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宣之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文宣之死
《寒夜》巴金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有人曾评价这是一部平民史诗。

小说里没有紧张的情节安排,没有吊人口味的悬念,甚至没有凄惨的生活景象的描写。

只是用仿佛讲故事般平静的语调将主人翁汪文宣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从一个有志青年变成一个懦弱的庸人,最后悲惨地死去的过程写出来了。

寒夜全篇围绕”汪文宣之死”这条主线来展开。

我们从一个人的死看到一个家庭崩溃的过程然后感受到当时民国统治时期的灰暗阴霾。

巴金先生很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这一人物形象。

这一形象是有着典型意义的。

他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他的生命历程也正是那时候多数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道路。

正因为这样,汪文宣之死也就更有现实意义,也使得《寒夜》对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入更加决绝。

解读汪文宣之死,我们也会更清楚地读懂《寒夜》。

汪文宣在大学时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也曾活力四射,充满锐气,那么是什么让他最后缠绕在各种矛盾中凄惨的死去呢?我想这一切正是那些存在与社会、工作、家庭、内心的矛盾使然。

真正踏入社会后,汪文宣发现自己并不能操纵现实,黑暗社会与他知识分子的抱负相矛盾。

想不能付诸行动。

为了生存只能在半官半上的书局做着枯燥的文字校验工作。

还要时时担心老板一时不高兴就丢掉着分养家的工作,毕竟在连年战争的慌乱年代找工作并非易事。

抗战艰难地进行,时来的空袭让人无法安
定地生活。

这一切与汪文宣的所想实在是大相径庭,此时汪文宣已经遭受到了打击,思想上蒙上了失望的阴影,性格也开始转变。

他学生时代的锐气俨然殆尽了,他开始甘于忍受一切。

“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

”他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但是失望并不绝望,现在的他心中还存着希望,‘要是胜利来得早一点,我们应该有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他还想着抗日胜利了他就可以与妻子一同投身教育事业。

虽然这一矛盾没有直接造成汪文宣的死,但他是其他矛盾的根源所在。

倘若汪文宣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兴许他不至于凄惨地死去。

汪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家庭的矛盾又丝毫不轻松。

这也是直接导致汪文宣之死的矛盾。

婆媳子矛盾也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问题。

汪文宣、曾树生与汪母三人的矛盾冲突也是这部小说中着墨最多、最精彩的部分。

三人之间的矛盾交织是汪文宣不堪身心的重压日益病重而死去的原因之一。

曾树生作为一个五四新女性,虽然和汪文宣一样梦想破灭但她仍然充满活力,坚持追求自由和幸福。

而汪母则是一个旧时代的才女,她秉承许多旧时代的礼教束缚。

因此如同两个新旧时代的必然有冲突一样,两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两人有观念上的冲突有因为汪文宣的爱有争执,从这个方面可以说正是两个他最爱的女人的爱害死了他。

在这样硝烟味浓重的家里最受煎熬的当然是为人子为人丈夫的汪文宣了。

汪母一人将汪文宣拉扯大,倾注了所有的爱。

在汪母眼中,曾树生并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本
分,常常出去参加舞会,并不关心照顾丈夫的身体……这些行为在汪母的“为妻守则”里是被责骂的。

但是尽管曾树生这样汪文宣还不无可救药的爱着她。

因为树生他违背母亲不准喝酒的禁令,他每天魂不守舍,常常伤心落泪。

汪母就更加怨恨树生了。

而在树生看来,汪母极端,保守,顽固。

因此一相遇,就是冷嘲热讽,或是沉默的冷战。

汪文宣在妻子与母亲的夹缝中,他没有办法使整个家和睦,也无法在两人之间取舍。

每当战争爆发,他只能虐待自己来博得同情,缓和“战争”。

每次争吵肺病都会更严重,俨这样的生活在加速他的死亡。

他得不到妻子与母亲的理解“他跟他们中间仿佛隔着一个世界”。

汪文宣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母亲有一种依赖感。

但是现在母亲自私地想霸占儿子而与树生争夺文宣,常常在汪文宣面前说树生的不是,甚至要求儿子不要再把树生接回来,在得知树生要去兰州的时候,他竟然十分开心,却丝毫不考虑儿子是多么的痛苦他的做法让儿子限于困境。

母亲的不理解与咄咄逼人,让他生活的更加痛苦。

汪母的不理解让文宣失去了可以以来的对象,单纯的寻医问药,悉心照料已不能够
让身心俱疲的他身体有所好转。

失去依赖,身心更加憔悴。

汪文宣和树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奇怪的是,不单是生活,我觉得连我们的心也变了……”他想要挽回,却不知道树生的心事。

