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礼篇

关于礼,孔子有过许多论述:“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人不学礼,不懂礼,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当然,君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即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之间的和谐。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也就会符合道义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不合礼的事,我们就应该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法礼制,可以治理国家,使社稷安定,使人民有序,对子孙后代有利。看来礼关系到国家的治理,百姓的安定。还关系到子孙后代。《左传》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再次强调了礼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性。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曾强调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他又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无礼则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同学们,你们现在意识到礼的重要了吗?管仲给齐桓公的第一条建议便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仪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则国家很容易灭亡。《礼记》也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同样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和言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礼节仪容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现在许多人过分追求金钱、荣誉、地位,而忽视了个人的礼节及修养。甚至有的学校唯分数论,把礼的教育抛至九霄云外。以致学生不学礼不懂礼,生活中丑相百出。下面就让我们晒晒身边的不符合礼的行为吧。对父母长辈说话不尊重,平时言谈满口污言秽语,吸烟饮酒,打架斗殴,损害公共设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物品凌乱,衣衫不整,上课睡觉,把玩手机,见到老人不知让座,穿装随意,在公共场所不讲秩序,穿拖鞋、穿短裙。作为学生穿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配戴首饰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礼还首先包括孝德和道德。明代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不崇尚礼仪那么就无法使行为端正,不崇尚礼仪就无法使心灵美好安定,礼仪关系到你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曾写过《中国学生为何不懂礼貌》读后令我们每个人深深反思。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我们国人的行为也同样堪忧。甚至把这些不合礼仪的行为带到了国外。请看下面几幅图片:到处乱扔垃圾,攀爬损坏文物,扔掉大量的剩饭剩菜,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还有大庭广众之下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等等,以致国外许多旅游景点用简体中文写出警示牌:“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请讲秩序”……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往往会使我们想到当年日本骂我们是“中国猪”,想到当年上海滩那

块“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今天当我们扬眉吐气地走出国门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野蛮的代名词。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我们的文明形象却未能高高矗立于世人面前,我们怎不汗颜?还记得2000年奥运会吗?,虽然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各国观众,但有些中国人的不文明习惯却给别国运动员、裁判员留下了极差的印象。为确保射击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组委会专门在射击馆门前设有明显标志:请勿吸烟,请关闭手机。但王义夫射击时,某中国记者的手机响了。当时,就有外国人不屑地说,“这是中国人的手机响了”。到了陶璐娜决赛就要射出第七发子弹的关键时刻,中国记者的手机又一次响了。其实,关掉手机或把手机调为振动只是举手之劳,这举手之劳体现的却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行为,可是,这部分人的行为损害的是国家形象,丢的是民族的脸面。难道我们不应深刻反思:为何多国警示牌只以中文标出?为何中国人在欧洲租不到房屋?为何香港一再发起驱蝗运动?不重视礼节仪容,即使我们再有钱,仍然只能生活在别人的白眼之中。一个不重视礼节仪容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一个高贵而受人尊重的民族。让我们重视礼学教育吧,把学礼、明礼、行礼贯穿到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彰显我们的民族风范。让君子之风渗入到国人的灵魂中去!不然,我们有何脸面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啊!

•孔子为我们树立了礼的典范。《论语》这样记载:孔子在家闲居,整齐而安详,和悦而愉快。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却不凶狠,恭谨而又安详。很矛盾的气质在他那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多麽有魅力的气质啊。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盲人,即使是少年,也一定要站起身来,等他们经过,自己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恭敬地迈小步快走。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小心而恭敬,不站在门的中间,走路脚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庄重,脚步加快。出使外国行礼时,面色恭敬,脚步小心,好像踩着一条看不见的线在走。举行乡人饮酒礼后,要等老人都离开,自己才走出去。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孔子伟大的行为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到他的国人,也影响到全人类。孔子学说代代相传,启示了全世界,丰富了全人类处世做人的原则。”讲究礼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这一传统代代相沿。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周恩来总理也是讲文明的典范。一次,周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总理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总理笑着说:“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2012年6月21日,G20峰会在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