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堆积坝稳定性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堆积坝稳定性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有限公司
2007年7月1日
目录
文字部分
1 前言11
1.1 工程概况11
1.2 勘察技术要求11
1.3 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22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2
1.4.1 工程地质测绘22
1.4.2 钻探22
1.4.3 取土试样22
1.4.4 原位测试22
1.5有关说明33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4
2.1 地形及地貌44
2.2 区域地层44
2.3 区域地质构造44
3 堆场工程地质条件44
3.1 堆场形态44
3.2 堆积方式55
3.3 堆场地层55
3.4 不良地质作用55
4 拦洪坝场地工程地质条件66
5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66
5.1 尾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66
5.2 尾矿土的抗剪强度指标66
5.3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66
5.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代表值77
5.5 渗透性77
6 场地水、土对建材腐蚀性评价77
7 场地地震效应88
7.1 尾矿坝分级及场地分类88
7.2 地震动参数88
7.3 地震液化和震陷88
8 堆场坝体稳定性分析与计算88
8.1 尾矿坝现状分析88
8.2 尾矿坝渗流分析99
8.3 尾矿坝稳定性评价99
8.4 尾矿坝加高排渗措施1111
9 结论及建议1212附件: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图表部分
1 前言
*************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堆积坝稳定性评价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根据该公司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技术要求,并受*********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我院于2007年6月完成。
1.1 工程概况
***银花钒矿位于***省***县银花镇梅子沟村,尾矿库位于梅子沟西侧的***,处于糜子沟主沟道。
原***坝80年代修建,现无设计资料,该坝原为水库。根据现场踏勘及甲方提供资料知,***初期坝为重力砌石夹心不透水坝,坝高约22.0m,坝底宽约23.0m,坝顶宽3.0m。坝顶轴线长62.0m,坝顶高程598.0m,坝下脚线高程为576.3m,库容约12万m3。
该矿从1998年开始向库内排放尾矿渣,采取坝后任意排放。目前库内尾矿渣堆放高程595.51~598.62m,距坝顶平均高程约1.3m,整体呈坝前低,坝后高。该坝于2006年停用,并进行了闭库设计。目前新的尾矿库正在筹备修建之中,为保证矿山正常生产经营,拟将该库做为临时过渡尾矿库,据设计初步估算,坝体拟加高3~10m。
该尾矿库排洪系统采用排洪涵洞,排洪涵洞建设在西侧,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加高3~8.0m时,按《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第4.1条划分,加高后的尾矿库为五等库。加高>8m时,按《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第4.1条划分,加高后的尾矿库为四等库。
1.2 勘察技术要求
1)查明尾矿库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对堆场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查明尾矿库的地层、岩性,提供尾矿土常规物理力学指标、颗分、渗透系数及抗剪强度指标(C、Φ值);
3)查明目前标高下尾矿库地下水位(浸润线)及变化规律;
4)提供尾矿库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及地震动参数,评价堆场的地震效应;
5)分析评价已运行坝体的稳定性,继续加高坝体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6)对尾矿库使用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或建议。
1.3 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
3)《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YS5202-2004);
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7)《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报告书中引用上述标准时均以其编号简称。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4.1 工程地质测绘
在收集场地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质界线,查明库区、坝体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其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重点对坝体的稳定状况进行调查。测绘精度1:1000,成图精度1:1000,采用仪器法及半仪器法进行,其成果反映在工程地质平面图上(见附录№2)。
1.4.2 钻探
垂直于坝轴线布置勘探线3条,每条勘探线上布置不少于4个勘探点,共布置13个勘探点。勘探点间距30~50m,钻探的目的是查明尾矿的沉积规律、胶结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查明坝体内浸润线位置,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获得堆场稳定性分析剖面。
钻探施工采用两台XY-1型钻机,采用套管护壁钻进,开孔直径130mm,终孔直径110mm。共完成钻孔7个,孔深10~20m。
1.4.3 取土试样
为取得尾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6个钻孔中进行了岩土取样,共采取不扰动试样11件,扰动试样44件,取样间距为1.5~2.0m。不扰动试样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力压入法或重锤轻击法采取,土样质量为Ⅰ~Ⅱ级。
1.4.4 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
为评价尾矿砂的密实度,对尾矿进行分层,在所有勘探点均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标贯间距1.5~2.0m。标准贯入试验次数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