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图描记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脉图描记分析方法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现代脉诊研究应用脉象仪检测脉图,模拟手指切脉过程中由指端压力感受器等感觉装置获取脉搏信息的原理,采用压力感应元件测录压力脉搏波图,进而从中提取脉象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判读脉象的各项生理参数,是脉诊客观化、定量化的一种新手段。
目前脉象仪的种类较多,我们仅以上海产MX-3型脉象仪为例,简要介绍有关的操作规范。
一、操作规范
(一)被测者体位要求
被测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直腕仰掌,腕后垫一脉枕。
(二)脉象传感器定位
1.采用单探头脉象传感器。
2.定位前,先以手指切到寸口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在这点作一与手臂纵轴相平行的直线,再从桡骨茎突作此线的垂线,取交点为关部的中心位置。
3.若需取寸、关、尺三部脉象,则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4.布指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
5.确定好位置后,将传感器的探头对准该处固定绑带。
支架应与腕面垂直,绑带的松紧要适宜。
(三)记录
1.捻转传感器的垂直加压螺旋,使探头逐渐触压取脉部位。
2.逐渐加压过程中观察脉图波形变化。
如果波形规则,且随压力增加有相应变化,说明定位基本准确。
3.在逐渐加压过程中确定最佳取脉压力的大致压力范围。
4.随后,调节加压螺旋,使取脉压力退回到零位。
5.开始加压,并根据最佳取脉压力值,取5-10个压力段的波形,组成系列脉图,并需包括最佳压力脉图,每个压力段的段差一般为25克左右。
6.记录完毕后,拆下换能器,注意观察探头压痕是否覆盖关部中心。
7.仪器复原,关闭电源。
(四)脉图分析
1.脉搏波波形及其形成
脉搏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一种血液和血管壁振荡。
此振荡波最初在主动脉根部形成,然后沿着动脉树迅速向外周血管传播,而成为各部分脉搏的表现波。
动脉脉搏图的形态可因描记的部位而有变化,但一个完整的桡动脉搏动周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1)。
(1)升支
射血时期。
(2)降支脉搏波形中由主波峰顶至基线的一条下降曲线,是心室射血后
期至下一次心动周期的开始。
(3)主波脉图的主体波幅,一般顶点为脉图的最高峰,反映动脉内压力
与容积的最大值。
(4)潮波又称重搏前波,位于下降支,主波之后,一般低于主波而高于
重搏波,反映左心室停止射血,动脉扩张降压,逆向反射波。
(5)降中峡或称降中波,是主波降支与重搏波升支构成的向下的切迹波
谷,表示主动脉静压排空时间,为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分界点。
(6)重搏波是降支中突出的一个上升波,为主动脉瓣关闭、主动脉弹性
回缩波。
2.脉图参数及含义
目前,国内对中医脉图的检测指标尚未完全统一。
1983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
中西医结合四诊会议上,研究同意将上海中医学院和山东中医学院脉图编号命名
及常用测量标志加以介绍,为脉图统一命名做准备。
以下是以上海中医学院桡动
脉脉图的主要指标参数为基础介绍脉图。
图1-1-2 脉图检测的主要指标
(1)脉图参数
h
1
:主波高度,为主波峰顶到脉搏波图基线的高度(基线与时间轴平行时)。
主要反映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h 3:潮波高度,即潮波峰顶到脉图基线的幅度。
h
3
值主要反映动脉血管张力
和外周阻力状态。
h
4
:降中峡高度,为降中峡谷底到脉搏波图基线的高度。
降中峡高度主要反映动脉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
h
5
:重搏波高度,为重搏波峰顶到降中峡谷底所作的基线平行线之间的高度。
重搏波幅度主要反映大动脉的弹性(顺应性)情况。
t 1:为脉搏波图起始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
t
1
对应于左心室的快速射血期。
t 4:为脉搏波图起始点到降中峡之间的时值。
t
4
对应于左心室的收缩期。
t 5:为降中峡到脉搏波图终止点之间的时值。
t
5
对应于左心室的舒张期。
t:为脉搏波图的起始点到终止点的时值。
t对应于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对应于脉搏,亦即一个脉动周期。
w:主波上1/3的宽度,相当于动脉内高压力水平所维持的时间。
As:为收缩期面积。
Ad:为舒张期面积。
脉图面积与心输出量有关。
α:上升角,或称U角,主波升支与基线的夹角,反映血管弹性与血液粘性。
θ:主波角,或称P角,是主波升支与降支的夹角,反映血管弹性和血流状况。
为了更好地反映脉图特征和心血管状态,一般取各幅度参数的相对比值,如
h 3/h
1
、h
4
/h
1
、h
5
/h
1
、(h
1
-h
3
)/h
1
等。
对于时间参数取绝对值和相对值并用的方法,
如t
1、t
4
、t
5
、t、w及t
1
/t、t
1
/t
4
、(t
4
-t
1
)/t、t
5
/t
4
、w/t等,其灵敏度和准确
度更高。
(2)压力趋势图
将由轻取到重按十个压力段的系列脉图中的h
1
高度对应取法压力变化的情
况,反映到二维坐标系中,即可绘制出取法压力-脉幅趋势图(图3)。
根据h
1
