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全球化的表现与矛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全球化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了全球化的基础、动力、主导和主要标志。自20世纪以来,世界生产出现历史性的变革。受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大规模、全方位地跨国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细化和体系化。跨国公司集团,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及物质资源,结合本国的科技基础创造商品,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例如iPhone手机的产业链涉及美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在苹果的整体管理下,iPhone的设计、生产、营销处于高效的运作之中。
但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权力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国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市场力量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中国由于在世界市场上份额较低,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经济主权有受到侵蚀的可能。
一、引语2
二、全球化表现2
三、全球化矛盾表现5
四、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挑战与机遇6
五、结语7
六、参考文献7
内容摘要: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统一世界大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即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技术的场所,它是由相互联系和融通的国家内部市场和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而成的。世界市场萌芽于16至18世纪,经过19世纪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真正形成。当代世纪市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统一大市场。其主要标志就是世界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大、市场规则的全球统一、市场组织的全球调节、市场结构的全球包容和全球交易的全球化拓展。
(三)全球化进程使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得以更新,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更新。全球化进程打破了人们僵化的思维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使社会主义融入到世界文明的潮流中发展。全球化正在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国, 这无疑将把中华文明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四)生态全球化
人类的活动是一种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生态效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人类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能力急剧扩大,它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生态环境,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现实状况来看,当代人类社会的严重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造成的。而且人类在客观上已经认识到大洋环流及空气层的交换等自然现象,在本国境内修建水坝,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生态体系的破坏,向海洋中排放污水,也会经过水的全球性交换破坏他国海洋质量。全球生态灾难人类共蒙。人类无可选择地共同处于地球生态环境之中,地球上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质恶化、资源浪费、荒漠化、酸雨、臭氧洞等生态灾难已大量危及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全球范围内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
全球化以是一定的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全球化运动一直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中价值认同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强大优势而把非西方国家强行地纳入其价值体系。
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和普遍化扩张一直受到非西方国家人们的反对和抵抗,从而不断地引起各种价值观之间、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与非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当代,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20 世纪以来的市场化与反市场化、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科索沃战争、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冲突、美国的“9•11”事件以及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当代全球范围内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
从文化表象上,我们看到long time no see的Chinglish在英文国家中逐渐成为正常表达方式,料理、御姐等日文名词在中国成为了常用词语。而从文化内涵上说,则包括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方面的整合,全世界都在认同民主文化等普世价值观念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政治全球化
五、结语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对与中国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青年人在新时期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既不能因为西方自由民主思潮而犯了“右倾”错误,同时也不能有像在钓鱼岛游行中所爆发的“左倾”思潮,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推进国家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
六、参考文献
成锡军,试讨论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形式,[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湖南,2012.10.24
但是,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构成严峻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强势对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向构成冲击。冷战结束后, 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有人据此断言意识形态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终战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进攻,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
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等世界代表性国家组建起联合国以及大量的联合国附属组织,正式来开政治全球化的序幕。而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得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逐渐显现,任何一个国家制定的政策也将不仅仅影响本国,同时也会对周边国家甚至全球造成影响,不论是两伊战争还是对南联盟的空袭,其造成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诸如环境、资源等全球问题的大量出现,各国政府所面临和关注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加,需要政府间协商对话、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更是急剧上升,这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同时,随着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贸易活动的日益密切,各国在法律制度上需要相互接轨,在政府权力和经济政策上要符合国际条约、协定和规范。因此,人类在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上的相互认识、理解和兼容将逐步加深。
(三)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全球问题。
自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开发表以来,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各种全球问题开始引起了全球范围内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代凸现为一种全球问题,却与当代的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形成途径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又是在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片面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侵害最终突破了自然界所能忍受的限度,出现了一种总的、累积性的结果,这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就是说,正是当代的全球化,使得历史上原本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并升级为全球性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表现形式;矛盾;中国
一、引语
全球化起源于西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自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日益加深。现如今,自苏维埃政权解体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致辞“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在席卷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它预示着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和全面的全球化新时代,任何一个试图抗拒全球化浪潮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迅速落后于世界水平。同时,他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 其主要含义是指各种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地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和高速配置与利用、人类活动及其效应在全地球范围内的全面互动、整合与协同。
(五)认知全球化
全球人类认同化首先表现在人类存在状况方面的相互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由于人际交往的密切而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直接了解;各国对于世界历史、世界地理教育的普及重视提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论认识水平;而信息传播技术与交通工具的发达则缩短了人际距离和加深着遥远地区之间人们的沟通。全球人类认同化还表现为人类活动方式的相互借鉴与趋同。如在生活方式上,都呈现出恩格尔系数降低、追求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趋势;在生产方式上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在思维方式上则普遍发生着由封闭到开放、由固守到创新、由单向向多向的转型等。
(二)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动力, 但也有着相应的压力。
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主要推动力,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广泛交往为基本内容, 以各民族国家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为纽带,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广阔的世界舞台,使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既可以利用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又可以借鉴其经验教训以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竞争,对于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尚处于发展中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构成巨大压力。
三、全球化矛盾表现
(一)市场经济的弊端在全球化中难以解决。
然而,市场经济是具有二重性的。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较高效率等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欠的一面。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把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在一国之内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加以纠正,而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调节机构和机制。特别是,现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及其他弊端也将影响整个世界。
其次是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布雷顿森理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复兴开发银行等多重金融体系的诞生,使得金融资本的流通拜托了国界和物质的束缚,国际金融资本的巨量积累和高速流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从泰国扩散到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区,中国的股市板块也大规模跌停,表现出当今金融体系的一体化程度。
(二)文化全球化
苏维埃政权的解体,标志着真正全球化的到来,东欧与西欧文化隔阂的消除,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降低,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类型的内容的文化之间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更进一步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会加剧文化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并且大国文化输出政策的不断强势,导致大量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源自文库被淘汰或者被抹杀,大量语言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消亡,大量文化逐渐因为其不完善性在西方文化压制中一蹶不振,但是人类认识到如果毁坏了文化多样性无异于毁坏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价值资源,将人类推向不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深渊,因而会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来加倍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二)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
全球化中所制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现行的国际经济法律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这将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利益,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将造成损害, 甚至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行使政府职能,致使南北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此外,全球人类认同化还表现在价值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上。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内核和活动的根本指南,全球化运动所以能够推进和为世人所接受与参与,显然有着价值观认同方面的原因、内容与条件。例如东方集体主义道德观和西方的个人主义道德观、东方的抒情写意审美观和西方的写实求真审美观在当代就得到了很大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
四、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开放条件, 但也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为有中国崛起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时机。借助全球化,中国可以引进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国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