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特制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福特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从1905年亨利.福特第一次在他的汽车制造厂中引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开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 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曾经一度,福特制似乎代表了工业生产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许多领域如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中弹性做法的出现,福特制原则正逐渐被取代。

什么是后福特制?后福特制怎么出现的?福特制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转变给二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后福特制已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神话”被打破的今天,要了解现代社会未来的生产发展路线,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本人主要研读了吉登斯的《社会学》、一篇国内研究后福特制研究的论文和刘刚研究后福特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的两本著作,这些文献分别研究了后福特制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迁和演进的内在关系以及后福特制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其中又涉及全球化、科层制等命题。本文主要通过概括了这些文献对于后福特制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影响(利弊)的主要观点,结合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从后福特制的特点及优势来探讨其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

1泰勒制与福特制

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两个世纪前的著作《国富论》中,开篇描述了一家制针厂将工人的工作分解为许多简单操作后效率大大增强。从生产率的提高来说明了分工的好处。一个多世纪后,美国管理顾问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对工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其分解为可以精确计时和组织的简单操作,他把这种思路称为“科学管理”。后来这种思路变成旨在使工业产出最大化的生产体制,对工业生产与技术的组织方式以及劳动场所的策略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而高度的分工化带来的是传统社会手工艺人技能的退化衰微甚至消失,分工也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体系中数千种不同职业,与传统社会相比劳动场所也从家里转移到工厂,企业家拥有的工厂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泰勒制的原则被产业家福特很好的运用在实业中,福特的汽车厂引入生产流水线,将生产高度分工化,形成一种单一的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并且还认识到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对市场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采取了提薪等方式来确保其商品在工人阶级中的市场。形成了“与大规模市场的培育紧

密关联的大规模生产体系1”,即福特制。20世纪初,与福特制的兴起相伴随的是美国经济的崛起。德国靠福特制的生产方式率先成为欧洲最有实力的国家。

与1905年福特汽车厂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出现前的创造业主要生产组织方式——单件生产对比,以福特汽车制造厂为例,福特制的特征有2:

1)零部件标准化,完全可以互换,安装简便。

2)工人操作简单且可互换,可广泛使用非熟练型劳动力,操作简单使得管理简单。

3)结构刚性化,即:追求高度的纵向一体化从设计组装到零部件生产的一体化;生产线及设备的刚性化,

需要大规模生产才能换回成本,设备有很强专用型,生产线一旦投入使用很难转产其他产品;大量零部件库存增加了成本。

4)创新与生产过程分离: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分离导致大规模生产产品创新滞后。

2向后福特制的转变: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福特制的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3:

1)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

2)多样化和个性化客户需求驱动下的市场竞争强,快速变化,难预测。

3)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以及市场规则与技术标准的全球化。

4)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传统协作与资源配置方式。

5)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直接导致企业间竞争方式的变化,表现为竞争范围扩大及深度竞争

(时间与反应速度取代质量成竞争第一要素)。

而为应对这些变化,大规模生产方式难以适应。20世纪70年代,随着福特制内在局限的逐渐显现,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滞涨。而后福特制的兴起则带来了第三意大利的复苏和繁荣、日本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新经济。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和危机,皮埃尔和塞布尔(The Second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版第613页

2根据刘刚《后福特制研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20页

3根据刘刚《后福特制研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17页

Industrial Divide ,Piore and Sabel,1984)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的根源,是福特制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危机,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产业发展分水岭。

那么福特制的局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根据吉登斯和刘刚的描述,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范围的局限性:这种体系只适用于大市场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工业,建立机械化生产线建好后难以调整,即上述的生产线及设备的刚性化。标准化一体化的产品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

2)成本高:机械化生产线投入大,且难转产其他产品;需要大量劳动力,工资成本高昂,大量零部件库存也增加了成本(主要是结构刚性化导致的结果)。

3)低信任体制:工人受严密监督,缺乏行动自主性,其投入与士气易受损,导致旷工、劳资冲突等问题。

到底什么是后福特制?这个术语来自于皮埃尔和塞布尔(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iore and Sabel,1984)。一些评论家认为,群体生产、攻关小组等公司应条件变化而重组自身的策略表明摆已彻底摆脱福特制原则,这种变化可称为后福特制。吉登斯认为,这个概念意义仍模糊,被用来指一系列互相交叉的变化,且范围以超出工作与经济生活领域,发生在包括党派政治,福利计划,消费生活方式等领域的整个社会。但我们发现,刘刚等人主要还是从企业生产和经济生活领域中来研究后福特制的。

根据吉登斯的描述,最近几十年在劳动领域里出现了一些脱离早先福特制的趋势,包括:

1)将劳动力分散到没有等级的团队中,即群体生产,以劳动群体的协作代替生产流水线,如质量管理小组的运用。

2)弹性生产与大规模客户定制的观念,针对于小订单生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达到为客户定制产品。

3)全球生产,从控制货品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大型制造厂商(及上述福特制的结构刚性化特点)到近二三十年来巨型零售商的崛起,生产与销售由不同商家安排。

4)当前职业结构趋于更具弹性,出现非体力劳动者扩张,制造业工作衰落,服务业兴起的趋势。具体形式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技能多样化(协调工作能力等个人技能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在职培训,借助计算机在家工作,终身职业被复合型劳动者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