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杭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城市发展的特殊规律
1、地理区位、资源条件(自然规律) 空间形态的亲水特征——杭州市政府在 《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 中提出了“城市东扩, 旅游西进, 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的新战略, 城市以旧城为核心 的团块状布局将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 、 沿江、 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最终形成 “一主三副, 双心双轴 , 六大组团, 六条生态带 ”的开放式空间结构。新战略的提出 表明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又进入了新时期 ,钱塘江对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 地位大大提高。 2、交通线辐射特征 道路骨架网络以民国时期修建的南北纵向条路线网和环状道路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现 有快速路系统的利用、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功能分担、城市中心东移后的城市布局、 钱江新城的交通疏解、周边六大组团与主城的联系、与对外公路的衔接等因素,根据杭 州市中心区的用地功能调整和大杭州的规划布局,在规划期内为配合钱江新城的开发建 设,规划提出了以钱江新城为中心构建多层分流系统,形成“以钱江新城为中心的环加 放射”的布局结构。 3、城乡差异发展是核心 杭州市创造性地提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城乡应该各有侧重,区分不同功能错位发 展”的城乡统筹思路。在杭州,城市不强调工业,服务业却竞相发展,休闲文化功能尽 显;农村不惟农守农,一二三产业却能有机融合,传统风情与现代生活并存。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6、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工业企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到饮用水问题)、大气环境(雾霾)、酸雨 (杭州已经连续十年以上处严重酸雨状态)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 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7、城市对外关系从单纯竞争向竞争与合作转变 从交通方面体现:对外公路交通与上海、南京、宁波、黄山等周边城市联系形成市域 “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对外铁路交通,杭州东站引入沪杭磁悬浮,宁杭城际列车; 水路交通,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改造京杭大运河等。 8、城市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向“以人文本”全面、综合的功能转变 9、城市的发展是资源聚集的过程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资本、需要、享乐等的集中(基本特征),最初城市的 出现,是人口的聚集,人口聚集促进生产,生活资源的集聚,工业的不断聚集,促进了 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聚集,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的聚集。(城市逐渐成为 吸引各种资源的“磁铁”)——(集聚效应)——城市功能逐渐多样性、城市规模扩大 10、城市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城市病产生 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萌芽阶段(秦汉-六朝时期)
史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年) 设置 钱塘县, 钱塘县即是今杭州市的前身, 从此 拉开了杭州作为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选址于灵隐山中。 原因:三面环山,一面面海,潮汐复杂, 交通恶劣,只能局促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萌芽阶段(秦汉-六朝时期)
两汉至魏晋,江干沉积,钱塘江发育 成良好的天然港口,水路兴盛,促进商业 发展导致县址东进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民国时期
铁路建成:1909-1914年,沪杭、杭 甬、浙赣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 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
城墙拆除:1913年起,杭州开始拆除 城墙,修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 设。——这被视作杭州城内引入近代城 市规划的直接诱因和起点。使杭州市 区范围突破了旧城城墙圈定的范围。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杭州市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坊巷制” 代替“市坊制” :.传统的集中市 制改变成以全城为市场领域, 行业街市为骨干, 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所组成的商业 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 如瓦子、茶楼、酒肆 等也纳入商业网内.
园林建设:南宋临安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建设, 形成山水风光与建筑空间交融的风格。 城市格局:修建宫城,临安城的主体结构继 承了吴越西府的“ 南宫北城” 的格局. 宫城偏 处南城垣下, 城市规划方向转向宫城北.将吴越 西府的主轴线辟为御道, 祖社分置御道左右.虽 然形式多变, 但主体结构仍旧保持了传统形式.
居民和市场
州治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定型阶段(吴越时期)
扩建罗城:杭州城凡三重, 子城、内城、罗城, 规模宏大, 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 建设西湖:唐代李泌凿六井, 白居易浚西湖筑 捍湖堤后, 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 西湖, 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 佛塔.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 同时也为杭州 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形成城市主轴线: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 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是 吴越国的王宫, 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 这条 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 一河一 道自南至北, 纵贯杭州城.
住宅区
大学建筑 行政建筑 住宅区
修养建筑
旧城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1959年杭州市的总体规划
建设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重点放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上, 城市以向北扩展 为主, 呈现南北长、东西窄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1959年杭州市的总体规划
并确定了半山重工业区、拱袁桥 轻纺工业区、祥符桥小河轻化工 业区、望江门外食品工业区、古 荡— 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等5 大 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此工业布局 对现在的城市布局仍有很大影响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民国时期
满人区的新计画:1911年辛亥革命后, 在内城墙进行的一次城区近代化改造 改变: 1.道路网变成网格状 2.土地利用:由寺院、书院变成公园 学校等。军事居住混合用地——商业 为主的复合用地 3.居民:满——商贾 4.街道景观:出现近代西洋风格建筑, 近代化道路形态 作用:振兴商业和西湖观光
城市空间结构: 杭州依靠钱塘江的天然港湾,呈 点状发展
秦代:山中小县
魏晋:县址东进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 杭州市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 带筑城, 建立了杭州州治, “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 , 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市形态——杭州
CIP数据:杭州风景城市的 形成史:西湖雨城市的形 态关系演进过程研究/傅舒 兰著.—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15.5
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长三角南翼的 中心城市。
现杭州市分为上城区、下城区、 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 区、萧山区和余杭区八个区。地 图呈蝴蝶形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能分区: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 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 北城”的城市格局.
