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概论-(第2章)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

武当文化概论

?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

第二章武当道教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武当道教的起源

?第二节宋元武当道教的发展

?第三节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

?第四节清代至民国武当道教的逐渐衰落?第五节1949年以后武当道教的新发展

第一节武当道教的起源

一、武当山道教的历史渊源

武当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

虽然作为道教支派的武当道形成较晚,但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古代宗教和荆楚巫术的影响;先秦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的影响。

二、玄武神崇拜的起源和演变

?武当道教信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或称真武大帝、祖师爷等,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玄武崇拜。玄武的起源及演变过程颇为复杂,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其渊源,当与人类早期的动物崇拜和星辰崇拜有关。

三、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武当道士

?西汉时期,武当山属南阳郡管辖。这一时期即有众多道士在武当山隐居修道。他们大都属于早期丹鼎派,隐居深山,师徒间传授道术,有时授徒达数十人,开始形成若干个神仙道教团体。武当道教的产生,其直接渊源当在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社会苦难的加剧使许多人转而信仰宗教,从而为道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58~76年在位)时人,或云汉武帝时殿上将军。

?马明生字君贤,号明生。

?阴长生新野人。

?谢允字道通,历阳人。

?山世远、尹轨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武当道教

?隋唐时期,道教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大动乱,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宁,一些儒生和失意的贵族官吏,为避乱而纷纷隐遁于山林,这一时期到武当山隐居修道者也增加了许多。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省亳县境或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境)人。

第二节宋元武当道教的发展

一、宋代的真武崇拜与武当道的形成

?宋代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时期,也是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兴起和武当道形成的时期。

?以崇奉真武神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形成于宋代。北宋流行的道经即以武当山为真武神发源圣地。

二、两宋时期的武当道士

?有关宋代武当道士的传记资料,主要保存

在《总真集》中,仅七人。

?邓若拙、刘道士、王道士、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孙寂然、邓真官、曹观妙、唐风仙、吉志通

三、元代皇帝与武当道教

?元代武当道教的发展与元皇室对它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同宋代一样,元皇室重视武当道教是从崇奉玄武神开始的。?从元世祖到元顺帝奉祀玄天上帝、扶持武当道教的经过可以看出,元皇室把玄帝奉为皇家保护神,把武当宫观变成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场所。

四、元代武当道教的发展

?元室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对各宗教都大加提倡,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元代武当道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

元代武当道教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一)北方兴盛的全真派、南方流行的清微派、正一派等先后传入武当山,与武当山原有道派相融合,遂形成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要信仰,既重视修炼内丹,又擅长符箓斋醮的新武当派。?(二)与元皇室关系密切。

?(三)宫观众多,规模宏丽。

?(四)广置田庄庙产。

?(五)编撰山志,刊印道经。

第三节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

?一、明代皇帝与武当道教

?明代是武当道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信奉佛道。

?真正把真武神奉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并大力扶植武当道教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明成祖以后历朝皇帝即位时,都要派专使到武当山致祭。他们对成祖制定的崇祀真武、扶植武当道教的政策措施,都虔诚奉行,并不断补充完善。

二、明朝扶植管理武当道教的政策

?明皇室对武当道教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营建宏伟宫观,长期派遣军民修葺洒扫。

?(二)选调高道,给以廪食布匹等。?(三)制造、斋送大量像器、经书,充实各宫观。

?(四)颁布圣旨,委派专官严格管理。

?明皇室为了直接管理武当道教,还委派藩参、宦官提督全山,并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构:

?1、内臣提督署。

?2、藩臣提调署。

?3、设护守山场修理宫观均州千户所。?4、道官提点印信衙门。

?5、佃户屯田所。

?明代武当道的主要活动也带有明显的御用性:

?(一)为皇帝设醮祈福祝奉。

?(二)为皇室书写道符。

?(三)为皇室进贡仙品。

?(四)日常功课也为皇室祝厘。

29775文化学概论

高纲151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5 文化学概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

