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整与实施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整与实施策略作者:龚振

来源:《教育》2015年第03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统整的理念越来越被认同与提倡。然而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把课程统整落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经常会因某些内外在因素而举步维艰。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囿于学科思维制约,苦于课程统整载体难寻,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课程统整思想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结构调整中的反映,其关注的焦点在于整合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世界和以学科知识为代表的科学世界,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实现和谐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统整的理念越来越被认同与提倡。然而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把课程统整落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经常会因某些内外在因素而举步维艰。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囿于学科思维制约,苦于课程统整载体难寻,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如何以具体的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统整,使之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整体,并使统整后的学校课程成为学校发展图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南油小学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学校项目学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以项目学习作为课程统整的载体来破解这一难题。

南油小学用课程统整的理念重新观照项目学习,认为它是指师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共同搜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的实际操作,从而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学习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对教师来讲,则应该是一种教学策略。它与课程统整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实践路径上有内在的一致性,为课程统整提供了可操作的支撑。

基于以上认识,该校以“桥”作为项目学习的主题,在课程统整理念指导下,经过近半年的准备,集中一周时间,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整合各学科资源,集中各学科师资,开发课程并实施,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策略。

一、主题确定:顶层设计,富有张力

在基于项目学习的框架中,课程主题即学习项目(Projcet),它是在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与分科内容和零散经验相对的概念,是整合儿童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具有如下特征:(1)项目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一个期望的结果或产品;(2)在项目形式之下“隐藏”着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概念、原理等;(3)项目包含一定的综合性和完成的不确定性;(4)项目的执行需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5)项目完成的主体是项目参与者;(6)项目完成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资源可能包括人力、设备、原材料、工具等;(7)有具体的完成时间和周期。

该校项目学习主题确定为“桥”,缘于学校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北京中关村三小、重庆巴蜀小学等一批国内名校成立的小学课改联盟。该联盟借力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去年成功举行了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会上,大家了解到美国一些小学进行项目学习的成功实践。2013年,联盟校在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经共同讨论,确定在全球教育共同体内共同开展以“桥”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

这一主题的确立,采用顶层设计路径,由专家和联盟学校的领导共同商议确定。其实,与专家合作确立这一主题,并不像贴个标签或者穿件外套那么易如反掌,而是经过相互碰撞、适应、对话,从而走向明确的过程,是根据项目学习和课程统整的基本要求寻找适合的主题的过程,是寻求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不同知识单元之间,以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之间整合的过程。

笔者作为亲历者,参加了主题确立的全过程。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方式,用了整整一天半时间进行热烈的讨论。虽然共同的信念、理想与学术品质让彼此的合作充满了精神愉悦,但确定的过程异常艰辛。

实践证明,这一付出是值得的。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这一主题愈发符合项目学习主题的上述7个特征。“桥”作为活动载体,通过人与人协同对物理、地理、心灵的桥的研究,大家一起探索、创造、传播和分享知识,给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张力。

二、课程开发:自下而上,逐步整合

基于项目学习的统整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在课程统整理念的指导下,依据项目学习主题,将课程资源中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不断从隐蔽、潜在的课程资源向显性、正式的课程内容转化的过程。统整课程开发的过程从学校这一层面看,是一种预设的过程,即预先从广泛的课程资源中开发出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在项目形式之下“隐藏”着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概念、原理等)的过程,而从师生开发这一微观层面看,它同时也是生成的过程,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生的过程(项目包含一定的综合性和完成的不确定性)。

该校在开发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学生自主研究。该校充分认识到,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开发,绝不可以忽略学生的需求。拍脑袋想出的特色课程,若以行政方式强力推进,不但漠视学生需求,而且会把课程统整引入形象工程的泥潭。为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在寒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以家庭或社区家庭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桥,发现桥,研究桥,与家长或同学一起完成关于“桥”的专题研习报告。寒假结束后,学校对专题研习报告进行交流、评价、梳理,发现学生对“桥”内涵的理解,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他们不但研究物理意义上的“桥”,还研究人文意义上的“桥”(如神话传说中的“桥”),甚至研究了挽救生命的“心脏搭桥”和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桥”。这大大拓展了此次项目学习的外延。学校以此学情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将学生的探究方向纳入了课程内容。学生也在研究的过程中,真正从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

2.教师自主开发。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整,其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存在的较严重的断裂甚至相互冲突的混乱状况,适应社会深刻变革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的关键能力,未来成为能自我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准确获取、处理信息并善于合作,具备终身学习的人。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把学校作为课程统整的主体,把教师作为课程统整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赋予他们课程的开发权和决策权。

该校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存在总和,而不是专家们给予的仅供教师忠实执行的范本。它与教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

因此,该校首先要求教师依照项目学习的主题“桥”,考虑所在年级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罗列教材中与“桥”有关的知识点(如语文教材中的《赵州桥》),基于影视、媒体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挖掘与“桥”相关的学科元素(教材中没有的,如美术学科与“桥”有关的视觉艺术作品),然后改造“给定的知识”,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或充实,或替换,或增删,或拓展,或提炼,把项目学习活动与本学科学习有机结合、渗透,初步作出活动设想。这一环节,有效地激活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明确、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课程统整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开发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学科组统整。学科教师的自主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思考的起点在于各学科的具体知识,在主题范围内寻找各自学科领域中的相关知识。如果止步于此,必将缺少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序列,从而导致无序开发。

该校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组织了学科组教研活动,让不同年级的同学科教师在一起汇报自己搜集的学科资源和初步的课程设计思路,然后根据年级的特点和联系,将“桥”这一主题作为一个导引的线索,划定供不同年级学生探讨的本学科的不同知识内容,对可以在不同年级共同使用的学科素材,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了国家课程中学科知识的有效落实,也达成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通。

4.年级组统整。到此,只能算是学科体系内的统整,不同学科可能存在的功能上的重叠或缺漏没有得到校正,可能会造成课程体系上的混乱。该校为了实现不同学科课程各有侧重、各有分担,又相互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统整,又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组长牵头,集中本年级的各学科教师,以“桥”这一主题为开发和设计起点,对在学科组讨论时确定的本年级各学科内容进行筛选、合并、重组,理出本年级的项目学习内容。其意义就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课程意识,这就避免了各学科重复教学,避免了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这一环节虽然也关注各学科的知识,但其重点却是在对主题的探究和学习上,学科知识的获取在学习主题时只起辅助作用。整个课程的目标就是在探讨中心主题。因此,一切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