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尊重天性、顺应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的教育原则;“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德性”、“在学习中开启儿童智慧”和“在习礼中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的教育形式。

标签:王守仁;早期教育观;教育原则;教育形式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我国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21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先后任职于刑部、兵部、吏部。

34岁时因上疏遭宦官刘谨迫害,被谪为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驿丞。

刘谨被诛后,担任过南京地方官吏,曾率兵征战。

在从政同时,坚持讲学,直至去世。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在王守仁57年生命历程中,不仅能从政做官,而且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还能兴教讲学,又能统军征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思想誉传国外。

王守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而其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文献中。


王守仁在教育实践中目睹了当时早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儿童当成“小大人”,结果事与愿违的现状,对早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王守仁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1]大意即:像现在的那些老师,每天就只知道督促孩子们背文章,批评孩子粗鲁却不知道用礼仪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聪明却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动辄鞭笞,甚至拿绳子绑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怪不得孩子们一见学校,就像进了监狱一样,看见老师就像见了仇人一样,极力掩饰自己出去玩耍的事实,甚至说谎来逃避。

既把人逼上歧途又想让他成为好人,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在对当时早期教育弊端进行批判和揭露的基础上,王守仁继承了儒家教育传统,提出了“明人伦”的儿童教育观。

他认为早期教育不是让儿童记诵章名,急于求成知识,而是教育儿童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达到道德养成。

所谓“明人伦”就是要明白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准则。

孟子对“明人伦”的解释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王守仁指出,对儿童的人伦教育要注重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渗透,通过平时言谈举止进行道德养成,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就叫“致良知”。

家长和老师在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不仅
要让儿童知道人伦的基本规范,更要教育儿童明白“人伦”的基本道理,并在儿童平时的言行进行引导,把人伦规范落实到实际行为中,做到“知行合一”。

这样的早期教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在儿童的一言一行中培养其德性,陶冶儿童的情操,磨砺儿童的意志,培养儿童的品格,以达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王守仁的早期教育观的基本思想是把早期教育的目标、途径和过程溶为一体,将“明人伦”的教育目标与儿童修养结合在一起,把道德规范与儿童道德养成融为一体,对于解决当时早期教育的成人化问题指明了道路,至今仍然闪耀着价值的光芒。


在坚持自然主义早期教育观的前提下,王守仁提出了“尊重天性、顺应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的教育原则。

1、尊重天性、顺应性情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不同于成人,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防止照搬成人教育的模式。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3]一般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嬉闹,讨厌拘谨严肃,就像草木的萌芽,环境通达就长得好,反复侵扰则会让嫩苗萎蔫。

今天教育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鼓励,孩子心里高兴了,进步就挡也挡不住了:就像及时雨和春风,洒在花草树木上,没有不茁壮成长的,而倘若降下的是严霜,则变得缺少生机,没几天就枯萎了。

王守仁揭示出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早期教育不能照搬成人教育的模式。

早期教育要顺应儿童嬉闹好玩的天性,创造通达的儿童成长环境,依据儿童性情进行教育,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

王守仁还对当时的早期教育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当成大人看待,让儿童死记硬背,进行成人化教育,以及粗暴的教学管理,致使事与愿违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2、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王守仁认为,早期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守仁指出:“吾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

萌芽再长,便又加水。

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4]我们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

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

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

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

从拱把粗
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

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像把树浸死了一样。

王守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当时教育现状的纠正。

3、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王守仁提出,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不在于追求传授知识的多少,教师和儿童要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习,利用诗歌、礼义等形式,寓知识于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教师不因枯燥而乐教,儿童不因学习艰苦而厌学。

“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5]正确的培养方法,则适宜以诗歌之类的启发他们的灵感。

指导孩子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形象端庄,教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的智慧萌发。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6]给儿童传授知识每次不宜教的太多,但一定要保证教会。

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资质,能学两百个字的,只教一百个字,要经常让学生学有余力,这样学生才不会厌倦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早期教育的形式方面,王守仁提出“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德性”、“在学习中开启儿童智慧”、“在习礼中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等形式。

1、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德性
王守仁认为,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途径是不能靠记诵词章来实现,应该在儿童逐步扩展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培育,寓道德人伦于平时行为之中。

他在《教约》中记载:“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7]儿童的教育,要从平时一言一行进行养成,如在儿童每天到校后,教师在家是否孝敬父母,早晚是否请安行礼,来校路上是否遵守礼义,如有过失就要及时纠正。

王守仁在教育实践中,寓道德教育于儿童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之中的思想,开创了早期道德教育新风,对于当时靠死记硬背人伦教条,脱离儿童实际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否定。

2、在学习知识中开启儿童智慧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

[8]王守仁认为,引导儿童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师教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开启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力,一方面可以增长儿童的眼见和知识,开发他们的灵智;另一方面,还能够保存儿童的童心,在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之中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气节,宣扬他们的志气,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信念、人生理想都起着重要作用。

3、在习礼活动中促进儿童体格发育
礼仪教育是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王守仁在继承了儒家礼仪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礼仪不仅能够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在“习礼”过程中能够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的观点。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9]王守仁认为,习礼活动不仅能够养成儿童威严的仪表、端庄的形象和认真的态度,而且通过礼仪活动中的屈伸、跪拜、揖让、周旋等活动,鼓动儿童血脉、强壮其筋骨,健壮其体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