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41261713 李雅蕉
初次接触“异化”这一词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是在此书中创立劳动异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运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整个社会历史,提出新概念叫做异化劳动。
“异化”一词源于哲学,揭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说到异化,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
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
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又称之为客观精神。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
)理论,他认为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的私有财产,,而作为劳动者没无法享受自己劳动出来的财产,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有四规定: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二是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工人自身得到最低而唯一的工资,创造出的财富全为资本家所占有,“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
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工资决定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但是资本家永远是赢家,因为对于工人来说,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智慧让生活贫困的工人遭受更大的艰难。
所以说,资本、地租和劳动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是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想逃避瘟疫一样那样逃避劳动。
最深入的异化,就是工人已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劳动中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工人已经习惯与这种压迫和剥削。
在工人眼里,资本家给的工资是养家糊口的救命钱,而工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只能牺牲自己的自由和欲望不停地劳动,用如牲畜般的生活状态来适应最低工资。
为什么说资本家永远是赢家?当资本家英力士工人不一定有利可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供认不仅必须为物质生活资料努力拼命的劳动,而且为谋求工作,也就是谋求是想自己活动的可能性而斗争。
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毋庸置疑,工人肯定是遭受的痛苦最深。
由于自己所处的工人地位,劳动是工人毁灭,工人的寿命也会缩减,生活愈加窘迫。
对工人来说,劳动就是生命,而生命不是每天用食物进行新陈代谢,就会衰弱并很快死亡。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人“自己的生命活动”就是人“自己的本质”。
人能够安排、规划自己的生活, 并把这种安排付诸实践。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 2、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和人相异化说明, 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 每一个人, 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 都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 尽管他们的异化在其内容和状态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 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 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
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 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异化的性质,使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
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曾深刻地概述了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现实, 指出: “异化劳动不是使工人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工人的劳动是自愿的, 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不是生活的需要, 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只要外在的强制一停止, 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
”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 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克服, 而且人们逃避劳动、厌恶劳动的现象也在时常地发生。
同时还导致了人们认为闲暇比劳动更让人幸福和有意义。
劳动与闲暇是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一些人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在劳动中,人们总是要付出艰辛的体力或智力, 劳动无缘于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所以应把劳动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内, 然后在劳动之外, 在不劳动时即闲暇时, 去过一种惬意的生活, 找寻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闲暇就是休闲和消闲。
就是人们放松、安逸、消遣和享乐的时候。
可以说, 一定时间的休闲和消闲能够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尤其是各种娱乐活动更能使人们获得短暂的快乐, 但这并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意义和长久的幸福, 而且如果人们长期沉迷于此, 还会适得其反。
闲暇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从事某种创造活动, 发展自己的潜能, 谋求自我实现。
这是真正意义的闲暇, 也是最高境界的闲暇, 它是人们自由支配时间和展现自身精神生命的过程,能够使人们感受到自我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没有劳动, 就没有生存的意义,劳动所追求的是人自身的生成、发展和完善。
在工作中难免有时会觉得工作束缚了自己的自由时间,但真正到了长假来临,喜悦和放松只是短暂的,长时间休息下来就想投入工作,因为没有工作的日子,生活会变得空虚而漫长。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更新,在现代社会上,我们会觉得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人生的理想,为他人奉献更是让全社会的人为他点赞,所以说让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句老话说得好“劳动最光荣”,虽然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仍然有他的影子,但是现在的人们不再把劳动仅仅当作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自身的目的加以积极地实现, 这时的劳动也才可能成为生命的享受和乐趣,更加自觉地把自己和社会相
融合,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加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充实、更丰富地存活于世, 在不断地实现和提高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 自觉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