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空管监视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雷达监视原理-利用雷达的空中交通管制

最小安全高度警告
对于装有C模式应答机可以报告飞行高度的飞
机,可随时收到它的高度信息。 计算机把管制空域内的地面地形和障碍物高度 存入计算机,软件不断比较飞机的高度和地面 地形及障碍物高度,一旦高度差小于150米, 则发出警告,并在出现“LOW ALT”(高度太低) 字样,管制员通知驾驶员,避免飞机因高度太 低产生的触地事故。
5.1 雷达监视原理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移交例子 飞机穿过扇区A、B、C。由于飞机经过B扇区时间 非常短,因此发送方管制员(扇区A)将飞机移交 给扇区B的管制员时所选择的方式是Point Out, 同时与扇区C的管制员进行移交方式为Hand Off。
5.1 雷达监视原理-利用雷达的空中交通管制

5.1 雷达监视原理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移交 发送方要求: 如果没有接收方的认证或许可,飞行器不能穿 过两个扇区之间的边界; 飞行器在穿过边界之前,必须要收到接收方管 制员的同意; 通信的移交必须在飞行器穿过边界前完成; 任何由接收方规定的限制都必须遵守。
5.1 雷达监视原理
5.1 雷达监视原理

二次雷达发射成对脉冲,不同时间间隔确定不同 工作模式 民航目前使用A、C模式,新航线系统出现S模式
5.1 雷达监视原理
二次雷达系统的应答机在接收到询问信号后发 出不同形式的编码信号 应答信号是一个脉冲序列,它的第一和最后一 个脉冲标分别标识起始与终止,除中间一个脉 冲备用外,其余12个脉冲组成一个八进制编码 系统,形成一个4位数编码。 A模式询问脉冲,应答代表飞机识别号码 C模式询问脉冲,应答代表高度

在询问脉冲对之后,有一个时间长度为15或29μs的 数据块,相应的包含56比特或112比特,24比特用来 表示飞机标识号,可以容纳的飞机数为224=16777216 (1677万)。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管制的发展

尽管A/C模式二次雷达系统已经使雷达管制员能知 道飞机的代号和高度,但是对于飞机的飞行计划依 然要依靠飞行进程单来实现,这种雷达管制为半雷 达管制,在20世纪70年代后二次雷达系统使用了计 算机,才实现了全自动化。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移交 接收方要求: 任何关于飞行器的限制都必须通知给发送方管 制员; 接收方管制员只有在飞行器已经穿过边界后, 才可以改变其高度、航向、速度或应答编码; 若飞行器在穿过边界前,接收方必须使其改变 航线或高度,那么只有接收方收到发送方的许 可才可将指示发送给飞行员。
天线 收发 转换开关 发射机 定时器
接收机
显示器
天线控制 装置
5.1 雷达监视原理
一次雷达工作方式: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经空 间传播至目标,目标被电波照射后辐射二次电 波并沿雷达发射反方向返回,雷达接收机接收 返回信号,确定目标位置。 一次雷达在显示目标时,目标大小和亮度受到 目标和天线间距、大气相对传导性、目标的雷 达截面积、地面杂波等等因素影响,并且无法 识别目标身份,难以满足空中交通管理要求。

5.1 雷达监视原理
二次雷达系统相对一次雷达的特点
发射功率较小
二次雷达的工作与飞机的反射面积无关,对同
样工作距离,二次雷达地面发射功率比一次雷 达小得多。
不存在目标闪烁现象
二次雷达回波是由机载应答机主动辐射的信号
形成,不是目标反射能量形成,因而与目标的 反射面积无关,回波不会由于目标姿态变化及 散射而忽强忽弱,避免闪烁现象。
5.1 雷达监视原理

总结 利用雷达监视飞机,管制员可以有效地 指挥、调配飞机,确保飞行安全。 在新航行系统的监视部分中,推荐使用 A/C模式或S模式的二次监视雷达用作终 端区和高密度陆地空域的监视。
第五章 空管监视系统
5.1
雷达监视原理 5.2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
5.2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 )

