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集成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集成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傅蕴德 2006年5月

集成技术创新侧重于重大应用价值的开发,主要依靠社会、市场需求的拉动,依靠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综合运用,依靠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Paradigm)是集成创新,美国科学家哲学家T·库恩首先使用范式这个词以描述科学的结构与发展模式。又译作“范型”、“模式”等。对企业而言,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或外部集成网络的建设,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使企业建立起核心能力。集成的英文表达为Integration ,与集成有关的念还包括协同(Synergy)、组合(Comb ination)、协调(Collaboration)、合作(Cooperation)、交互(Intera ction),包含了综合、融合、沟通、交互,使成为整体的意思。从系统论角度看集成,集成是指相对于各自独的组成部分进行汇总或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以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

集成创新的第一个要素是必须根据本土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产生或形成自主的产品概念;企业在产品系统层次上进行技术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建构技术能力是中国集成创新的第二个要素;中国企业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导向的技术爬升是集成创新的第三个要素;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程序,跨部门、多学科的开发团队等等)是集成创新的第四个要素;中国政府对基础研究和上游工业发展的支持、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推行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集成创新的第五个要素。

集成(Integration)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李宝山等,1998)。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

1、集成的基本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认为集成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或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因此,对集成创新的分析重点应该是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而不是创新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慕玲、路风,2004)。

从文献的发展脉络上看,“集成创新”的首要概念来源是 Marco Inside 的“技术集成”,因为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了这个概念。Insid e把“技术集成”定义为“以创造技术可供资源和技术应用关联环境之间的匹配为目标的调查、评估和提炼的活动集合”。Best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出发,把“系统集成”定义为一种在技术和组织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生产和组织的基本原则。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R. & Winter S.,1982)基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演进和组织能力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系统演进的观点。查尔斯·萨维奇(C harles Savage,1990)提出基于网络化(networking)和虚拟(virtual)组织的第

5代组织。虚拟公司(virtual enterprise)的提出突出表现为集成在更广泛的企业范围间的实现。

“莲花型创新”是由美国Entovation国际公司的创立者和首席战略家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midon)女士在1989年率先提出的。她在《全球创新战略:创造增值价值联盟》中创造了“莲花型创新”这一术语,用交错的花瓣来描述在未来动态的全球经济中为取得商业成功所需要的多重关系。“莲花型创新”由三个层次构成:微观经济层次、中观经济层次和宏观经济层次。

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在技术创新中各种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等人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完成的《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一书中对集成、集成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许庆瑞与陈劲合作完成的“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陈劲、江辉(2000)合作完成的“集成创新模式、评价与案例”,提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加知识集成加组织集成的概念。许庆瑞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等,是企业集成创新管理的雏形。石定寰和柳卸林(1998)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把国家创新系统视为“创新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集成体系,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集成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慕玲、路风(2004)提出中国集成创新的关键要素,并指出创新集成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和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合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

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李文博、郑文哲(2004)认为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潘贻芳深入研究了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方法。

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地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的、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中国钢铁产业也有类似的科技中心出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teel Technology, NERCAST)是以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发起,联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东北大学、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太钢等共13家股东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

集成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创新是复杂的巨系统而发展起来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的维度,所以集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网状拓扑结构集成,外环与内环之间的连接纽带是闭环的集成通道,闭环的集成通道可以输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等创新资源。内环和外环各自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外环可以是产业、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带、国家、国际创新系统。

也可以说内环和外环的集成方式是以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运行的,企业(内环)通过契约协议、社会关系或信息网络等纽带与外环系统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等这些创新资源(环境)联结成合作组织,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集成)起来,走网络化合作创新之路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日本的网络化合作创新十分发达,其基本模式就是“整体网络方法”支撑的研究开发管理。政府在推进创新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包头经济委员会从区域创新、城市创新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包头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总体思路与对策研究》作为指导包头市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纲要。

李文博、郑文哲(2004)提出基于技术集成层面、战略集成层面、知识集成层面、组织集成层面的集成创新联结层面模型,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各层面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总之,技术集成层面是集成创新的基础,战略集成、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保证,组织集成则是落实技术集成、战略集成、知识集成的关键。

2 、技术创新与复杂巨系统

所谓复杂系统(complexity system)就是指系统的整体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形关系。因此,复杂系统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