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
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
(1)我们伟大祖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2)元谋人的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3)元谋人的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4)元谋人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因此我国的历史可上溯到约
一百七十万年前。

(5)陕西出土的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至65万年。

2、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我中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的。

(2)距今年代:约70至20万年。

(3)体质特征: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头部还残留着猿类的特征,双手和上肢发展最快,这是他们劳动的结果。

由于劳动与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变化。

北京人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作用。

(4)劳动工具(旧石器):元谋人和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以及使用火,他们使用打制石器。

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5)使用天然火:有了火,就能吃烧熟的食物,促进体质的发展,也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6)早期的人类社会——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时代,自然条件艰难,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得来的食物,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开始了。

(7)语言:他们已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18000年前。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体质特征: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劳动工具: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会制造骨针和饰物,把兽皮缝成衣服,有了爱美观念。

懂得人工取火。

2、氏族公社:
(1)山顶洞人已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2)氏族公社是按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

(3)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3、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距今年代:七千至五千年,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劳动工具:普遍作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并已使用弓箭,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的一项重大改进。

河姆渡人制造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

(3)原始农业:半坡人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半坡人还种蔬菜和麻,用麻线织布制衣。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4)学会饲养家畜家禽,有猪、狗、牛、羊和鸡。

(5)制造彩陶;如半坡人面网纹盆。

(6)定居生活;半坡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会建造房屋。

他们的居住区,有氏族成员的住处,有公共活动的场所,有公共墓地和窑场,形成一个村落。

河姆渡人会建筑木结构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7)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其特点是: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氏族成员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土地、牲畜为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的生活。

5、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2)距今年代;四五千年。

(3)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它的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4)社会经济发展很大,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制陶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高,已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5)社会关系的变化——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现了私有财产,逐渐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1)黄帝的距今年代、生活地域: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3)华夏族的形成:黄帝曾率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现在把会夏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2、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部落联盟首领及生活的地域、时代: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首领。

(2)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禹治水:传说舜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控制住,禹治水认真负责,三过家门而不入。

4、阶级社会的产生:
(1)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传说中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氏族和部落的首领都拥有私有财产。

(2)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形成与原始社会的瓦解:
富有的氏族首领逐渐成为氏族贵族,他们强迫战俘做奴隶,一些贫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氏族贵族转化为奴隶主,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

四、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1)夏朝的建立:
从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

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定都阳城。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

2、夏朝的灭亡:
(1)夏桀的暴政:公元产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

(2)奴隶的反抗:夏桀的暴政中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夏朝奴隶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3)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五、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2、殷墟和甲骨文:
(1)殷墟:
19世纪末在今河南安阳发现的殷都废墟称之为“殷墟”
(2)甲骨文:
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今有15万片左右。

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经研究表明,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的内容可与《史记》相印证。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
(1)奴隶的悲惨生活:
商朝统治者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

(2) “人牲”和“殉葬”:
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批奴隶作为供品。

奴隶主死了,活埋或杀死奴隶做陪葬。

六、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统治非常残暴。

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着腐朽的生活;二是用酷刑镇压人民。

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2)周部落的强盛:
生活在泾水、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周国的首领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整顿政治和军事使周国发展成为强国。

(3)牧野之战和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继承了父亲周文王的事业,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商纣临时武装的奴隶们在阵前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七、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1)时间:公元前841年。

(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4)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2、西周的灭亡:
(1)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
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八、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
(1)井田制的实行始于商朝,它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因此称为井田。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产品分配形式。

2、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实施分封制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和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制的作用是:通过分封,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九、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
①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②商和西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③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如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2、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西周青铸造业进一步发展。

②商周玉器加工和纺织业有很大发展;③商周的陶瓷业也有发展;
④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用于车的制造。

3、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②商周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③都城为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十、夏、商、西周的文化(不列于考试范围):※
夏商西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三代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1、甲骨文和金文;
2、科学与技术;
3、《尚书》和《周易》;
4、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十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政治:
①存在的时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公元前221年。

②特点: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

(周王室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战争。

出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最终出现“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

)
③主要战役: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称霸中原。

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国,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

④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通过经济文化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经济:
(1)农业:①生产力水平:战国时铁农具普遍使用,进入“铁器时代”。

②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水利灌溉:桔槔普遍用来灌溉农田。

著名水利工程:“春秋:芍陂(楚);战国:都江堰(秦)、郑国渠(秦)。

(2)手工业:①冶铸业: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二千年以上;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发展,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

②制漆业:战国的夹纻技术;③煮盐业及酿酒业发达;④《考工记》:战国时手工业专著,世界上独一无二。

(3)商业、城市和交通:①中原市场商品繁多;②都城大多成为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

(4)社会变革:各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①变法:齐: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初税亩”;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A、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B、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D、变法的主要内容:“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军功,废除特权;“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分封,建立县制。

E、历史作用:经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此后,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嬴政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F、“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说明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精神和进步性。

②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③目的: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3、文化: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战国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

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2)道家:①老子:A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B著有《道德经》一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

②庄子:A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3)儒家:①孔子:A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C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D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E编订和整理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

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孟子:A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

B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C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D,主张“性本善”论,在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③荀子:“人定胜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平民利益。

(5)法家:韩非子:①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改革;②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
③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6)文学: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

《诗经》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②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

③诸子散文:孟子:以辩论见长,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代表作《秋水》、《逍遥游》。

韩非子:善用寓言比喻现实,《五蠹》。

(7)艺术:绘画:春秋时期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由图案发展到画像。

音乐:战国编钟,说明我国那时音乐的发展。

(8)科技:①天文地理:前613年,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物理:《墨经》: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③医学: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是我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