武当武术教练员培训班讲话

武当武术教练员培训班讲话 首先我代表阜新市张三丰武术协会筹委会,欢迎大家参与阜新市武当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阜新是武当道教宗师张三丰的老家,所以阜新与武当武术渊源颇深,市领导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打造阜新“三丰文化”的口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利用自己是武打演员、影视导演的身份,从事着弘扬三丰武学文化的工作,对宣传阜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阜新武术界目前的情况看,纯正的武当武术流派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真正署名武当派的武术流派阜新只有三家:我:武当三丰自然派;范老师:北武当刚太极门(花字门);李忠堂:武当道教太极拳、剑。我和范老师传的人不多,李老师这一派只有太极拳和剑,曾在三一八公园传授过几名学生,范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市里、人民公园、阜新县和彰武县也有几个人在练武当拳,他们是我大连的师兄张奇老师的学生,除此就再也没有了。形意拳、八卦掌既自立门户,也归属武当,在阜新练的人也不多,总之一句话武当武术在阜新普及的人口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决定举办此班。 对武当武术,大家听得多,见得少,其实它并不神秘,它是在遵循《易》理,讲求阴阳变化的前提下,以修身养性、修性养命为目的,以技击防卫为假借,以“内功外拳”为本体特征,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刚柔并济、圆转走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流派性武术运动。武当拳以养身炼功、防身

保健为宗旨,其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大家在今后的训练中会逐步认识。 下面我对各位提几点要求:1希望各位有使命感,因为我们肩负着推广普及的重担;2克服困难,坚持到底;3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本会馆训练和在公园推广期间,不讲其他门派的不足,少讲他人的是非;4正常人情往来可以,杜绝吃请之风。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对武当武术的喜爱和对传播武当武术的热情,祝大家学习顺利,身体康健!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武当武术之我见——田理阳

武当武术之我见 ——武当田理阳——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博大博识,巧妙飘灵。自张三丰祖师创建武当派以来,历经各朝,历久不衰,道门、民间代有传人,时至今天,可谓桃李满全国,太极图形和太极拳文化已普遍环球,本人以为能拥有这么迂腐、巧妙的文化深感孤高。 有社会学家大致预计,环球70亿生齿中,约莫有8---10亿人在操练各式太极拳,这种不需伟大的园地和装备的要求,顺手就练却健身结果卓著的公共性健身材育行为,备受天下各国、各阶级人士的亲睐。各地有关组织和小我私人充实熟悉了这种文化的代价,纷纷用各类情势如集会、进行交换大会、眷念宗师等勾当慢慢敦促了太极文化的成长,这长短常可喜的排场和征象。也是文化再起的详细示意,更是社会调和和文明成长的符号。时至现今盛世岁月,国泰民安,追求康健和文明社会。低碳、高质量糊口已经是我们各人以致天下人民的首要方针。 下面我就我多年以来习练武当太极及内家拳的履历和领会跟各人举办讲述交换,以促进武术文化的成长并配合进步,看法较量浅陋,肯请方家指正。 第一: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他特定的性子和理论基本,万物皆有天性。太极拳及各拳术皆云云,由张三丰开创的武当内家拳派,从理到法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后又经王宗岳、张松溪等历代宗师、传人精研和增补,使武当内家拳派更是枝繁叶茂。可以说无理不成书,没有强项的理论基本就谈不上文化和代价。 第二:武当内家拳的气魄威风凛凛特点、特性 一、武当武功的气魄威风凛凛特色归纳综合为: 1、以道家哲学头脑为指导 2、以养身全形为宗旨 3、以天然为神韵 4、以技击争斗为末技 5、以道德涵养为家声。 二、武当武功的技击特性为: 1、主张不敢为全国先的计谋头脑 2、有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 3、具轻灵圆活的技击要领 4、善贵化不贵抗的技击结果 5、着处柔守雌的处世理念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 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围是什么? 文化学的研究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 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法国学者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杜尔干的贡献在于:一是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二是他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分别为《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他们比较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莱德·凯·玛本·克拉克洪。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除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外,还有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林顿的《人的研究》、,克拉克洪

