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用R表示,即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 ×C[危害/事故]
环境风险评价:
广义:是指评价由于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可能造成的损失,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狭义:通常指对对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环境化学物、放射性物质等)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决策。
某些学者从经济学和数学的角度定义风险为“用事故可能性与损失或损伤的幅度来表达经济的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度量”或者“不确定危害的度量”
一般意义上的风险具有发生或出现人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这些后果被称为危害事件,例如广西河池市龙江流域的镉污染事件,日本大地震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等。
风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
危险事件是否发生、发生时间等都是不确定的。
但是在一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也就有了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是由自然原因或人类的生产生活引起的,并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产生损害、破坏甚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
2.环境风险评价的分类
自然灾害环境风险评价,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生产过程与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3.环境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各种政策法规或生态环境的风险大小,以及确定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社会和公众可接受的,如何将无法接受的风险水平降至社会可接受的最低限度。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和重要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评价人为环境风险,即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危害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时间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
它能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切实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4.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
1.源项分析
主要是进行危害识别,当有火灾、爆炸、垮坝等事故发生的时候,既要通过危害识别来确定危害类型。
当有毒有害物质释放时,则需要获得释放何种物质、释放量、释放方式、释放时间行为等数据,并应给出其发生频率。
此外源项分析还需要确定环境风险评价的等级、范围、时间跨度、对象人群等。
常用的方法为特尔菲法。
2.事故频率和后果估算
主要是估算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浓度分布及人群的暴露剂量等。
3.风险表征
主要是给出环境风险的计算结果及评价范围内某特定群体的致死率或有害效应的发生率。
4.风险管理
主要是根据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价结果,结合风险事件承受者得承受能力,按照恰当的法规条例,确定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措施和行为,以降低或消除该风险,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
5.ERA与EIA的区别
分析重点,持续时间,应计算的物理效应,释放类型,应考虑的影响类型,主要危害受体,危害性质,大气扩散模式,照射时间,源项确定,评价方法,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
6.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法:主要根据经验和判断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风险评价。
包括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时间树分析法、人的可靠分析方法等
半定量评价法: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分层次分级打分,根据最后的分值或概率风险与严度的乘积进行分级。
包括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打分的检查表法、MES法等。
定量评价法:根据一定的算法和规则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赋值,从而得出一个确定值的方法。
如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日本的六阶段风险评价法,中国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均属此类。
7评价步骤
8.评价标准和指标
环境风险评价标准是为评价系统的风险性而制定的准则,是识别系统的安全水平、安全管理有效性和对环境所造成的危险程度及制定相应应急措施的依据。
风险评价标准需要包含二方面的内容:
其一,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如海堤或河堤,其设计堤坝中采用的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标准即为此内容。
采用此标准即意味着其设计风险水平应达到每百年一次或每千年一次的防洪标准。
其二,风险事故的危险程度,主要反映风险事故所致的损失率,包括财产损失率和人员的死亡、重伤、轻伤率等。
事故概率风险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用两种指标形式表示,即个人风险与社会风险。
(1)个人风险:在某一特定位置长期生活的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人员遭受特定危害的频率。
通常此特定危害指死亡。
个人风险常用风险等值线图表征,其风险值与距工厂的距离有关。
(2)社会风险:描述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的人员受伤或致死数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风险常用余补累积频率分布或余补累积分布函数表示。
风险定量分析或评价程序
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源项分析,它包括了图中的危害分析与事故频率计算,它的任务首先通过危害识别确定是
火灾或爆炸还是有害有毒物的释放。
若是后者,则应给出释放和重物质,释放量,释放方式,释放时间行为数据,并应给出其发生的概率。
2.第二阶段为事故后果分析,此阶段相应于图中的后果估算。
以有毒有害物风险评价为例,此阶段主要
任务是估算有毒有害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浓度分布及人员受到的照射与剂量。
3.第三阶段为风险表征或风险评价,它相应于图中的风险计算与风险评价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出风险
的计算结果及评价范围内某给定群体的致死率或有害效应的发生率。
4.广义的环境风险评价除了上述三个阶段外,还需增加第四阶段风险管理。
有毒有害物质及易燃物质的判断。
重大危险源判定标准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中相关要求确定。
