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系 高小莲
1
• 冠心病概述 • 心绞痛 • 心肌梗死
讲述内容
2
一、冠心病概述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心病)
3
美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 第一大死亡原因 –1998年460,000人死于该病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
• 病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发病理改变
• 发病机制:
• 冠状动脉痉挛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
26
不稳定型心绞痛
• 为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 态,临床上实际包含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 痛外所有类型的心绞痛.
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 静息(变异)型心绞痛 继发性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
29
不稳定型心绞痛
• 治疗要点 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
2. 止痛
吗啡、 硝酸甘油、消心痛 钙通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3. 抗栓(凝)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
4. 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0
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及措施 •健康指导
31
常用护理诊断
• 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 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 知识缺乏 缺乏控制诱因及预防性药物知识 • PC:心肌梗死
动过速、休克 4) 持续时间:3-5min 5)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 典型的SAP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 18
三、临床表现:
2、体征
• 不发作时(-) • 发作时:
• 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冷汗 • 心率增快 • 血压升高 • 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收缩期杂音
19
四、相关检查
5
二、病因
• 主要危险因素:
• 年龄、性别 • 血脂异常 • 高血压 • 吸烟 • 糖尿病
• 次要危险因素:
• 肥胖 • 缺少活动 • 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 • 遗传因素 • A型性格
6
三、临床分型
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 心绞痛 3. 心肌梗死 4. 缺血性心肌病 5. 猝死
7
22
五、治疗要点
2、缓解期——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量 1)硝酸酯类 2)β受体阻滞剂 3)钙通道阻滞剂
23
五、治疗要点
2、缓解期——抗凝降脂,稳定动脉斑块 4)抗血小板药物 5)降脂药
24
五、治疗要点
3、其他: • 中医中药 • 介入治疗 • 外科治疗 • 运动锻炼
25
不稳定型心绞痛
• 发病率 –每年约1,100,000人新发或复发冠心病,其中40 %死于该病 –每年约有400,000新发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和 150,000新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 –目前,12,000,000人具有心梗和/或心绞痛史
4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20世纪后叶,在我国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 性疾病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 目前估计我国仅高血压病患者就近1亿人,心肌 梗死患者200-300万人,死于冠心病的人数约30 万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8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富含平滑肌细胞的 厚纤维帽
9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
血小板聚积在 破裂/浸润的部位
脂lip核id core
外膜 10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1~2个 街区,登1楼引发心绞痛。
IV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静息可发 生心绞痛。
15
1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最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发病机制: 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脉供血相对不足
17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发作性胸痛
1) 部位: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常放射 2) 性质:压迫、发闷、紧缩感 3) 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
27
不稳定型心绞痛
源自文库特点:
1. 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超过15min)可由劳力负荷诱发 2. 较低的活动量即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胸痛 3. 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胸痛缓解不明显 4. 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大约30%者可在发作后3月内发生心梗。
28
UAP分组
• 低危组:新发生的或是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 加重,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 <20min • 中危组:就诊前1个月内(但近48h内未发)发 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 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min • 高危组:就诊48h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电图ST段 下移>1mm,持续时间>20min
• 分型:
•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13
稳定型心绞痛
• 概念: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 而引起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 缺氧时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 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 生疼痛。
• 心电图 ① 静息时:半数可正常 ② 发作时:暂时性ST段压低(≥0.1mV ) ③ 心电图负荷试验 ④ 24h动态心电图 • 冠脉造影:确诊依据
20
五、治疗要点
•目标
•缓解急性发作 •预防再发作
21
五、治疗要点
1、发作时 1)休息:立即 2)药物治疗:硝酸酯制剂
• 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 • 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
• 典型特点:
• 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 劳力负荷时发生 • 持续数分钟 • 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
14
稳定型心绞痛的分级(CCSC):
I级 :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 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 :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 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发作心绞痛, 平地步行两个街区以上或登一楼以上引发 的心绞痛。
薄的,破裂的 纤维帽及血栓
Boyle et al. 1997
致密的巨噬 细胞浸润
Davies and1H1o 1998
心绞痛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要点 六、治疗要点 七、护理
12
一、概述
• 心绞痛:
•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 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系 高小莲
1
• 冠心病概述 • 心绞痛 • 心肌梗死
讲述内容
2
一、冠心病概述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心病)
3
美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 第一大死亡原因 –1998年460,000人死于该病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
• 病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发病理改变
• 发病机制:
• 冠状动脉痉挛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
26
不稳定型心绞痛
• 为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 态,临床上实际包含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 痛外所有类型的心绞痛.
