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哲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的哲学思考
寿建新
医学离不开哲学,离不开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中医也是这样。
中医的理,法,方,药,早在2200年前就已初步形成,这在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论述。
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和分析”①,因而只能从整体上,从疾病的现象和内外部的联系上,根据患者感觉和医者周密诊察,判断推理,认识疾病。
这种认识疾病的方法,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而形成中医独到的特点。
一、唯物主义本体论原则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
这五种物质,简称“五行”。
“孜孜无总,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②“五行”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原则。
这种观点应用到医学中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五行学说。
五行“相生”、“相克”。
整个世界被看成是五种物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运动。
五行不仅产生了四季变化、产生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五常),产生各种事物,而且也产生了人体及其组成部分。
五行把自然界和人本身联系在一起,形成古老的“天人合一”观。
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下表:五华五体五志五官五脏五行五常五色五味季节
指筋怒目肝木生青酸春
面脉喜舌心火长赤苦夏
唇肉忧口脾土化黄甘(长夏)毛皮恐鼻肺金收白辛秋
发骨思耳肾水藏黑咸冬
中医正是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人体疾病的运动变化过程,并从这种变化中探索治病方法。
如春天是肝病发病的季节,得肝病还有一个原因,即“盛怒伤肝”。
得了肝病通常脸色发青,特别是眼睛发青(肝主目)。
肝脏有病,肝血不足,会出现视力模糊,甚至失明;也会出现筋失所养,造成人的肢体活动发生障碍;也会出现指甲薄脆,颜色枯萎,甚至凹陷。
这就是所谓“肝主筋,其华在甲,开窍于目”。
此外,得肝病的人常常胃胀恶心,食欲不振,中医上叫“肝气犯胃”或“肝木乘(克)脾土”其余依次类推:夏天是心脏病发病的季节,“大喜伤心”;秋天是肺病发病的季节,“恐伤肺”;冬天是肾病发病的季节,“思伤肾”等等,治病方法也有“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
二、实践原则
在唯物主义本体论原则指导下,中医治病特别强调实践性,注重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
如对疾病的诊断,中医以“四诊”(望色、闻声、问病、切脉)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有许多好的经验。
如张景岳的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
作者简介:寿建新(1944-),男,北京市人,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高级讲师 .研
究方向:哲学,医学。
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③尤其是舌诊知识(通过观察舌体、舌色、舌苔变化认识疾病)和切脉知识(通过脉象变化分析疾病)至
今为人们所重视。
此外,中药配伍,传统方剂,中草药剂型,都是从医疗实践中来。
特别是针灸、推拿、气功、梅花针等多种疗法,简便实用,疗效可靠,流传悠久,深为人民所欢迎。
中医的理、法、方、药形成以来,历代不断发展,积累了无限宝贵的临床医药知识,这些知识深入反映了疾病本质和规律,从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经验的智慧结晶。
三、丰富的辩论法思想
(一)阴与阳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
他们把一切对立面归结为阴阳: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
认为天与地、日与月都是阴阳矛盾体。
“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云和雨就是上升与下降的阴阳矛盾产生的。
同一事物,也有阴阳之分: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正面为阳,反面为阴,如此等等。
这种观点应用到医学中来,就形成了中医另一理论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是以阴阳学说为根据,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
中医认为,人体包括经络、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的各种器官组织:筋、脉、肉、皮、骨等。
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四肢、头面,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
其中体内为阴,体表为阳;组织结构为阴,功能活动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经络也分为阴经和阳经,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这是从人的整体结构说明阴阳表里关系的。
每一器官也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也有心阳,肝有肝阴,也有肝阳,余者类推,等等。
在生理学上,中医用阴阳平衡说明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阳是动力,阴是物质;阳主“动”,阴主“静”;阳主生发,阴主收藏。
物质依阳气的动力蒸化与推动,滋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
一旦阴阳失调,机体便会出现病理反映,就会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阴衰,阴盛阳衰”,或“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重阴则阳,重阳则阴”,“寒极则热,热极则寒”,“阴消阳长,阳衰阴长”等。
在中药学上,药物的气味分阴阳,气属阳,味属阴;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厚的为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
这就是中医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总之,中医的“阳”,是代表积极的、向上的、亢奋的、温热的、无形的力量,“阴”是代表消极的、向下的、寒冷的、后退的、有形的力量。
(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联结起来。
五脏六腑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患病时则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中医在说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时,特别注重整体,注重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
中医创立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致病学说(病因学)、阴阳失调发病学说(发病学)、脏腑经络学说(生理学)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正邪虚实互相转化的学说(病理学),都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观念。
中医认识疾病,是从疾病发展和矛盾运动(阴阳学说)中进行认识,这里面就包含着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论治原则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对所获得的客观资料(症候)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审证求因,然后辨证施治,从而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其特点:第一,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内因为根据。
第二,强调审证求因,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审证求因即辨证求本。
“本”就是疾病的本质。
任何疾病或局部症状,都和整体密切相关。
树立整体观念,正
确认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辨证论治的前提。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贯穿在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规律。
在中医里,处处可以看到辩证法思想。
如“脉象”中的“浮沉、迟数、活涩”,“八纲”中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治法中的“补与泻”、“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凡辛甘发散属阳药,酸苦涌泄属阴药;淡味渗泄属阳药,咸味涌泄属阴药)等等。
其辨证之深入,方剂之多样,治法之灵活,如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无不显示了“客观辩证法”④。
我国人民把辩证法思想如此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是与其唯物主义本体论原则(特别是注重实践原则)和辩证法思想分不开的。
然而,五行学说也有缺陷:(1)用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制化关系解释自然现象,有其局部道理,但在整体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循环论;(2)五行是对五种具体物质的抽象,用其说明各种事物之关系,必然是以偏概全;(3)五行对事物归属,采用的是“比附概括法”,其中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成份;(4)把自然界的事物,整齐划一归为五项,带来神秘主义;(5)用五行学说解释社会现象,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
此外,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虽对疾病本质做了多方面研究,提出许多正确论断,但由于缺少对细节的深入认识,缺少客观的检查指标,很难从微观方面揭示疾病本质。
正如恩格斯指出:“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
”⑤实践证明,许多疾病,单凭直观感觉和经验是不行的,如传染病由什么细菌或病毒引起,胃部是否有溃疡及溃疡面的大小,心脏是否有杂音,血压、血沉、转氨酶是否正常,这些只有用近代医学知识才能说明。
中医虽有某些不足,但这并不能抹煞其特点和长处。
现在,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的医学,大都被西医“消融”,唯独中医以完整的医药体系存在于西医之外,并显示出独特疗效和强大生命力。
中医不仅服务于中华民族,而且走向世界,服务于世界各地患者,其疗效也愈来愈受到各国医疗专家的重视。
中医无愧为我国优秀的民族遗产和瑰宝,可看成是我国古代除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重大发明。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6页。
(2)《尚书大传》。
(3)北京中医学院《实用中医学》第115页。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74页。
(5)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