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认定通常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新闻事实本身含有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某些特点,具有报道的价值,即具有足以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的价值。二是依据来自写作主体,或接受主体对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关注程度和认识判断,即对新闻事实所给予的价值认定,这是新闻价值取向的主体依据。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新闻价值观是各异的。

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从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来说,随着媒体逐步面向市场,加上以“第四媒体”为主的媒介种类迅速增加,信息节奏急剧加快,信息量骤然增长,独家信息的获得越来越难,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将趣味性演变为新奇性,在新奇性、接近性、时效性方面竞相比拼,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扭曲。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局限于新闻的表象,不过多过细关注真实情况。现实中,很多作假者、作秀者往往将自己的行为与一些正面的、宏大的主题套在一起,充分包装,而一些记者缺乏理性的态度,局限于报道表象新闻,不会太过多的、过细的关注真实的情况,使新闻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价值。这一方面是记者的态度问题——“忘记”或没有习惯去追问“为什么”,如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企业家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新闻,爱心很微薄,宣传的声势却很浩大,明显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方面是记者对事件全盘考虑能力或某些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它无法追问“为什么”。这些都会流于只报道事件的表象,而缺乏对事件深层次的挖掘。

二、过份强调新闻的及时性。随着信息节奏急剧加快,抢在第一时间发稿成为媒体竞争的一大法宝。于是“快餐式”新闻大行其道,但受众究竟接受了多少、有多少信息产生了延续性较长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商榷。一味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会使记者竞相报道那些容易获取的表面性新闻,而忽视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或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

例如,2002年霍金访问中国,许多媒体竞相报道霍金的外貌、穿着、甚至下榻的宾馆,吃了什么东西等,这些素材大概符合那种着重“新奇、趣味”价值取向的娱乐小报。而如果把关注点放在霍金的意志、品格以及他对社会做的贡献,那么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采集的素材将更有深度、更能体现媒体的责任

感。又如,在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基本事实已经确认的情况下,还在继续报道马加爵为何写绝命书给十四叔,而不是给自己的父母这类旁枝末节的事情上。

面对今天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媒体仅仅追求及时性是不够的,因为受众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的;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他们还需要媒体能够对纷繁杂乱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授给他们。

三、过份强调新闻的新奇性,导致不良社会影响。新闻的新奇性,是通过报道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新思想、新观点,或者通过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来激发大众的阅读欲望与快感。新闻的事实必须是具有新意的,不同寻常的,包括新情况、新问题、新成就、新经验、新事物、新风尚、新气象等等。但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一些媒体一味迎合大众喜欢猎奇的心理,对新奇怪异、荒诞变态的内容乐此不疲,在新思想、新观念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竞相刊载各种形形色色的“八卦新闻”,一些媒体突出渲染恐怖、暴力犯罪细节,极容易让人望文生畏,这样有可能形成对受众的误导,而对于后一种情况的过度报道和渲染,则容易形成误解,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某媒体曾刊登过《生两个孩子对健康有益》的译文。或许文章本身的科学性是存在的,但这并不符合我国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阐释。而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若违背这一基本原则,那么这篇文章再求新求奇,那也是失败的。对于新闻

新奇性的盲目追求有些时候更集中在标题制作上,即所谓的“标题党”。如《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看了内容才知道该男子精神失常,但标题并没有指明,反而让人误以为一元钱是导致杀人的直接原因。又如《狂犬病是罪魁祸首长沙一家犬“吻”死8岁男孩》,后被一些网站发布为《长沙进入狂犬病高发期爱犬“吻死”8岁小主人》,极容易让人望文生畏,以为长沙地区流行狂犬病,使外地人对长沙避而远之。这些都是盲目追求新闻新奇性的不良后果。

再以网络媒体对陈晓旭病逝的报道为例,由于媒体的过度再现,所有人的注意焦点集中在陈的亿万家产和其两段婚姻、三段感情纠葛中,消解了事件本身的严肃性。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去世,各大网站迅速开设了以“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病逝”等为标题的专题报道。这些媒体大多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来激发大众的新闻阅读欲望。她的去世毫无疑问具有严肃新闻的,然而在处理这一新闻报道时,各网络媒体不约而同地作出了一个娱乐化的定位。各大专题关于陈晓旭的专题层出不穷,但对深层报道却弃之不顾。

四、过份强调新闻的接近性,导致全局观的忽视。接近性是指社会类型相同的人们对同一事实的态度或关心程度比较一致。注重新闻的接近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受众群。接近性是某些地方媒体的特色,这也是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但媒体具有放大的功能,过于关注本地新

闻,容易让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容易让人习惯于生活在媒体所关注的五光十色的当下,而对全局性、重大性事件趋于淡漠,忽略了新闻背景的全局性。对于记者来说,也容易陷入细节的繁琐之中,久而久之,失去对全局的把握与自我意识。

另外,在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如果盲目追求新闻的接近性,容易产生心理暗示和情绪上的波动,并形成狭隘的地区性偏见。以媒体对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报道为例。随着文楼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文楼村几乎所有的在外打工的数百名村民,都已经被雇佣者赶出门。艾滋病报道给上蔡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记者在报道中就事论事,没有在整体上把握和引导,并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形成人们对河南人的恐惧心理。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纷呈,优化新闻信息传播结构与格局在于选择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与合乎社会实际真正需要的理性传播导向。新闻价值取向应关注社会政治、物质和精神的文明与先进性;理性传播则应对照主体性、规范类和客体属性类标准严格把关。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前提,用理性导向信息传播,影响传播结构与格局,将会发挥出新闻传播的优良人文与科技社会效益。

在构思写稿阶段,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价值取向写出来的新闻稿也不一样。那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慎于事实判断,严格把关,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这本是对所有新闻报道的要求,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