事故树分析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顶上事件”设备泄露的发生,必须在两个“中间事件”即设备故障和管理问题同时发生时才可能实现。
以此类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事故(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除外)的发生都是由于装置本身不安全及安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因此拟建设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减缓措施亦可从此两方面着手。
9.案例分析
项目简介
某化工厂计划在某市某区北郊镇小七里庄东,原有工业园区内建设20t/年反式1,3-二氯丙烯提纯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现为空地,周围为闲置厂房及农田,距离西面的小七里庄约1000m。
工艺简述
本项目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主要利用90%粗二氯丙烯,通过精馏提纯制造95%精二氯丙烯。
首先将粗料用物料泵打入蒸馏塔内,经过蒸汽加热到108℃,二氯丙烯蒸发进入冷凝器冷凝成为产品。
剩余残夜主要成分为二氯丙烷,可作为化工原料出售。
生产工艺完全密闭进行。
评价级别的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物质危险性标准表
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定为距离远点3000m。
地表水环境风险评级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500m。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危害识别、源项识别以及风险预测三个部分
(一)危害识别
该项目涉及的主要物料为1,3-二氯丙烯,其作为产品随产随销,年产量在20t左右,其一次贮存量为1t,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的规定,1,3-二氯丙烯属乙A类可燃液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1,3-二氯丙烯的贮罐构成了本项目的主要危险源,其主要特性及危险性见下表
(二)源项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装置情况分析,该项目生产过程均为液相反应,无废气产生,原料和产品也均为液态物质,主装置产生废水、废气的风险事故性的可能性很小。
结合同类行业污染事故情况的调查,造成该项目事故性污染的因素主要为运输、贮存和爆炸事故。
1.运输事故
1,3-二氯丙烯采用贮罐的方式外运出售,平均日输送量0.07t;运输事故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贮罐破裂和交通事故造成物料的泄漏。
根据国内同类运输情况的调查,此类事故发生率极低。
2.贮存事故
该项目配套设置1,3-二氯丙烯贮罐2个,贮存量为1t,贮存方式为常压封闭式贮存。
贮存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主要为贮罐破损或装罐过程产生的污染。
在加强管理和定期检查的情况下,贮罐破损事故可基本消除,但装罐过程泄漏现象不可避免。
因此,装罐过程中的泄漏是该化工项目的主要风险源。
3.火灾爆炸事故
火灾爆炸事故一般是泄漏事故的延续,有泄漏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火灾。
在贮罐区中潜在的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贮罐着火,目前我国类似事故火灾的发生率为0.021%-0.07%。
(三)风险预测
1.预测项目及源强
从最大限度的安全角度考虑,本项目事故性污染的源强按下述方法确定:
装卸过程中出现泄漏事故,应急能力考虑1h,按泄漏单贮罐量10%计,泄露的1,3-二氯丙烯95%通过地表径流及厂区内污水管网,经50h后全部进入孝妇河,5%挥发进入大气。
挥发时间只考虑应急过程的1h。
事故排放源强见下表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硫酸排放源强进行预测,在发生泄漏事故时,1,3-二氯丙烯对孝妇河评价区段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排污口下游500m的孝妇河水域二氯丙烯浓度值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二氯丙烯的标准限值浓度0.03mg/L的要求。
微风扩散条件较好时,下风向400m以内将超过居住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0.1mg/m3.若扩散条件较差(E~F类),则下风向1000m以内,可超过居住区最高允许浓度。
100m以内甚至超过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中二氯丙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4mg/m3。
静风情况下,二氯丙烯泄露带来的污染更重,影响范围更大。
即使在A~B类扩散条件,二氯丙烯也会在方圆100m以内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中二氯丙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4mg/m3,若扩散条件更差(E~F类),则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范围可扩展至400m的范围内。
项目环境风险管理
(一)事故原因分析
采用事故树(FTA)分析方法,分析导致二氯丙烯贮存设备发生泄漏的原因(此处统称“设备泄漏事
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泄漏事故树见下页图
(二)风险事故防范
1.物料泄漏的防范
泄漏事故的防止是生产和贮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发生泄漏事故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一系列重大事故。
主要防范措施有以下一些:
(1)对易燃易爆物料存贮较多及高压设备设置防火防爆墙。
(2)为防止其他设备发生事故时的辐射影响,在重要的塔器上安装水喷淋设施。
(3)在罐区设置围堰,其有效容积为贮罐的容量。
贮罐也设置喷淋设施。
对易燃易爆物料量大的罐区安装大型泡沫灭火系统。
(4)在危险性最大的装置上安装紧急排放装置,以便事故发生时,迅速将物料送往火炬燃烧后排放掉,减少装置危险性。
本项目配备的大型高压氮气贮罐为易燃物料罐区及危险装置,提供氮封,减少物料与空气接触。
设置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及事故处理池。
保证各单元泄露物料能迅速安全集中到事故池,以便集中处理。
此外,日常要定期进行管道和贮罐的检查维护。
2.火灾和爆炸的预防
(1)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根据设备的安全性、危害性设定检测频次。
(2)尽可能低流速作业,减少管道与物料之间以及涡流造成物料之间的摩擦,以减少静电产生。
在贮罐、管道以及其他设备上,设置永久性接地装置。
防止操作人员带电,在危险性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使用抗静电工作服和具有导电性能的作业鞋。
(3)要有防雷击装置。
(4)火源管理:控制明火,其发生源为火柴、打火机等,以及控制维修用火。
(5)火灾控制:在重要岗位,设置火焰探测器和火警报警系统。
在成品库房设置自动喷淋灭火装置。
在现场布置小型灭火器材。
在重要的贮罐区及装置,设置大型泡沫消防系统。
企业内应配备消防队。
3.应急措施
为满足应对突发性火灾事故的需要,该工程贮罐区消防系统采用固定式冷却水喷淋系统和固定式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贮罐的消防冷却水量按一次着火需要最大量计算,并按规范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厂区内设立独立的消防给水环状管网。
消防冷却水管网平常充满水,泡沫混合液管网平常为放空状态。
各建筑物配置一定数量的手提式灭火器和推车式灭火器。
贮罐区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手动报警系统。
贮罐上设置感温电缆,当温度升高时报警,并在每个罐附近设置现场手动报警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