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和雷达结合实现了计算 机化的雷达系统。该系统把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数 据都输入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接收三个方面来的 数据,分别为一次雷达信息、二次雷达信息、航管 中心输入的飞行计划。管制员可以在雷达屏幕上得 到飞机全部有关数据。
5.1 雷达监视原理
对一个管制中心的管制空域,一般多部雷达才 能覆盖该空域,一个飞行目标往往同时被几部 雷达所捕获 雷达数据处理系统(RDP)和雷达前端处理器 (RFP)可对多雷达航迹环境进行处理:

雷达间隔
利用雷达,管制员可以“看”到飞机,因而可以 把间隔的距离缩小,提高空域的利用率。 雷达识别飞机后,雷达管制可以把两架飞机之间 纵向间隔缩短到3~5海里。离雷达站近(40海里 之内)的飞机可以把最小间隔降到3海里,而40海 里之外的飞机纵向最小间隔则为5海里。此外在一 架大飞机之后飞行的小飞机,为了避开前一架飞 机的尾流,最小纵向间隔应加大到5海里以上。 使用雷达时,横向间隔标准的最低标准和纵向间 隔相同,但横向间隔没有尾流影响的问题。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间隔

如果两条跑道相交,但其偏离角至少为15°而 且飞机起飞后航线之间的偏离角也至少为15°, 那么当领航的飞机穿过交叉点后就可以对后面 的飞机放行。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间隔

如果飞机运行在平行的跑道上,跑道相距至少 2500英尺,并且飞机起飞后的航线有一定的偏 离,那么可以让它们同时离场

处理输入的雷达数据 监测输入线路的质量 从C模式获取高度航迹 多雷达航迹的融合处理 告警功能(冲突、最低安全高度、危险区等) 航迹与飞行计划集成

5.1 雷达监视原理-利用雷达的空中交通管制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识别 一次雷达:飞机起飞离场后雷达就开始跟踪,驾 驶员通过指定点时报告位置,管制员在屏幕上核 对通过该地点的亮点;指定飞机按一定航向飞行, 通过屏幕上亮点移动的轨迹来识别飞机。 二次雷达:驾驶员使用特别位置识别脉冲,即应 答机在A模式的回答编码后435μs发出一个脉冲, 该脉冲使地面站屏幕上的亮点变宽,以区别于屏 幕上的其他亮点,从而识别飞机;驾驶员把应答 机间断地开机、关机,这样屏幕上相应的亮点会 时有时无,从而识别飞机。
12点 11 1 10 2
9
3
8
4
7
5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交通信息例子

管制员通知东方211飞机:12点方向,3海里,型号不 明飞机向东飞;1点方向,2海里,公务机Lear飞机向 西飞,高度12000英尺;9点方向,5海里,军用机向南 飞,高度6000英尺。 驾驶员得到信息后,有足够时间判断和避免可能发生 的事故 随着二次雷达的计算机化,有些雷达系统装有防撞警 告软件,可把两架飞机预计的航线画出来,如果在航 线交叉时垂直、纵向、横向间隔不够,软件会自动向 管制员发出告警,管制员及时通知驾驶员处理。
5.1 雷达监视原理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移交 目标的移交分为Hand Off和Point Out。 Hand Off:如果一个飞行器要进入接收方管制员 负责的空域,那么发送方管制员不但要将飞行器 的雷达标识传送给接收方,而且同时也要求把它 与飞行器的通信进行移交。 Point Out:飞行器和发送方管制员的通信不被移 交,主要适用于飞行器在短时间内穿过多个扇区 边界。

C1 A1
C2 A2 C4 A4
5.1 雷达监视原理

应答脉冲序列
B1
D1 B2 D2 B4 D4

应答码

A模式下
结论:飞机的标识号为6457
5.1 雷达监视原理

旁波瓣干扰问题
二次雷达的旋转天线在发出信号时,主波从正前 方发出,同时在主波周围发射低能量旁波瓣,如 果应答机对这些波瓣应答,会出现假信号。 设置一根全向天线,在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 后2μs发出脉冲,强度与脉冲对相等,如果应答 机接到3个脉冲强度相等,表明收到的是主波瓣 的信号,给予回答;如果收到的信号中,中间一 个强而前后弱,表明收到的是旁波瓣的脉冲,不 予回答,从而避免干扰。
5.1 雷达监视原理
目标的识别和移交
目标的移交
当一架飞机进入一个管制员的控制范围并被识别 后,该范围的管制员要负责该飞机的安全间隔和 管制引导,当飞机要飞出这个范围时,该管制员 要把这架飞机的识别号和管制权移交给下一个管 制员。 目标的移交是按照严格的程序并在两个管制员意 见一致时协调进行。移交过程中,当前管制区中 的管制员称为发送方,下一个范围的管制员称为 接收方。

