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使用纽扣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使用纽扣的历史

标签:古代纽扣

发布时间:2013-09-14 00:00:00

用户:auney|分类:汉服|阅读(1905)|回复(0)|收藏本文

大约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这段时间里。在长江三角洲—带出现了良渚文化性质的原始部落群体。当时人们衣带的纽结处出现了石质的带钩,用石质带钩连结不易磨损衣带,扣合简便,更显示使用人的地位。同时,石质带钩虽然粗糙简陋,但却是一种当时劳动和技术密集的新产品,是带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装饰品、必然是当时地位显赫的头面人物才能拥有的。浙江省余姚反山和瑶山的良渚墓地发现带钩情况是:

反山墓地出土石质带钩共三件,扁方体,制作精巧,一端有孔,可穿带连接,另一端挖琢成弯钩状,其尺度均为长7.7厘米,宽4.5厘米、厚2.5厘米,均出自墓主人的腰部;而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带钩更为精致,质地为白玉.形制为长方体,表面略呈弧凹状,

一端横穿经约0.9厘米的圆孔,另一端用钻孔和线切割的方法琢成槽状的弯钩,尺度为长5厘米、宽2.75厘米、厚2.2厘米。此件白玉带钩确是石器时代难得的一件精品,对人类服饰和纽扣方面来说更是—件意义重大的实物,也即是目前所知、留存于世最早的纽扣实物。

按现代意义的理解,纽扣应是“可以扣合衣物的球状物或片状物”,或是“可以把衣服等扣起来的小形球状物或片状物(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按这样的定义,似乎这种纽扣的出现应当很迟,有人说纽扣出现大约只有九百年(见梁月盈之《扣住衣服年》,载《海外文摘》期刊1997年10期),更有人说纽扣是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而逐步产生形成的(

见梅国强之《钮扣史话》,载《上海大世界》期刊1993年1期),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从形象资料看,至少在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已经出现现代意义的纽扣了。

二十余年前,在陕内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工地出土了大量的秦代陶制兵俑和马俑,这些兵俑的衣甲部位已经出现了完全逼真于实际情况的纽扣形象,其中尤以跪射俑右肩部铠甲与胸部铠甲的连接部分,将军俑右上肩与胸部连接部分处的纽扣形象最为明显。(见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出版社出版)

这些秦代兵马俑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秦始皇陵的东侧,即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址处;这些兵马俑及其安置的半地下构筑物秦俑坑的制作时间大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前后,至被迫停工(公元前209年)的一段时间里,而塑造和焙烧兵马俑的是由各地征调来的匠师和民工。

由考古资料和文献得知,战国至秦这一时期的铠甲系由动物(犀、兕或牛)皮革制作,在每片皮甲四周装有金属甲钉,并依此连缀成上旅、下旅、肩部和前胸、后背等几大块,每块之间的迭压连接方式不尽相同,是为着军战中弯腰、挺胸和举、伸等动作的方便而组合,在前胸和肩部等大块之间即以纽扣连接,从兵俑上的形象分析,是在肩部下甲片处缝钉窄皮

带形成环套,此皮带环套中固结一长圆形硬质扣合物,此扣合物当为木质或金属制作,这里皮带环套即为纽,硬质扣合物即为扣,二者扣接成为扣合肩甲和胸甲之纽扣,这是到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典型的纽扣形象,但从其形制和扣接方式的成熟状况分析,很可能在此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过这类性质的纽扣,只是目前尚未发现形象资料和实物而无从确认。

……(此处省略)由五代至北宋,在军战的戎装方面,所穿甲胄衣装中,在身甲上端和披膊的领口等连接处均由纽扣相扣接,这在宋刻本《武经总要》插图甲胄图中有着明确的形象显示。

从秦至宋的千余年时间里,典型纽扣的形象资料极少,文献中也基本没有提及,只在军战人员的戎装才有显露,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将服饰作为“严内外、辨亲疏”的政治统治的体现,盛行宽衣大袖、峨冠博带的服饰体制,而相当于现代意义的典型纽扣只在军战人员的戎装上才得以使用和演进,纽扣的使用使戎装扣接简便,穿卸灵活,特别适宜于战场中的需求,这是古今统治者总是将最先进的技术、设施装备用于军事方面的结果。