趋势曲线的变化,可以区分脉位、脉力大小和脉势虚实 (图4、5)。
h
1
趋势曲线
呈渐降型为脉位浮,正态型为脉位中,渐升型为脉位沉。
轻取重按h
1皆大,h
1
趋势曲线呈满实型为实脉;轻取h
1较大,重按则迅速下降,h
1
趋势曲线呈无根型
为虚脉。
h
1
趋势曲线呈高大型为有力脉,呈低平型为无力脉。
图1-1-3 压力-脉幅趋势图图1-1-4 脉位的P-h1趋势曲线图
图1-1-5 脉势的P-h
1
趋势曲线图3.脉图的识别和判读
计算机对脉图参数在时域内进行测量,标定,分析h
1-h
4
、t
1
-t
3
、W等这些特
征峰、谷的幅度、形态及时间参数及它们的变形参数,并依此对脉象进行识别。
脉象仪的程序是建立在大量临床脉象数据得到这些参数与各脉名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因此计算机可以用这些特征参数判断脉象类别。
4.常见脉象的脉图特征
主要介绍常见脉象(包括浮、沉、迟、数、结、促、代、弦、滑、涩、虚、实脉等)的脉图特征。
(1)浮脉
浮脉的形成多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或久病虚阳浮越,脉气浮散,致脉道充斥,脉位表浅。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心率增加,心搏有力,回心血量增多,心输出量亦增加;同时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管对血流产生的侧压及阻抗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故呈现浮脉特征。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最佳压力脉图的取脉压力(P
出)比正常脉要小,一般P
出
≤75克,反映“轻
取即得”。
②P-h
1
趋势曲线峰值左移,呈渐降型,若采用中取或沉取压力描记脉图,则主波幅反降,反映“重按稍减”。
③上升支陡直,t
1正常或稍短,下降支快,降中峡位置低,h
3
/h
1
<0.3。
图1-1-6 浮脉脉图
(2)沉脉
沉脉的形成多因病邪内郁,邪正相搏于里,气血内困,或脏腑内虚,正气衰微,气血失运,致使体表气血失充,不鼓脉道而脉位深沉。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心搏出量血减少,血压降低,血管压力减小,血管充盈度不足,血流缓慢,使脉位沉;当周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时,脉管变细,管内压力增高,脉位亦沉。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最佳压力脉图的取脉压力(P
出)比正常脉要大,一般P
出
≥150g,反映“重
按始得”。
②P-h
1
趋势曲线峰值右移,呈渐升型。
③脉形不拘。
取法压力75g脉图
取法压力100g脉
取法压力125g脉
取法压力150g脉
取法压力100g脉
取法压力150g脉
取法压力200g脉
图1-1-7 沉脉脉图
(3)迟脉
由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泣,或阳虚内寒,运血无力,致使脉道稽迟,脉行缓慢,故见脉迟。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机能减退,代谢机能低下,致使心动过缓,心室率降低,从而脉率低下,脉来迟缓。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t>1s,脉率在40~59次/min之间。
②脉形不拘,脉律整齐。
图1-1-8 迟脉脉图
(4)数脉
数脉的形成多因邪热内盛或素体阳盛,鼓动气血,或阴虚内热、热斥心脉,或虚阳浮越,鼓动脉气,均使心搏加速,脉率加快。
现代研究认为,多因感染发热,血压降低,窦性心动过速,或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搏代偿性增加,致使脉率快于正常状态。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0.66s>t>0.5s,脉率91~120次/min。
②脉形不拘。
图1-1-9 数脉脉图
(5)疾脉
①t<0.49s,脉率121~140次/min之间。
②t值之差<0.12s。
③各波群图形基本相等。
图1-1-10 疾脉脉图
(6)结脉
①脉动周期不等,t值之差>0.12s。
②脉率≤90次/min。
③脉图中有不规则的停搏,插入间歇性小波。
图1-1-11 结脉脉图
(7)促脉
凡气血、痰食、肿痛等阳热之证,实邪阻滞脉道,脉流快速,逆乱不和,则脉数而时见歇止。
现代研究认为,促脉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结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等疾病中,心排血量极少,脉搏短绌。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脉动周期不等,t值之差>0.12s。
②脉率>90次/min。
③脉图中有不规则的停搏。
图1-1-12 促脉脉图
(8)代脉
代脉多因脏气衰败,气血虚损,血行无力,脉气不衔而时有歇止。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心脏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障碍,窦性节律不齐等发生固定性节律改变而致脉律改变。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脉动周期不等,t值之差>0.12s。
②脉率≤90次/分。
③脉搏间有规律性停搏,歇止呈1:1比例(二联脉)、2:1比例(三联脉)等多种。
图1-1-13 代脉脉图
(9)弦脉
弦脉的形成多因肝气郁结,气机失调,脉道劲急,气血不和,脉气紧张,脉硬而长。
