化类型正式得到了认可。“如果说在80 年代作为大众文化的港台流行歌曲、言情小说、武侠 小说带有‘走私’的性质的话,那么,在90年代大众文 化就以消费性和娱乐性在后现代主义对启蒙主义和主 流话语的双重挑战中暧昧而又堂皇的正式出场了,并 且在一场全民性的卡拉OK中完成了90年代巨大的文 化转型。”

意义四:自由 非区分性:不分阶级、性别、城村、国界、年龄、 种族等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从社会范畴所 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例: 利维斯505 系列而做,一位身著牛仔裤的女郎凝望天 空,一群鸿雁缓缓高飞,排成“Levis ”的字形。该广 告凸显了自由与自然的涵义。 非正式与休闲
(3)加速——膨胀期:大众文化加速发展,日益壮
大,其世俗化品格的优势,日益凸显。自80年代中期 以后,精英文化日益衰落,于80年代末达到顶峰。大 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优势明显,对整个文化格局中 产生了冲击。精英文化的全面溃败显而易见,精英们 的处境更是水深火热。
(4)融合——交流期: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作为
文化就要化到社会当中,主要的实现方式,比如 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这些诗人的诗已经构成大众 文化了,它一点都不影响它的高雅,红楼梦也成为大 众文化了,也一点不影响它的高雅的。一样的道理。 欧洲的贝多芬、罗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人人都 知道,当然是大众文化,一点也不失它的高雅,不要 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雅的东西可以变成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可以上升为阳春白雪,比如昆 曲,在明代的时候昆曲有整整两百年是地道的大众文 化,全民普及了,现在成为“阳春白雪”,成为高雅文 化了,所以我们有没有可能用中国古代《易经》的智 慧,而不要用非常简单的“黑白两分法”来看待文化。
中国的大众文化
1.崛起时间与状况: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 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 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 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2.影响: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 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 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 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4、大众文化的实质(媚俗)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
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 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 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 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 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 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关于大众文化的概念解析
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电影、
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 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 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其斗争的对象是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启蒙”性的文化,崇尚理性,具有乌托 邦的色彩和超越的意识,企图通过与社会保持一定 的距离来反思现实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社会文 化变迁 (余秋雨)大众文化其实是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文化有的是属于实验室里还在研究和思考, 但是思考和研究的结果一定要面对社会,就是按照 中国文化的化字的概念,就是需要教化,需要传播, 所以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主要实现方式。
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 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 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 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 ar’。”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还有一些较有代表性。“大 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 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 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叫座 的电视剧、通俗小说、生活用品广告、畅销书、流行 歌曲、时尚服装、音乐酒吧、歌舞厅、消遣性杂志、 小报、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 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们既代表了 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 是现代社会创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
麦唐纳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由“商人雇佣的技 术人员所编造;其收受者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 选择只有买与不买两种。”麦唐纳的结论观点明 确,他说大众文化“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 它那让人难以严谨的数量,就已经足够威胁高雅 文化的生机。” 台湾学者杭之认为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 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 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 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 而制作出来的,因而他有着标准化和拟个性化的特 色。”
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
的年代。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 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 的转折点。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 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 提供了条件。”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 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 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它融合了艺术、 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 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 的顺从意识。


3.当代大众文化的界定: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 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 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 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 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 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 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 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 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 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 的自发性。
西方大众文化的 解读与批判
陈苗苗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论
掌握大众文化的概念,理解不同社
会文化的价值。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表现方式,大众
文化的研究意义。
一、大众文化评价

(一)大众文化≠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定义
(三)大众文化基本特征
(二)大众文化定义

1、大众文化
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 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 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它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大众为其消费对象,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易复制、模 式化,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它 的产生、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社会现象,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要文 化形态,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是 由文化工业塑造和支撑起来的消费文化和消费 主义倾向。
(1)萌芽——和缓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以港台流行歌曲等为先导的大众文化开始出现, 但是此时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比较和缓。 在文化领域,精英文化仍占有绝对优势。

(2)发展——对抗期:80年代中后期,大众文 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本土大众文化”的兴起 为代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加剧,二者 处于对抗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