武当山道教文化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三层意义: 其一,诚作为哲学范畴,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其二,诚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5大学6将诚意、正心列为"八条目"之中,而5中庸6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 其三,信作为道德范畴和行为规范,是人的内在之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亦即取信于人。 因此,诚与信的结合,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历来相反相成、互抗互补。 武当山导游认为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仅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因为它是一种-道德教化.以-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 道教形成之初,就把儒家的诚信思想引入了道教,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教理教义,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如汉代受到太平道尊奉的5太平经6就认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夫至诚者,名为至诚,乃言其上视天而行,象天道可为;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还考之于心乃行。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故人为至诚,心中正疾痛应。 心神至圣,乃上白于日,日乃上白于天。故至诚于五内者,动神灵也。诚信也以天地之德性为转移,关键在人心,心诚才能感天动地,招来神灵护佑。人如果不诚信而/共欺,就会引起/天地甚疾之恶之,使其短命而早死也。要想避免短命的一条途径就是/诚信不欺诈。 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帝、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强调三教融通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于宋代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 武当道教有关真武神的经典,都非常注重对诚信的宣扬,强调正心诚意、虔诚修炼才能得道成仙。如5玄天上帝启圣录6卷一/辞亲幕道条讲:玄帝长而勇猛,不统王位,惟务修行辅助玉帝,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品,日夜於王宫发此誓愿,父王不能抑志,年十五,辞父而寻幽谷内炼元真。悟杵成针条讲:玄帝修炼未契,玄元一日欲出山。

武术文化背景

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1-5-9 14:55:16 峨眉武术研究会汪键 四川乐山市桃园路138号(邮编:614000) 摘要:本文从系统的角度、试图较为客观的定义了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以期达到对峨眉武术文化模块全面的动态提升。并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本土武术文化、武术技击等方面给以佐证。 关键詞峨眉武术文化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属性文化背景历史源流峨眉武术特点 问题的提出 在武术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峨眉武术文化的定义各说不一,有的以局限的地域为界,有的以狭义的武术技击为靶点,有的以几个单调的地方武术拳种固化等等,使峨眉武术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本文认为,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应是,以峨眉山为源心,以巴渝地域为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向世界辐射的一个具有相对特点、特色并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动态性武术文化种类,它具有养身、技击、医术、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载体的属性。 那么峨眉武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是怎样呢? 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武术沿革 据史记载,《山海经》中所说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之峨眉三峰。《五苻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运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修炼人体精、气、神的内功心法。据四川老拳师介绍,民间流传的“万法归宗”手抄本就讲的该法,它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武术健身运动),“三一者乃上皇首篇也,能得之者,万祸不能干矣。”,“轩辕黄帝曾来峨眉山求道,故皇人所居之地为皇人山。皇人即道家思想之祖李耳(广成子又称李老君),老君渡轩辕成仙。”并传授轩辕长生不老的内功心法。正史人曰《魏书、释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王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禾文德……”。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因为峨眉山有“仙”、有“佛”、有隐居修炼的“高人”,从而演绎出峨眉武术内外兼修的神功。这就是峨眉武术发展的雏形。 从五帝到三国,道教因其练丹、巫术、强身健体和与自然的斗争,集团利益争斗的需要,与时渐盛的发展起来。为此也引来历代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求仙问道,以求延长寿命。 史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襄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促进了峨眉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富豪贵族为显示自己财富、身价与娱乐等的心理要求,让其武士、下人和百姓等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搏斗、角力、手搏比赛,进而深化了峨眉武术的技击性。 为满足宫廷、贵府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把技击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在民间,应民俗、民风的延习,为消闲、娱乐的需求,把各种技击手段、方法、技巧,编织成流连生动的程序。

