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瓷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宋,宋徽宗定其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

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

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

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

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

关键词
钧瓷赏析历史发展
前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直到今天,它仍旧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

古往今来,钧瓷以它独具的“神、奇、妙、绝”吸引了无数中外各界人士纷至沓来,观光玩赏。

它有着“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美誉,书画家韩美林更是誉之为“中华之魂”。

如今,这旧时皇宫御用的钧瓷,已成为豪门巨贾和鉴赏收藏家门争相收购和馈赠贵宾的高档礼物。

更是
多次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出国礼品,渐渐成为陶瓷界收藏的热点。

论述部分
钧瓷简介
钧瓷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始于唐盛于宋,是汉族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是宋、元、明、清四朝宝瓷。

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其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配釉复杂,有着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的韵味。

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

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

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

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三十六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五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

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

由此足以见得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

也正是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

为了做出更加精美的瓷器,工匠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

钧瓷的烧制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
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的纹路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几种。

蚯蚓走泥纹:恣意游走,龙走蛇行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

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

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

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
冰片纹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纹路,它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

钧窑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

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
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

莬丝纹:丝丝缕缕,栩栩如生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

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除此之外还有鱼子纹、蟹爪痕、雨丝纹等。

钧瓷的鉴赏
钧瓷的鉴赏可总结为“九字真经”: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

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

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

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

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

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

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

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

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

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

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

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

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

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

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浑: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

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

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结语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

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近年来,经过官方和广大钧瓷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钧瓷产业已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目前,钧瓷作品造型丰富,工艺精湛。

在市场营销上,运作成熟,频频被用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

钧瓷界普遍认为,钧瓷已发展至自宋代以来的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但黄金期不等同于巅峰期,钧瓷的前景要走的更高更远。

钧瓷艺术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传承创新,创新就是要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
艺术更具生命力。

人们对钧瓷艺术的期待,与以往相比,在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面对人们对现代钧瓷艺术期望,钧瓷艺术创作者在钧瓷艺术创新发展的创作道路上亦有了明显的改变。

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须同现代科技相结合。

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提炼钧瓷艺术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的极大的勇气去创新,这是我们钧瓷艺术必须要走的路。

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力的钧瓷造型艺术创新系统,用更新的表述方式,给钧瓷造型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得钧瓷艺术的寓意表达性、装饰性,具时代特征达到新的艺术境界,使得这一千年的历史的艺术珍宝永放光芒,赋予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艺术品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传承+创新——禹州钧瓷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向研究》作者:焦拥军
《诗话钧瓷》黄河水利出版社作者:田培杰
百度百科词条:宋代钧瓷钧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