5.1 雷达监视原理

旁波瓣抑制图示
5.1 雷达监视原理

应答信号混叠问题

在询问信号作用范围内的飞机,会对询问信号做 出近似同步的应答,在显示上造成应答信号混叠
原因:询问应答信号过于简单;未指明对哪 架飞机询问 S(选择)模式二次雷达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5.1 雷达监视原理

在一般二次雷达的应答信号中,可以容纳的飞机标 识号最多为212=4096。S-SSR的询问信号格式:
5.1 雷达监视原理-利用雷达的空中交通管制

雷达交通信息
管制员向驾驶员提供本机和其他飞机的相对位置
信息,从而消除潜在的相撞事故,称为交通建议。 管制员按如下原则来组织交通建议:利用相对于 飞机地面轨迹的钟表盘表示其他飞机的位置,飞 机之间的距离用海里表示,钟表盘也表示其他飞 机当前飞行的方向。
5.1 雷达监视原理-利用雷达的空中交通管制

雷达协助导航
管制员可使用雷达导航,主要用于飞机在进近前
截获进近航道并使用雷达进近代替仪表进近。 雷达管制员在屏幕上能了解整个空域情况,可以 引导飞机不按程序管制的既定航线飞行,由管制 员指示飞机改变航向,引导飞机进近。 优点:飞机可由管制员引导直接进入进近航线, 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和燃油。管制员还可以引导 飞机绕开拥挤空域,使飞机不需要在等待空域航 线中飞行。


ADS是ICAO在新航行系统中所推荐的一种新兴的监视 技术。自动相关监视系统,指机载导航系统获得的 导航信息,通过卫星数据链或甚高频空地数据链, 自动实时地发送到地面接收和处理系统,然后通过 伪雷达画面,供有关人员监视飞机运行状态。 可应用于航路、终端区和场面监视等部门,成为现 有的雷达监视系统以及机载避撞系统的有力补充。 同时,由于它还使用了卫星链路,可应用于海洋和 边远地区,改善现有监视条件下这些地区监视手段 不足的情况。

5.1 雷达监视原理
二次雷达工作方式:由地面询问机和机载应答 机配合而成,采用的是问答方式。 地面二次雷达发射机发射1030MHz的脉冲信号, 向机载设备发出询问;机载应答机接收到有效 询问信号后产生相应的频率为1090MHz的应答信 号并向地面发射。地面接收机接收到应答机信 号,经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后获得所需信息。
5.1 雷达监视原理
二次雷达系统相对一次雷达的特点
干扰杂波较少
二次雷达系统的接收频率和发射频率不同,
各种地物、气象目标对1030MHz发射的反射 信号,不会被1090MHz的接收机所接收,基 本上没有上述杂波干扰。
提Leabharlann Baidu的信息丰富
距离和方位信息 飞机代码信息
飞机气压高度信息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间隔

对于离场时的初始间隔,如果两架飞机相继从 同一跑道上起飞离场,雷达管制情况下,如果 两架飞机的航线在起飞之后有15°以上的偏离 角,它们之间的最小间隔可以降到1海里。
5.1 雷达监视原理

雷达间隔

如果两架飞机同时从两条不相交的跑道上起飞离 场,并且跑道之间以及飞机的航线之间都至少有 15°的偏离角,那么可以不要求飞行间隔。
第五章 空管监视系统
5.1
雷达监视原理 5.2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 5.3 ADS与雷达数据融合处理 5.4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
第五章 空管监视系统
5.1
雷达监视原理 5.2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
5.1 雷达监视原理
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任务:发现目标,测量目标 种类:一次监视雷达和二次监视雷达 一次监视雷达是反射式雷达 二次雷达也叫空管雷达信标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