《文化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文化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 1、文化系统中的四个主要子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美国科学家摩尔的观察,人类文化中遗留的动物本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3、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描写的三种文化模式分别命名为日神型、 _________ 型和_________________型。 4、世界三大人种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希腊著名的两大史诗是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国学者亨廷顿在《_____________》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西方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7、文化的四大特征是_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人类起源神话有两大类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归纳为 ________ 感文化,将基督教文化归纳为________ 感文化。 10、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嫡长子继承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先秦,中国文化的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奠基期;_________,中国文化的成熟期;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转向期。 12、儒家文化以修身、 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为其人生价值取向。 13、语言的三种实践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代:______、 _______、 _______。 15、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_______,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16、文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田野调查、_______和比较研究。 17、各少数民族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建筑艺术,如藏族人民创造了_______,修建了举世闻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道教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山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代,自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始,明皇室长期奉行扶植武当山道教的政策,使其呈现出200余年的鼎盛局面。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武当山道教创造、包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Wudang Mountains is our country famous Taoist shrines.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cultivation way, meta is a mountain.The Song Dynasty: respect the mountain - the practice of Taoism officially formed, Wudang Mountains.The Yuan Dynasty, the Wudang Mountains Temple community development.Since the Ming Dynasty, Emperor Yongle Temple Temple was constructed in Wudang Mountains, Ming room pursue long-term construction Wudang Mountains Taoist policy, so that it shows the situation of its 200 years.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Wudang Mountains, embracing Taoism to creat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content, is still in Chinese society 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Taoism is China's native religion, "China is totally rooted in Taoist" (Lu Xun, 1918), it 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Wudang Mountains Chinese Taoism Taois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development, rulers of holding and respected, Mi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has been the emperor as "big mountain" (emperor), "Zhi Shi Xuan Yue" (Shizong), make its position above the mountains, was honored as the "four great mountains are arch then, five common ancestor" "Xianyue" crown "," town play Yue and worship of emi".Wudang Mountains is designed for the blessing of the "Royal Jiamiao s disaster",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song Mi Fu), in Taoist field was obtained in first position, becoming the country's largest temple and the Taoist activities, far-r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a Taoism wrote down brilliant canto. 真武,古称玄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玄武本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为龟蛇。道教兴起后,玄武被纳入道教神系,并与北极大帝信仰相结合,逐渐演变为道教大神。唐代宫廷中已供奉玄武神像,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乃改称玄武为真武。宋初已经在民间流行的道经如《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42年,功成飞升。南宋流行的道经《玄帝实录》等,称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为了乞助于道教神灵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宋朝君臣对道教皆相当崇拜,对真武神顶礼膜拜。宋真宗、仁宗、徽宗、钦宗、孝宗、宁宗、理宗诸帝虔祀真武,屡封尊号。上行下效,民间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元代武当山道士编刊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经书,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丰满完善,进而使武当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 六朝时,武当山便被《荆州图记》称为“嵩高之参佐,五岳之流辈”。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山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加封真武神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的圣旨云:“武当

武当武术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武当武术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6-04-01T15:29:13.6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作者:邓兴艳 [导读]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邓兴艳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中学442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能真正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人人保护传承的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结出硕果。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有效途径 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先民的历史创造,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只有后继有人,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不断激发它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以多个载体、多种方式实现活态传承和全方位展示,吸引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真正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人人保护传承的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一代代的更替、传承中发扬光大、结出硕果。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提高保护和传承武当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武当武术根植于中国道教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在道家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融汇了道家哲学、中医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概念。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在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中,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哲理性。弘扬传承武当武术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项使命,对增强民众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发扬武当武术文化刻不容缓。 武当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把武当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二、为武当武术教育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建立保障机制 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写校本教材,把现行的教育与特色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从经费、教材(从丰富的武当武术内容中通过专家的讨论选出和编写出适合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武术教学内容)、师资(采用教师走出去学、专家请进来教及专家教师辅助)等方面,为武当武术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保证武当武术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并把其作为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内容之一和考核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武当武术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同样进行考试、考核评定成绩。 三、把武当武术作为地方特色教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武当武术教育教学活动 在学生的身边平时有三大练武阵营:一是武当功夫团的专业团队的表演;二是各个道馆的国内外弟子的玉虚宫学习;三是晨练的武术爱好者。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学生热爱武当武术垫定了良好的基础。武当武术要作为地方教材入校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武当武术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氛围,让武当武术在我们一代代的更替、传承中发扬光大、结出硕果。 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民间体育活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要把武当武术作为活动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世界传统武术节的相关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又为开展武当文化旅游增添了光彩,起到了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作用。这样做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对武当文化旅游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实现对武当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丰富的资源保障。每年可由文化、教育、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全区中小学武当武术进课堂交流、研讨,开展中小学武当武术表演比赛活动。对在宣传、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表现突出的中小学校或个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确保武当武术教育工作得以实施 根据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武当文化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要认真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把保护好武当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政府的重要责任。 学校是传承武当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作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克服在开展武当文化教育过程中实际困难,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抓实。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 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的文化形态,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见的物质实体的文化。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协调。(例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 (二)制度文化: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政治、经济、教育等。 (三)行为文化: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一般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四)精神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学科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2、人与人关系3、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 五、1、传播学派: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 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2、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传播学派1、名称:播化学派(散播、扩散)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美 3、核心观点: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就是文化传播 借用了历史 4、先驱:德国·拉策尔、弗罗贝纽斯 5、创始人:德国·格雷布纳尔德奥传播学派(文化圈理论、文化圈进化论) 英国传播学派(埃及中心论) 历史学派1、时间、地点:20世纪初——30年代美 2、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博厄斯(1858-1942)(历史批判学派美国历史学) 3、哲学思想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六、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辨别。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致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辨别,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端。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微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这些道教派系固然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共同认可的,而且不同水平的交融是其主流。 全真派 亦称全真教、全真道。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咸阳人王喆,即王重阳创建。主张三教合一。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祖先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该派主要典籍有《道德清净经》、《船若心经》、《孝径》等。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汪思真来武当山五龙观开山传宗,授徒百余人。 正一派 亦称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张陵所创,后尊张陵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嗣张与材为“正一教

