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7期)

Total No .287

收稿日期:2012—07—13

作者简介:杨开雨(1984—),女,广西富川人,百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二)

杨开雨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兴起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带入到广大学者、教师的研究视野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测评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测评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37—02

一、引言

对近二十年来国内主要外语核心刊物登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的研究显示,国内对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

构成要素、培养和测评方面。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等特征方面领域的研究现状,

笔者已在文(一)中作了回顾及梳理,本文将主要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测评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研读后,笔者发现在

交际能力的培养中,

文化知识的导入被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几乎在搜集到的所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献中,研究者都认为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内容的导入,进行文化教学。但是,也有人提出

应当重新审视“文化导入”

,看清其局限性,应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定位。

文化导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即“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

晓”。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使得“跨文化意识”的概念也随之而生。许多语言文化教育专家在

阐述语言文化教学目标时,

都把培养跨文化意识看作文化教学的首要目标,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在教学中采用文化对比方法有意识地指出不同文化的差

异的建议。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所学教材、

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培养和训练之外,还可以专门开设相关课

程、讲座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另外值得注意

的一点就是: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认识,

在文化知识的导入中,价值观被放在了核心位置。

“跨文化意识”概念的提出事实上也说明了主体文化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得到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跨文化教学并不等同于文化导入,应在外语教学中强化本土文化的主体

意识、

令学习者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维护自我文化身份。学者们同时还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的文化知识教学不能仅仅靠文化导入来实现;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附着于语言意识的培

养,

不应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对异国文化的熟知和文化差异意识的增强并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正如周杏英(2007)所说的那样,“除了学习异国文化外,应在情

感和行为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情感层面上的表现之一。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对于文化

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此外,帮助学习者树立语言平等观

和文化平等观,

培养学习者“文化忧患意识和安全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极

为重要,亦同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

7

31

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还必须通过实践,通过真实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许多研究者都对如何创造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探讨。王惠昭(2001)更是设计了一个名为“外语实践中心”的场所,这一“中心”由语言实验室、影视厅、书店、茶室等组成,进入该“中心”的人员只许用外语交际,并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各种交际活动。这一做法看似较为理想,但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如何测量、评价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文献研究发现,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测评方面的研究在整个跨文化能力相关文献中数量较少。所搜集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大多从教学经验或理论出发,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建议,但是对于如何评价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考查培养方式是否有效这样的文章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比例相对太低。在所搜集到的近四十篇文献中,仅有五篇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为总数的13.8%。

其次,测评工具不一,缺乏理论依据,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发展成熟,能够普遍应用于我国外语教育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量工具。例如王振亚(1990)以其设计的包括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的社会文化测试卷对学习者的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进行测试;钟华等(2001)设计的问卷除包括与王振亚测试卷中相同的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社会文化知识之外,还加入了学习者对文化所持的态度、深层文化及语言中的文化等方面的测试内容;胡超(2005)和高永晨(2006)也分别用各自设计的测试卷对不同的受试进行了相关测试。这些测试卷的设计一般基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考查内容不一,且大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测试卷的信度、效度也无从考究。

第三,采用国外工具,是否符合我国国情?除采用自己设计的测试卷进行测评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国外研究者设计的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如周杏英(2007)在对某高校学生进行跨文化敏感水平的测量时,采用的是Chen&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尽管“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是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但是对于其是否同样适用于我国学习者能力的测评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考量。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者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与来自母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情况,更多的是以某种语言为媒介与除来自母语国家之外的人员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出能在实际交际中在维护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积极与交际对方相互顺应、协调并最终达到交际目的的人才将成为我们外语教学的新目标。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层面,强调异国文化的导入及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对于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具体的培养模式及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方面,设计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兼具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为当务之急,这需要来自文化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方面的学者积极的参与,为我国外语学习者和参加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5).

[2]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5]胡超.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6).

An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Research in China(Ⅱ)

YANG Kaiyu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The increa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has aroused many researchers'interes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st two decades home researches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then identifie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o as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y.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ultivation;assessment

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