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前景分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前景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在国内,对于电信行业的市场开放、引入竞争讨论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各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我国电信领域内的有效竞争。近年来,国内经济学领域对我国电信业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SCP分析范式对我国电信业的企业行为、市场结构和企业绩效进行探讨,运用计量模型对电信企业的定价、电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电信企业效率等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是利用博弈分析方法对电信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

主题:

第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彭伟斌(2000)认为,中国电信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有效竞争制度。周其仁(2000)认为,分拆不是电信改革的唯一选择,改革的重点可以放在进一步扩大电信市场的准入上。阐凯力(2001)认为,电信业拆分是打破垄断,营造自山竞争局面的有效手段。连海霞(2001)以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为目标,从竞争性和规模经济两方而对中国电信业进行具体分析。刘戒骄(2002)以差异产品竞争模型为基础,考察了产品兼容、网络效应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就在位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如何利用这两个产品差异变量增强其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陈宏平(2002)用管制结构动态性的观点,描述了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与政府管制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中国电信业管制改革进行实证分析。于良春(2004)提出在自然垄断领域内引入竞争的理论假说,并用电信产业的本地电话网的统计数据对假说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王俊豪(2005)讨论了市场结构重组后垄断性产业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问题。夏兰(2006)采用托宾Q比率作为度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对中国电信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进行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电信运营企业经营绩效与国有控股比率、流通股比例、总资产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等呈负相关。

另一方面的文献主要有:吴永涛(2002)认为:电信运营业寡头间由于规模经济性等原因导致不对称竞争,并运用古诺及斯塔克尔博格模型验证了在位电信寡头与新进入寡头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并从理论上说明了斯塔克博格模型中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唯一均衡解。金宁(2002)探讨了在固话及数据业务领域开展协作性竞争中各参与者的关系、模式。张洪渊(2003)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电信企业不同时期的三种竞争战略。朱江(2003)用马歇尔缓冲区理论说明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均衡点并不唯一,而且规模与竞争的兼

容是动态的。孔淑红(2004)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中国电信企业在移动领域的竞争策略。陈殷(2004)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移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策略。李海波等(2004)认为要避免出现电信恶性价格战,唯一的方法是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囚徒困境”模型的前提条件。姜华彪(2004)运用虚拟组织理论研究了电信企业合作模式选择问题。王学人(2005)分析了我国电信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吕志勇、陈宏民(2003,2005)对中国电信产业横向分割特定背景下的网络竞争和双向互联与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不对称结构下在位厂一商的策略行为会遏制进入J一商,阻碍竞争;纵向分割虽导致双重加价,但却从根本上推动了电信竞争;横向分割初期的统一定价管制和网络竞争导致的用户信息不对称会阻碍本地网接入竞争,应通过移动厂商基于终接的差别定价和用户信息甄别措施来增加社会福利。与国内目前的文献相比,本文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把博弈分为竞争性业务博弈和基础设施建设博弈两类来加以分析;第二,本文研究了由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的条件,为我国的电信产业政策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第三,本文对各种博弈均衡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重点分析。

而关于我国移动通信业的研究,大多伴随着对整个电信产业的研究进行且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围绕如何形成良好的市场结构和有效竞争展开研究和探讨,并产生了一批结合国内改革实际的研究成果。陈卫华(2005)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结构不够合理,业务分布存在严重缺陷。本地电话领域虽然有四家运营企业,却仍然处于“准垄断”的状态。庞大的移动市场只有两家势力不均衡的运营企业。在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下,电信市场竞争行为单一,竞争手段雷同,恶性价格战、阻碍互联互通和过度重复建设等行为层出不穷。与陈卫华的观点相似,郑杰(2001)在“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中,提出了中国电信业的主垄断模型。他认为中国在市内固话、固定长话、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等电信经营领域内形成了一家占领市场主要份额,其它一家或数家占领少数份额的主垄断格局,其中主垄断厂商分别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

二是对移动运营商的竞争行为进行分析。马骏(2003)在《我国电信业竞争分析》一文中,总结我国电信业一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包括形成了互相竞争的网络、业务上相互竞争、运营商的规模比较均衡及各业务的竞争程度不同等。他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并对如何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包括鼓励新的接入方式的运用、增加移动通信市场的准入及为增值业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

杨学兵(2004)从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出发,提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寡占市场,同质产品市场、以

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市场主要特征。他利用模型分别对无供给能力限制和有供给能力限制条件下的中国移动通信资费竞争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资费竞争的策略建议及电信价格监管政策建议。

李华威(2004)在“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一文中,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基本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以及企业的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文章指出,中国移动市场是有差别的、独立行动的双寡头垄断市场。在联通初进入阶段,容忍是先进入者的占优决策,政策的扶持、不对称管制及市场博弈的结果,降低了移动资费水平,联通通过低价扩张迅速占领市场;在成成熟阶段在容忍和默许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包括价格策略及各种非价格策略,如广告、品牌、服务等,并且无论何种策略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先动优势。

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国电信改革研究领域,为政府在政策制订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也部分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在一些地方提出有见解和意见。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采用基于全IP的统一核心网络,业务开发应用与网络运营分离,能够及时灵活地为用户提供高速、宽带的多种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真正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伟斌.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评论,2001年04期

[2]周其仁.把民营经济引进电信产业.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48期

[3]李华威.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移动通信,2004年06期

[4]杨学兵.寡占模型与中国电信市场价格竞争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马骏.我国电信业竞争分析.新经济导刊,2003年12期

[6]郑杰.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7]连海霞.有效竞争与中国电信业管制体制改革.经济评论,2001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