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尔后但凡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该派汉末后传入武当山,明代曾为武当山的主要道派。 上清派 东晋时创建。起初传播于江南一带。自陶弘景以后,该派主要在江苏茅山地域活动,故亦称“茅山宗”。上清派以《黄庭经》为主要内修理论,称《大洞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北宋时,武当山就有上清玉仙观,但由于典籍埋没,北宋以前上清派在武当山的传承状况,无可考。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茅山清真观道士孙寂然登武当山,兴复五龙诸观庙宇,以上清五雷诸法传授弟子,擅长符箓驱邪,遂构成“五龙之派”,该派以武当山五龙观为主要传授活动场所,所以也叫“上清五龙派。” 清徽派 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符箓派系,主要从上清派演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徽为名。张宇初《道门十规》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尤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舜申)所衍”。宋元时

武当文化概论

1、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2、旅游资源评价: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 3、宗教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宗教事物与因素,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物、宗教绘画、宗教武术等。 三、简答题(28’) 1、答案要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规定其至少应具有以下一种特质,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1)代表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并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杰出范例,尤其是处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容易损毁的地点;(6)与某些事件或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明显关联,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 2、答案要点:明成祖敕建的宫观岩庙大小共33处,其中九宫指的是玉虚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静乐宫、太和宫、遇真宫、清微宫、朝天宫,八观指的是元和观、回龙观、太玄观、复真观、仁威观、龙泉观、威烈观、八仙观。 3、答案要点:一日游(老营——琼台——金顶——琼台——南岩宫——紫霄宫);武当二日游(第一天:老营——乌鸦岭——榔梅祠——黄龙洞——金顶,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 武当三日游(第一天:老营——中观——金顶——天门——古神道——金顶 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 第三天:老营——玉虚宫——元和观——玄岳门) 4、答案要点:武当山古建筑群可谓独树一帜,规模大、档次高。武当山古建筑群从文化形式看,既有土建、石建、又有木建、铜建,各尽其妙;从文化内涵上看,武当山古建筑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浓缩了道教发展史,而明之大修宫观又折射出了明之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史料价值丰厚;从反映的思想内涵来看,武当山古建筑总体的构思体现了神仙思想;从“南修武当、北修故宫”来看,武当山古建筑又是皇家建筑文化的反映;从建筑艺术和技巧来看,武当山古建筑不仅积淀了历代的建筑风格,而且有些技艺堪称独步,“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即是其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

结合起来。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 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道教修炼长生,主要有两大方术,一曰“外丹”,一曰“内丹”。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外丹注重自然界阴阳五行之道,内丹注重生命个体内在的“精气神”。外丹学重视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万物之性是可知的。内丹学把人体看成小天地,以五脏为五行,以三宫为三光,分内气为阴阳,视人的生命体为一动态的、有若干无形流转系统的有机活体,因此,崇尚养“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