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力培养途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摘要】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在创造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创造力该如何教育、怎样培养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

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从微观上提出了创造力培养的若干策略,以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途径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宝贵、最高层次的能力。

没有创造力的参与,人类的时间活动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造力的作用,就没有新事物的诞生。

创造力人人皆有,陶行知先生讲:“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处,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造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后天教育的引导与强化。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就说明了这一点:人的“创造机能就是那种对文化最敏感的机能,就是那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也就是那种最容易受到压抑与挫折的机能”。

下面就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途径浅谈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就是创造性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来自于问
题,问题意识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动机,最终实现创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打破学生僵化的心理定势。

对教育者而言,首先,要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也是测量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逐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比如,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论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集体讨论,类似于头脑风暴法一样,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畅想、缓论对错,将自己的评价与学生提出的论题两个过程分离开来。

“头脑风暴法”、一题多解、逆向思维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推动创造力的发展
第一,培养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此,课堂之上,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再进行教育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特长来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使学生的创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

第二,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与热情。

个体的兴趣所向与其需要相
一致,又伴有积极情感的支持,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造热情是随着创造主体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掌握着创造活动的节奏,保证了创造过程的持续进行。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科知识与日常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密切注视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师生间的言语沟通与心理交往,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以此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加以调整,启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且根据学生学习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状况,给予其适当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赏或惩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创造需要,从而激发更大强度的创造动机。

第三,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人的行为要达到的什么程度的心理愿望。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期望决定的。

一个人创造动机的强弱与其抱负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自我期望越高,抱负水平越高,人的创造动机也就越强,并且相对稳定。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从教育实践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育学生高远的价值追求,同时,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学习状况等规划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尽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和成就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增强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力量
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知识丰富、品质高尚、意志坚强、敢
于质疑、独立自强、拥有健全的创造性人格的人。

因此,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创造教育的必然选择。

首先,鼓励个性张扬,允许标新立异。

敢于质疑,张显个性,这是创造的前提,因为自由、独立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和成长的土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与分析问题,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以疑促思,以思促创。

其次,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空间。

教师要理解和悦纳学生,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和友善,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获得自由创造的发展空间,这对学生创造力的萌发和成长至关重要。

再次,锤炼学生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品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随时以目标的实现与否督促学生的意志行动。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展望在学习中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令人向往的情境,激励意志,进而维持创造活动的进行。

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中磨砺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此外,创造性人格的教育是他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健全、良好人格的形成不仅需要他育这个外因,也需要自我教育这个内因。

因此,在他育的过程中,还要训练学生真实的展示自我,自觉
的强化自我,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强化其竞争意识,培养勇敢和冒险精神,为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3] 鲁克成.创造心理与技法.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