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_季佑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2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37卷 第6期・综述・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
季佑仙X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摘 要
季佑仙.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6):653~657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
难。
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
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
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资料 解释
ABSTRAC T
Ji Youxian.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OGP,2002,37(6):653~657 T he hig h-r esolution seism ic data carefally reflects subsurface geolo gic feature.T he inter-pretatio 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multi and tight events.
T herefo re,it must check up the frequency com ponents of data befor e interpretation in orde to
guarantee the w ave gr oup char acter of seismic section;fully using the display functio n of co m-puter can make the interpr etatio n o f high-reso lution seism ic data m ore convenient;the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difference of data volum e,wav e impedance data bo dy and visualiza-tio n can be used for inter pretation if there is3-D seismic data,making hig h-r esolutio n sem sm ic
data m ore truthfully reflect the subsurface g eo logy.
Key words:hig h-r esolution,seismic data,interpretation
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同相轴多且密集,反映的地质现象复杂,这给解释(特别是二维资料解释)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利用波组特征对比进行层序界面解释时尤为突出。
但是,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具有频带宽、分辨率高的特点,而且随着地震数据采集、处理水平的提高,信噪比和保真度也得以提高。
因此对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应用亦越来越多。
认真总结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经验,可以更好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质量分析与适当处理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要求有较宽的频谱,特别要求有足够的低频成分。
但在进行资料处理时,为了得到较高的分辨率,往往只提高资料的高频成分,而忽略了低频成分。
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同相轴特别多,剖面没有波组特征。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检查资料质量。
造成剖面波组特征不好的最大可能性是地震资料缺乏低频成分,因此,可做频谱分析或频率扫描来检查剖面是否缺乏低频成分。
按-6dB(即50%)计,如低截止频率达不到约10Hz,可要求处理人员重新处理,把低频成分补齐。
图1是高分辨率地震偏移剖面,同相轴特别多,波组特征很差。
经频谱分析可知,该剖面具有丰富的高频成分,高截止频率达到100Hz,但从浅至深都缺乏20Hz以
X J i Youx ian,Res earch Center,CNOOC,Beijing,100027,Chin a 本文于2002年7月17日收到。
图1 缺乏低频成分的剖
面及频谱
图2 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及其频谱
65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
下的低频。
通过重新处理后(见图2),高截止频率还是100Hz ,但低频成分丰富多了,波组特征清楚,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在进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前,有必要先检查资料质量。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工作站显示手段很多,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应充分利用这些显示手段。
(1)显示比例的放大、缩小。
缩小比例尺可了解地
质结构的基本形态;局部放大则可以进行精细解释。
(2)彩色显示。
将波峰、波谷用不同颜色显示,从视觉上提高了分辨率。
(3)角度放大。
单方面放大时间比例尺,或单方面压缩横向比例尺,使地层角度放大,这样做有利于判断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利于不整合面的解释,也有利于小幅度构造的发现和解释。
图3是同一剖面不同显示对比,左图是角度放大剖面,箭头所指处的不整合面很清楚;而在右图常规比例尺剖面上,其显示
不明显。
图3 同一剖面不同显示比例的对比图
右图为常规比例尺剖面;左图为角度放大剖面
差异数据体的应用
因为高分辨率资料反映的地下地质现象变化更为清晰,所以可以利用计算出的差异体对差异地质现象进行解释,如断裂系统和特殊岩性体的边界以及由高分辨率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物性变化等。
首先由高分辨率资料计算形成差异体资料,如方差体、相干体等;然后在其时间切片上解释断层,可以保证复杂的断裂系统组合更加客观;最后在空间中进行断面相互关系的解释。
在层位解释之前,快速、准确搭好断层的框架。
图4是某油田常规资料与高分辨率资料的断层解释成果图,由此可见一斑。
用道积分剖面做解释
道积分剖面是一种相对波阻抗剖面,剖面上的同相轴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与偏移剖面不同。
从理论上讲,偏移剖面上每一个同相轴都是代表一个波阻抗界面,它相当于对波阻抗曲线进行了微分,反映了波阻抗的变化。
而道积分正好是一次反运算,将地震道返回到波阻抗,每一个积分道都是一条波阻抗曲线,相同的高阻抗或低阻抗连成同相轴,代表了一套高阻或低阻的地层。
因此,用道积分剖面做解释,比偏移剖面更直观,地质现象更清楚。
特别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由于它的频谱较宽,道积分的效果更好,
655
第37卷 第6期 季佑仙: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
图4 某油田常规资料(左)与高分辨率资料(右)解释成果构造图
有些地质现象在偏移剖面上很难看出,但道积分剖面上却很清楚。
图5是过某气田的偏移剖面,含气层顶面是一强反射(亮点),含气层底界面则是明显的平点。
但气层内部有什么变化,在偏移剖面上只能看到某些杂乱的弱反射,解释人员不能对这些“
噪声”
图5
过某气田的偏移剖面
图6 对应图5剖面的道积分剖面
图7 常规剖面(上)与高分辨率(下)地震资料对比
赋予任何地质意义。
图6是图5测线的道积分剖面,含气层以不同的颜色(浅色)表示,其顶、底界面清
楚;而在低波阻抗的含气储层中,有一小块高波阻抗(以深色表示)的夹层,在偏移剖面上没有显示。
钻井
证实,这一高波阻抗的夹层,是致密的泥质粉砂岩。
因此与常规的偏移剖面相比,道积分能更直接、更精细地反映地质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道积分剖面做解释。
而且,由于道积分剖面相当于相对波阻抗剖面,每一个同相轴理论上都相当于一个厚度的概念,加之高分辨率资料的特点,可在与测井曲线的对比中对砂体与油气层作出精细标定,使地震解释有更加可靠的基础。
从道积分剖面上还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砂体的
接触关系(见图7),这对砂体的解释乃至沉积相的
65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
研究尤为重要,并直接影响到开发阶段注采井位的部署。
高新技术软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技术软件日新月异,同时,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数据容量都大幅度提高,这使高分辨率资料应用新软件、新技术成为可能。
其中在解释方面应用的比较成功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可视化技术。
这一技术通过对资料透明度的调节,达到在三维空间直观突出异常体及其内部变化的效果。
在三维可视化成果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动追踪出异常的顶、底面,这样基本摆脱了常规的二维地震解释,却得到了更加精确、客观的结果。
结 束 语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所包含的地质信息更丰富,因此解释工作比常规剖面更难,要求更高;但只要把握好资料质量,在解释时使用高质量的硬件和适用的软件及灵活多变的显示手段,并在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用道积分剖面,从而在解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过程中可以得出更加丰富、精确、客观的解释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汉漪.海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地质
出版社,2001
[2] 何汉漪等.海上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论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本文编辑:张亚中)
・消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十三届编委会会议纪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十三届编委会于2002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十三陵石油疗养院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翟光明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孟尔盛、陆邦干、钱绍新,中国石油物探学会