开通运河:隋大业六年(610 年)十二月 开通运河,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 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 讫点, 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 浙西跨越点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 置, 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 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1983年后
以杭州主城区和钱江新城为中心,呈圈层状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钱塘江 主导时期 (点式)
运河 主导时期 (轴线)
西湖 主导时期 (面状)
三水 主导时期 (圈层)
京杭大运河开凿
京杭大运河定型
杭州跨江发展
秦到六朝
隋到元
明到1983年
1983年至今
一、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隋至元代
城市沿运河轴线,南北向发展,保持 “腰鼓城”之态数百年 隋唐:修筑运河
吴越:拓建城垣
南宋:定都临安
元代:运河定型
2016/4/10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清时期
城中之城:清代杭州城市格局的 最大变化就是在城中筑城. 加剧 了这种北移的趋势, 古城的中心 萎缩至临近西湖一侧。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古代杭州市城市形态演变
城市形态:以天街为中轴,周围民居灵活布置,集市众多。城市沿中轴 和水路延伸发展。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衰落阶段(元明时期)
元灭南宋后, 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 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城市南缩东拓, 中心北移:元末张士诚据杭 州, 改筑杭州城垣. 南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 元、明政治统治中心北移。 元代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 可直达大都,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市规模不段扩大,城市建设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举 a.城市用地规模 杭州市总面积16600平方公里(厦门市域面积1699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068平方 公里(厦门本岛面积133.25平方公里)。 b.城市人口规模 截至2012年末,杭州常住人口8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3.99万人。杭州总体规划 规定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市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745万 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550万人。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现状为62.1%,近期远期的目标分别为70%和84%左右。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清至改革开放前
城市结构日趋复杂化,但仍呈现以西 湖为中心的单核心蔓延式扩张。 清:工商业发展
民国:基础设施建设
1953年:城湖一体化
1956年:工业开发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1981年至现在的总体规划
就杭州未来的急速城市化首次提出跨过钱塘江发展, 1 9 9 6 年又强调跨江发展的重要性, 最近一次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则完整提出了跨江发展的规划方案, 从而引导杭州大规模 向南扩展。
3、城市职能日趋多样化 从最初的商贸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旅游中心。
4、城市布局形态(同心圆—分散组团—带状—团块状—网络组团式)从单体向群体发展 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 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5、产业结构发展,从只注重生产力和技术向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以二、三产业为支柱,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等)。2011 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
1981年总规
1992年修规
1996年总规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1981年至现在的总体规划
2002年的总规基本继承了“以钱塘江为轴线发展”的概念,并加入了市域在扩大是 产生新区的规划内容。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 游西进,沿江发展,实施“南 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 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 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 格局。 结构模式:以钱塘江为中心轴, 南面滨江地区的“江南城”、 下沙的“下沙城”、新并入市 区的“临平城”等三个“副城” 和包括旧城和北部的“主城” 形成“一主三副”的模式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塘栖、良 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 六个组团,利用自然山体、水 体和农田形成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1953年的总体规划——推动了城湖一体化
城市性质:以旅游、疗养、文化为主,适 度发展轻工业,逐渐建成一个赋予艺术和 教育性的风景城市。 规划将城市的中心且拥有行政功能的 建筑群设置于西湖的东北部,将大学建筑 规划于西湖的北部,修养功能的建筑设置 于西湖的西部。这三个新区通过环状道路 与旧城区相联系,不仅将西湖纳入到城市 中,也明确了构建环状城市结构的意图。 在旧城的北部和东部新设了环状住宅区。 形成组团式布局, 每个组团拥有独立的 中心, 城市向西北、北、东三方均衡发展, 形成杭州市向外蔓延扩展的基本轮廓。
七大古城的城市形态
从图中可看出江 南古城即南京、 杭州的城市,受 紧邻的地形要 素或主动利用有 利的地形要素, 城墙的形态相当 自由。
西湖的地理形成原因
根据竺可桢(1921)基于地质学的“泻湖”假说 杭州所在地原本为海面,通过长年累月的沙土堆 积形成的。
2016/4/10
一、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城市发展规律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