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绿地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罗列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策略。最后,从多方面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问题,策略,意义
一、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市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较好的区域。按绿地的主要功能,城市绿地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各类绿地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由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类绿地构建成的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通常,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范畴内所有人造的和自然的绿地、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质的空间,是由相互制约且具有一定体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五类。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及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般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但两者也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可以补充和反馈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去,充实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特别是在重视人居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当今时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规划所无法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才能具有法律效力,才能顺利实施和有效管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与城市规划的其他内容互相协调。编制完成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部分,可以直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而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规划,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与总体规划一起报批。这样一来,工作效率会更高一些。
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并实施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人居环境中保护生态平衡的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等生活必需的游览休憩地体系;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部门对当地园林绿化的历史、现状和需求较熟悉,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整体情况和编制规划的操作程序较熟悉。两者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长处。
三、世界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
四、世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支撑
早期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美国芒福德的“区域整体论”和《21世纪城市:城市未来柏林宣言》标志着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的新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大绿地系统。
五、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且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 平方米/人,还有76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 平方米/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平方米/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 平方米/人。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