现代研究认为,弦脉形成的机理比较复杂,与动脉硬化,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强,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等因素有关,致使血管紧张度增加,或有效血液循环量改变而致弦脉。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潮波明显抬高,与主波接近或融合,呈高陡宽大主波,反映“挺然直过”的特点。
②h
3/h
1
≥0.7,W/t>0.2
③降中峡抬高,h
4/h
1
>0.5
④重搏波平坦,h
5/h
1
≤0.05
图1-1-14 弦脉脉图
弦脉可见于中老年健康人,即生理性弦脉,又称“平弦脉”。
其特征是,在指感上从容柔顺,和缓稍滑。
在脉图上可呈三峰波型,最佳取法压力中取,周期0.8~1.0s左右,主波随取法加压变化而有较大变化,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脉有胃气的表现。
图1-1-15 生理性弦脉脉图
疾病之中见弦脉即病理性弦脉,又称“病弦脉”。
其特征是指感上弦劲占优势,脉图逐渐向僵直平顶波型发展,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是脉中胃气减少的表现。
临床根据潮波位置的高低和主波形态的变化,可将病弦脉分成弦Ⅰ型(主波斜宽)、弦Ⅱ型(主波平宽)、弦Ⅲ型(主波后隆)、弦Ⅳ型(主波圆宽)4个类型。
这些图形上的差异,反映了指感的不同弦硬程度,一般脉图中潮波上升的位置越高,与主波叠加的位置越前,则脉象越弦硬。
主波斜宽主波平宽主波后隆主波圆宽
图1-1-16 病理性弦脉分类
(10)滑脉
痰食火热,实邪壅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气实血涌,血流畅利,故脉来圆滑。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血液粘滞度降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壁柔滑;心搏排血量正常或稍增加,血流通畅,速度较快,致使脉搏波向外周传播及反射波向心反射传播速度加快,共振波幅度增大,致脉管迅速扩张又迅速缩小状态,而成为滑脉。
此外,健康人见到稍滑脉象,或妊娠2~9个月的无病孕妇见到滑脉,皆是健康佳兆,表明血管弹性良好,内膜壁光滑,柔和而血流滑利,均属生理性的滑脉。
生理性滑脉的脉图除有滑脉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胃、神、根的特点。
滑脉的脉图特征如下:
①升降支斜率大,W/t<0.2,t
1
0.07~0.09s;主波夹角(θ)17~22°。
②潮波时相后移,位置低,叠加或隐没于降中峡附近,呈双峰波。
③降中峡位置低而显著,h
4/h
1
<0.5。
④重搏波显著,h
5
>2mm,位置低。
图1-1-17 滑脉脉图
(11)涩脉
涩脉的形成多因精血津液衰少,经脉失濡,或因气血瘀滞,血行不畅,痰食积滞,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故而脉涩。
现代研究认为,涩脉是因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对管壁粘附性增加,自身流动性减弱;或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下降,心搏血量减少,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大,均使血流缓慢,脉搏的升降速度徐缓,而形成涩脉特征。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升支、降支斜率小,脉图呈现低平土堡状。
②升支时值延长,t
1
可为为0.09~0.16秒,升支中可见顿挫。
③主波峰顶圆钝,主波夹角28°~50°。
④主波幅正常或稍低。
⑤潮波、降中峡、重搏波位置相对上升,但形态不明显,或消失。
⑥脉动周期差大于0.12s
图1-1-18涩脉脉图
(12)虚脉
阳气亏虚,脉气不鼓,脉力不足;阴血亏虚,脉道不充,则脉软空虚,不充脉道,则脉软空虚。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心搏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下降,血压降低,致使脉管紧张力减小,脉管内血液充实度不足的状态。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最佳取法压力下的脉幅:P-h
1趋势曲线对应的h
1
幅度小,一般小于9mm,
曲线形态呈低平型,反映脉力较弱。
②脉搏耐受压力下的程度:P-h
1
趋势曲线呈现轻取时脉幅较大,稍加压迅速降到低水平,曲线形态呈无根型,表示切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软。
(13)实脉
邪气壅实,正气未衰,邪正剧争,气血壅盛,故脉道坚满,搏指有力。
现代研究认为,由于心搏血量增加,血管弹性阻力稍增高(或正常),血压上升等因素,致使血管内血液充实度增强,呈紧张状态。
其脉图特征如下:
①最佳取法压力下的脉幅:P-h
1趋势曲线对应的h
1
幅度大,曲线形态呈中等
型以上或高大型,反映脉力较强。
②脉搏耐受压力下的程度:P-h
1
趋势曲线呈轻取、中取、重按脉搏幅值均大,在相当宽的压力段维持高水平,曲线形态呈满实型,表示切脉举按有力。
临床亦常见相兼脉。
相兼脉的脉图特征多由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病理脉图的特征综合而成,表现在某些指标参数值常介于所兼单一病理脉图的数值之间,而另一些参数值则往往与所兼脉中某一种脉图特征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