常务副主任程金箴教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期刊管理处处长陈宝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阎世信处长、赵邦六副总工程师,石油大学的吴律教授、杜世通教授、陈小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的许云教授、姚姚教授,长安大学的朱光明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的李录明教授,大庆石油学院的云美厚副教授,江汉石油学院的胡文宝教授,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查忠圻教授,江苏石油地质调查处总工程师周正发,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副所长姚逢昌教授、西北分院地球物理所所长王西文博士,石油物探局总工程师钱荣钧、副总工程师王卫华、詹世凡,石油物探局勘探事业部总工程师邓志文,北京地球软件公司副总经理赵波博士,北京克浪公司总工程师蒋先艺,石油物探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严又生、处理中心副主任陈殿卿、地调五处副总工程师柴玉璞等,共有二十多个单位45名同志。
另外,中国科学院的刘光鼎院士、上海同济大学的马在田院士、青岛海洋大学的李庆忠院士、吉林大学的何樵登教授、石油大学的印兴耀教授、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曲寿利、大庆油田物探公司总工程师李勤学等都在会前来电表示因事不能参加会议,但都愿意为办好本刊做出自己的努力。
会议首先由《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委会主任钱荣钧同志致开幕词,他感谢到会的各界专家欢聚一堂,共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发展大计,这是期刊办好的希望、发展的力量和走向成功的保障。
同时指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已度过了37个春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编委、领导、读者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编辑部人员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结果。
目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刊物,它对物探人员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造就了一批青年专家。
因此,应当十分爱护它,保护它,扶持它,让它更好地为物探事业服务。
这就给下步的办刊工作明确了方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常务副主编任敦占同志以“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再创辉煌”为题做了编辑部工作报告,从期刊的发展史、期刊的出版情况、期刊的质量情况、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之路、期刊的获奖情况以及进一步办好期刊的意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报告用了40分钟的时间,发展史部分对年轻编委
657
第37卷 第6期 季佑仙: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
2002年12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37卷 第6期
作者介绍
刘 洋 副教授,1972年生,199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专业,1998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现在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各向异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曾获SEG1996~1997,1997~1998年度奖学金,
199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傅承义奖)”。
魏建新 高级工程师,1958年3月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专业。
一直从事地球物理模型实验工作,在模型材料、模型制作、超声换能器、声波测试技术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发表相关论文10篇。
现在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地球物理模型实验的研究工作。
狄帮让 副教授,1961年12月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直从事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工作,曾承担了多项集团公司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一等奖一项,集团公司二等奖一项,获3项专利,发表论文10篇。
现在石油大学(北京)从事地球物理模型实验和地震采集技术研究工作。
王子明 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
现在青海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研究工作。
张广鹃 研究生,1978年5月生,2000年获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学士学位。
从2000年起,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攻读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多波多分量地震波传播性质的研究,包括多波多分量A V O分析、多分量地震波波场分解等。
张叔伦 教授,1941年生,196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专业,1987年参与地震数据方法研究,并获国家进步二等奖,1991年参与波动方程地震偏移成像理论和应用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中科院应用研究进步二等奖。
现在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石玉梅 在站博士后,1966年12月生,199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从事四维地震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振国 1965年生,1988年自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石油物探局从事地震野外采集、室内解释和处理工作;近几年从事物探方法的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现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学位。
王永刚 教授,1951年生,197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198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研究生班。
先后完成省(部)级课题和各油田委托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现在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
院从事开发地震学、综合勘探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云美厚 副教授,1965年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在大庆石油学院从事教学与开发地震研究工作。
张 翔 讲师,1969年7月生,1991年、1994年在江汉石油学院分别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
已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余篇。
现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识别、小波变换、神经网络及三维可视化等。
王 棣 高级工程师,1969年3月生,1990年毕业于石油大学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和地震软件开发工作。
现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李来运 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物探专业。
在长庆物探研究所任副所长,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过数篇论文。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
丁 伟 高级工程师,1963年生,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1996年获青岛海洋大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V SP、井间地震、多波多分量、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研究。
现任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副经理,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田春志 高级工程师,1963年生,1985年获长春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质与勘探地球物理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现在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孙振涛 助理工程师,1974年11月生,1997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从事测井约束反演及综合储层描述工作,目前在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工作。
汪宏年 教授,1962年生,1989年和1994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各种复杂地层条件下电测井的数值模拟与反演技术、薄交互层中测井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等;已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季佑仙 工程师,1953年11月生,1976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地质学校物探专业。
一直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现在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从事勘探开发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