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

余祖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6. 12 ·研究与探索·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政策就是“改革开放”, 这一政策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效, 同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就是中德两国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这一合作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运行等方面都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除了具有扩大合作范围推广合作成果的实践意义, 而且还会对比较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一、背景与概况

中德两国职教合作始于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派出的经济和教育考察团几乎同时对被世界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德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兴趣。出于通过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中国政府希望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此德国政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作为项目合作的主管部门, 中方为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 德方以联邦经济合作部为主, 并委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作为项目执行机构, 除此之外联邦州、基金会如: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也直接与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1983 年由原教育部牵头, 南京市教育局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建立了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拉开了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的帷幕。

十几年来中国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 中国职业教育也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开始的起步发展阶段,上升到快速发展阶段, 又过渡到目前更加注意质量效益的发展提高阶段。这一历史背景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友好合作,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持续发展, 并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1994 年7 月,李鹏总理访德期间,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开创了新的更广阔的前景。

十几年来在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下, 已建成中德职教实体项目32 个, 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涉及机械、电气、建筑、轻工、纺织、农业等行业; 二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机构, 包括语言培训中心、翻译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据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做的《关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现状和前景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对15 个中德合作项目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合作项目的行业领域分布和培训层次分布:

以实体项目为核心, 还在其它许多方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主要有: 由国家教委批准的“苏州、无锡、常州、沈阳、沙市、芜湖”六个中心城市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进行的改革试验工作;借助实体项目的中心辐射作用,在全国100 多个单位推广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经验, 初步形成了一个学习借鉴, 推广成果的网络;中德各层次职业教育代表团的参观互访,学术交流研讨,中方派遗专业人员赴德进修,德方专家来华讲学和开展咨询工作。1984 年—1994 年期间德方已给予总值为2. 6 亿马克的援助。上万名中方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学习进修, 有200 名德国专家短期来华讲学。目前, 受德技术合作公司委派到中国工作的德国职业教育长驻专家有56 名。这一合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相应的配套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阶段成果

(一)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观念包括对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功能的价值判断和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长期困扰着我国职教的发展, 由轻视技艺技能进而鄙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按学科教育模式办职教等状况。德国重视手工艺, 突出技艺, 重视实践应用, 培训方式以企业为主, 培训内容以职业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观念, 使中国职教界人士耳目一新, 思想为之震动。正如一位参加“双元制”试点的企业界人士所讲:“合作为中国职教界转变教育观念带来了一剂良药”。

(二) 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办学是政府、企业、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具有培训职业实践能力的最佳环境, 在政府统筹下, 企业理应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责任。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其培训大纲、考试大纲均以行业为主制定。受此启发在“双元制”试验中,许多政府部门发挥了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的作用,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用政策规范了企业参与职教的行为。实验为我国职教体制改革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提供经费实习场地、提供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探索了可行的途径。这方面的成果之一是下述六城市借鉴“双元制”改革试验的一些经验:

建立由市政府牵头,由教育、劳动、计划、财政和有关行业参加的领导小组,对重要问题进行协调与决策;建立学校和企业组成的联合办学小组, 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通过政策文件,

保证企业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如确定专业工种和招生事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选派实训教师, 毕业生的考核录用等均由企业直接参与并起主导作用。在经费上允许企业按年销售额的0. 5 %提取“双元制”试验经费, 有的按工资总额的1. 5 %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基金。劳动人事政策上的倾斜。招生允许增加面试, 允许毕业生参加五级工考试并按考试结果兑现工资待遇。以这些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为改革试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证了试验的健康发展。其中不少成功作法已在当地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全面推广。

(三) 促进教学整体水平提高

教育改革成功的最终衡量标准应是毕业生的质量。实践证明, 项目学校和其它试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经过社会考核和用人企业评估,被认为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质量。企业争相录用,并给予较高待遇。职教中心所的调查结果表明:“1992 年初,六城市试点班的12 个工种392 名首届毕业生,经过严格社会考核89 %达到四级工标准, 其中31 人达到五级工, 四级工达标率比非试点班高出20 %左右”。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综合调查组对22 所项目学校与非项目学校毕业生1060 人, 向110 个用人单位, 116个部门进行的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双元制试点学校毕业生, 适应2 种以上工种的占34 % , 而其它非项目学校(含技校、职业高中) 只分别占22 %和26 % , 说明“双元制”试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符合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优化的要求。

根据“双元制”课题组对27 所学校2340 名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项目学校(A 组) 、六城市试点学校(B组) 、非试点技工学校(C 组) 、非试点职业高中(D 组)在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操作规范、质量意识、适应能力等十三项能力比较中,AB 组占有明显优势,其中A 组以第一、第二、第三、第五能力为例比较结果如下表: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无一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通过中德合作, 项目学校在师资队伍。通过中德合作, 项目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评估报告》对教师成长情况的分析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