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 静息(变异)型心绞痛 继发性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
29
不稳定型心绞痛
• 治疗要点 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
2. 止痛
吗啡、 硝酸甘油、消心痛 钙通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3. 抗栓(凝)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
4. 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0
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及措施 •健康指导
31
常用护理诊断
• 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 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 知识缺乏 缺乏控制诱因及预防性药物知识 • PC:心肌梗死
动过速、休克 4) 持续时间:3-5min 5)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 典型的SAP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 18
三、临床表现:
2、体征
• 不发作时(-) • 发作时:
• 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冷汗 • 心率增快 • 血压升高 • 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收缩期杂音
19
四、相关检查
5
二、病因
• 主要危险因素:
• 年龄、性别 • 血脂异常 • 高血压 • 吸烟 • 糖尿病
• 次要危险因素:
• 肥胖 • 缺少活动 • 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 • 遗传因素 • A型性格
6
三、临床分型
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 心绞痛 3. 心肌梗死 4. 缺血性心肌病 5. 猝死
7
22
五、治疗要点
2、缓解期——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量 1)硝酸酯类 2)β受体阻滞剂 3)钙通道阻滞剂
23
五、治疗要点
2、缓解期——抗凝降脂,稳定动脉斑块 4)抗血小板药物 5)降脂药
24
五、治疗要点
3、其他: • 中医中药 • 介入治疗 • 外科治疗 • 运动锻炼
25
不稳定型心绞痛
• 发病率 –每年约1,100,000人新发或复发冠心病,其中40 %死于该病 –每年约有400,000新发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和 150,000新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 –目前,12,000,000人具有心梗和/或心绞痛史
4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20世纪后叶,在我国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 性疾病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 目前估计我国仅高血压病患者就近1亿人,心肌 梗死患者200-300万人,死于冠心病的人数约30 万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8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富含平滑肌细胞的 厚纤维帽
9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
血小板聚积在 破裂/浸润的部位
脂lip核id core
外膜 10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1~2个 街区,登1楼引发心绞痛。
IV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静息可发 生心绞痛。
15
1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最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发病机制: 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脉供血相对不足
17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发作性胸痛
1) 部位: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常放射 2) 性质:压迫、发闷、紧缩感 3) 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
27
不稳定型心绞痛
源自文库特点:
1. 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超过15min)可由劳力负荷诱发 2. 较低的活动量即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胸痛 3. 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胸痛缓解不明显 4. 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大约30%者可在发作后3月内发生心梗。
28
UAP分组
• 低危组:新发生的或是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 加重,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 <20min • 中危组:就诊前1个月内(但近48h内未发)发 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 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min • 高危组:就诊48h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电图ST段 下移>1mm,持续时间>20min
• 分型:
•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13
稳定型心绞痛
• 概念: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 而引起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 缺氧时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 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 生疼痛。
• 心电图 ① 静息时:半数可正常 ② 发作时:暂时性ST段压低(≥0.1mV ) ③ 心电图负荷试验 ④ 24h动态心电图 • 冠脉造影:确诊依据
20
五、治疗要点
•目标
•缓解急性发作 •预防再发作
21
五、治疗要点
1、发作时 1)休息:立即 2)药物治疗:硝酸酯制剂
• 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 • 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
• 典型特点:
• 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 劳力负荷时发生 • 持续数分钟 • 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
14
稳定型心绞痛的分级(CCSC):
I级 :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 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 :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 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发作心绞痛, 平地步行两个街区以上或登一楼以上引发 的心绞痛。
薄的,破裂的 纤维帽及血栓
Boyle et al. 1997
致密的巨噬 细胞浸润
Davies and1H1o 1998
心绞痛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要点 六、治疗要点 七、护理
12
一、概述
• 心绞痛:
•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 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