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群体构建的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9

交流园地

Communication Field

玉米高产群体构建的发展研究

菅立群,郭庄园,孙逸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在玉米高产群体构建过程中,玉米种质资源更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0%~60%,种植密度调整等栽培措施、氮肥的合理施用等养分供给措施也是提升玉米群体产量的重要途径。我国春玉米产量纪录为22756.65kg/hm 2。肥料、种植密度等栽培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对玉米产量提升的贡献率为40%~50%。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作为主攻方向,提高玉米群体生产能力,突破群体库容限制,进行群体功能性挖潜,实现玉米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高产群体构建技术发展动态和机理,总结玉米高产群体构建技术概念和主要技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生态特性的高产群体构建技术研究方向,旨在经过全方位的研究与普及应用后,达到玉米生产结构性挖潜,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玉米生产持续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玉米;高产群体构建;发展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4-0249-02

——————————————作者简介: 菅立群(1995—),男,内蒙古宁城人,硕士,研究方向:

玉米高产群体构建。

1 高产群体构建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玉米高产群体是指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生态位,同时通过栽培措施对群体结构加以调控、充分利用生态资源,获得高而有效的能量积累,维持单株与群体之间的平衡进而获得较高产量。玉米群体的产量的进一,实现生物量积累与产量[1-2]。

提高的重要原因[3]。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形成高密度群体,提高光温水热等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依靠群体生物量积累优势,发挥群体增产潜力是形成玉米高产群体的关键[4]。李少昆团队2018年通过选用耐密高产品种,构建高质量群体,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栽培措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产量突破22756.65kg/hm 2。王志刚等通过研究增密对不同品种群体产量性能的影响,得出密度增加促进平均作物生长率和单位面积总籽粒数的增加进而提高产量,增密后平均净同化率降低导致穗粒数显著降低并限制了的提高潜力。通过增密为主的结构性挖潜,使得群体功能的增益大于个体生产性能的降低,从而实现高产[5]。2.2 肥料的合理利用

氮肥合理施用是控制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也是提升玉米产量的重要举措[6]。适时适量施用有利于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一方面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在一定施用范围内,玉米子粒产量随着植株氮素积累的增加而升高。磷是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7],合理施用磷肥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玉米干物质累积和产量。钾是玉米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能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对形成高产玉米群体及良好品质有促进作用[8-10]。

2.3 优质种质资源

玉米产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环境、栽培、施肥措施影响外,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玉米品种的基因改良使得现代玉米品种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潜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1970年至今,我国玉米主产区杂交种的普及应用和种

质资源持续良性发展,种质资源的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不断推进玉米遗传改良,玉米产量更进一步提升。现代育种目标是使叶片光合性能提高,增强群体光合速率,在产量形成期内根系维持较强的生理活性,抗逆性能提高,其直观表现为耐密性强、适应范围广、生物量积累高等特点。同样,种质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会促进玉米群体株高、穗位高、行粒数、

穗行数整齐度,提高群体的生产稳定性[11-15]

3 结束语

形成区域高产玉米群体对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作物高产稳产是农业科研和生产中基本要求,同时发展超高产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文章针对不同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通过种质资源选择、更新栽培措施对群体结构加以调控,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对玉米生产结构性挖潜,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玉米生产持续增效与可持续发展[16]。参考文献:

[1]吴永常,马忠玉,王东阳,等.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

献分析[J].作物学报,1998(5):595-600.[2]Duvick S A,White P J.Thermal properties of starch

from selected maize (Zea mays L.)mutants during development[J].Cereal Chemistry,1997,74(3):288-292.[3]Sangoi L,Guidolin A F,Silva P R F D.Response of maize

hybrids grown at different eras to plant population and tassel removal[J].Ciência Rural,2006,36(5):1367-1373.[4]Turgut I,Duman A,Bilgili U,etal.Alternate Row Spacing and

Plant Density Effects on Forage and Dry Matter Yield of Corn Hybrids(Zea mays L.)[J].Journal of Agronomy&Crop Science,2010,191(2):146-151.[5]王志刚,高聚林,张宝林,等.内蒙古平原灌区高产春玉米(15t/

hm 2以上)产量性能及增产途径[J].作物学报,2012,38(7):1318-1327.[6]石桂秋.密度及氮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种子世界,2011

(7):20-21.[7]Li H,Shen J,Zhang F,etal.Phosphorus uptake and rhizosphere

properties of intercropped and monocropped maize, faba bean, and white lupin in acidic soil[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0,46(2):79-91.[8]孔丽丽,杨晓丹,李前,等.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

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7,25(3):111-116+122.[9]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

演变[J].作物学报,2000(2):200-204. (下转第25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