南宋时期(1127-1279),一般民众的服装上也出现了类似于后来的纽扣,这在实物资料和文献中均有显示。1975年7月,江苏省金坛县南宁周禹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素纱圆领单衫的衣襟上已经使用纽扣。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专记“他处所无”的“小经纪”中,亦有“纽扣子”一项,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之杭州;小经纪即小商品买卖,“纽扣子”作为专项商品出售,可见民间使用已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这与出土实物的纽扣恰好相互印证,说明纽扣已从军战戎装方面向民众服装方面渗透和普及,这是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宋《武经总要》铠甲与纽扣

南宋时的纽扣是以布帛为主料盘缠而制作,其一侧是前端含套环的纽。另一侧是前端盘缠出球状物的扣,二者大小相当,以扣套入纽环中,结解方便灵活,因色彩和盘结样式的繁多,故可作为专项小商品买卖,这是民众的实际需求与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宋至元时,北方蒙古族囿于游牧生活,习穿一种短袖及肘的对襟上褂,唐宋时称貉袖,当由汉代女子的上襦、唐代的半臂发展而来,唐《因话录》称:“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公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或其中用绵者,以紫帛缘之,名曰鹏程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围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这里介绍貉袖的制作、产生和使用状况,元明清三代这种衣服使用于骑士,从形制上看,显然是后来马褂的前身。

就在这种对襟的“貉袖”衣装上使用了纽扣,元代一釉陶骑士俑(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106)身所穿貉袖对襟处,自领口向下均匀排置纽扣四枚,扣为圆形硬质物所制,缝钉于襟缘。元代是蒙古族建立之政权,草原游牧民族特点善骑射游动,在服饰上也要求紧身灵便,符合实用,纽扣在貉袖上的使用正是这种实用的需要。

元末至明代,无论官民,在衣服上已大量使用纽扣,这自然是社会发展后,当时人们对纽扣的需求和制作水平提高的反映。明代开始出现金属纽扣,这已由众多的出土文物实例和文献记载所证实。

明代金属制作的纽扣一般都分为左右两半,形状相近,惟一半为带套环的钮(这里将金属制作的套环与革、帛制作的套环相区别而称之为钮),另一半为金属的扣,以扣套入钮环中以扣合连接。因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使钮扣形式多样,且具金属光泽,故贵族、富豪人士衣装上的钮扣多以金。银和玉石之类珍贵材料制作,且大多镂饰吉祥图案花纹,镶嵌珍宝,装饰性远重于实用性,以达到炫耀身份。地位的目的。现代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将这类具优美纹饰的金属钮扣称为“衣扣花”。“衣扣花”的实例有:

近年南京地区发掘清理的明初大将徐达的五世孙徐傅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多副金钮扣,发掘报告载:“蝶式金扣两边模压成蝴蝶,周有穿线细孔三个,一半联半圆形泡,一边联圆环,以便扣合,一副重5.8克。”“金扣,压模制成,一种以三叶花瓣为边,重3.9克;一种左右各为一人物,似手捧花蕊,重4.9克;另有一呈半球形,一呈加环形小金饰件。”这里已将出土金质钮扣状况基本介绍清楚。

另外,在江西省南城县清理发掘的明益宣王朱翊分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对襟大衫上变钉七对金扣花,即七副金质钮扣,其纹饰为蝴蝶采花纹。具体形象是一侧为雌蝶,头部有菊花一朵,花心中空;另一侧为雄蝶,头部为一中嵌宝石的圆饼,扣合后成为花蕊,蝶身各嵌宝石一颗。该墓葬中同时出土的还有玉质纽扣九副。以上当然是金属钮扣中的佼佼者了,更多的民众所用的是

铜质,或铜质流金的钮扣。

明代通俗写实小说《金瓶梅》极为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明代的市井生活场景,对当时的诸多服饰均有详尽的描述,其中也提到当时已经流行的金质钮扣。如六十七回中有“一溜五道金三川钮扣儿”;六十九回中有“绿剪绒狮坐马一溜五道金钮子”及九十回中提及的“金钮”等。

明代民间通俗曲调《桂枝儿佳期》云:“金扣含羞解,银灯带笑吹。”这里说的是男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