“没有温暖的家,善良而又懦弱的患病的丈夫,极端而又顽固、保守的婆母,真钞和仇视,寂寞和贫穷……”这是树生
对着个家的全部感觉.他找不到可以留恋的东西,包括对汪文宣的爱也消失了。

他爱的是那个满怀理想,坚强勇敢的男人,而现在的他像一个“垂死的人”。

他的似乎无止境的忍受慢慢使得他变成了一个软弱的的人。

他不敢在树生面前提起任何敏感的话题,树生繁忙的应酬和与科长不清晰的关系也让他心绪烦乱,但是他不敢道明,甚至在看到妻子与陌生男人进咖啡厅他都不敢去当面问个清楚。

在妻子面前他是自卑的,这也根源于他在家中并不能真正具有一家之主的地位。

家里大部分开支来自妻子,而且自己有患有严重肺病拖累着整个家,他变得很懦弱自卑。

他想着只要忍受着,树生就会留下来,等到环境好一些,他们的生活就会有所改善。

他不但树生更难接受他的软弱,他常常偷偷地哭泣,树生内心是很排斥的,她说:“他提前并不是这样软弱的呀,现在……”树生对汪的感情早已变化,这些在他给汪写的长信中可以看到。

她还年轻有活力他想要追求幸福像要逃离这个地窖一般的家物而不知道其实整个社会都是想地窖一样阴冷。

两人间的交流渐少隔阂越来越大。

两人已是同床异梦,只是汪文宣还不自知。

曾树生离开之后汪还以曾树生的来信自慰,这是他对师生的最后期待。

然而树生最后一封信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让宣是掉了坚持的理由。

在汪文宣心中,曾树生代表着希望和梦想,曾树生的离开意味着残存在汪心中的希望之火熄灭了,曾经与妻子一起教育救国的梦想也变得毫无意义。

敢问没有了生活的希望,用什么来延续生命?
家庭的破碎,是对汪文宣致命的打击。

此时的汪文宣俨然已个垂死的人,如行尸走肉般全靠生命的本
能活着。

小说中汪文宣曾怨愤地叫道: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每个人只顾到自己。

谁都不肯让步!”。

大人们的自私让人心寒,而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小宣的冷淡与刻板,一个小孩本应该是活泼可爱,充满激情,但小宣既不与家人亲近也不关心父母,甚至不愿回家,父亲病重之时也并无特别的担忧和关爱。

年轻一代代表着国家的希望,然而这希望也正在将逐渐被抹杀。

我们不得不反思是怎样的环境剥夺了小宣得欢乐与幸福?是这个没有生气的家,是这些被生活所迫的家长们无奈的自顾自的挣扎,是这个黑暗动荡的社会。

这个时期,温暖的阳光照不到任何角落。

家里家外都是寒冷的,汪在工作生活中无法调和的矛盾将多去他最后一丝气息。

虽然此时的汪文宣俨然一个垂死的人,如行尸走肉般全靠生命的本能活着。

同事们的联合签名信,是对汪文宣的最后一击。

这一情节的描写了当时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只是最求最低的生活仍然不能得以满足,而又相互排挤,毫无人情味儿。

他、汪每天要坚持校验国民政府如何如何爱民……的字样,心里在抗争呐喊而身体却无法能逃脱。

只是忍受折磨。

作者在后面部分写到工作上唯一心底善良关心他的锺老去世了,公司于她好像也没什么关系了。

最后一丝温暖的灯火也熄灭了。

最后抗战胜利了,可是汪并没有摆脱痛苦,他周围的人也如此。

幸福的人还是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人。

底层的人民还是受着压迫,忍受痛苦。

这是汪文宣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也正是作者的所想,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梦想破灭,爱情消失,家庭破碎,希望与温暖的火焰熄灭,生活中交织着各种尖锐的矛盾,生命就被孤独与痛苦侵蚀,终于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夜晚孤独地死去。

汪文宣在生命慢慢走向终结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扭曲。

他变得唯唯诺诺,软弱,猥琐,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的人,开始充当一个老好人的形象,没有丝毫抗争的能力。

他的懦弱让他深陷矛盾之中,也预示这不小说必将以悲剧结尾。

巴金先生在《寒夜》中对汪文宣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表达了对于底层社会的同情,对于国民党黑色统治的仇视。

汪文宣一个人的悲剧影射了一整个社会的现状。

我从《寒夜》中体会到了作者寄予作品的感情与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