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一、授课对象:全科医师

二、讲授时数:2学时

三、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心脏骤停的分类。

3.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病理生理。

四、时间分配:

㈠心脏骤停的心电图分类10分钟

㈡病因6分钟

㈢病理生理 6分钟

㈣临床表现18分钟

㈤诊断8分钟

㈥治疗26分钟

㈦预防 6分钟

五、讲授重点: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治疗。

六、讲授难点:心脏骤停的治疗。

七、教学方法:讲解配合启发性提问,举出临床病例加以说明。

八、思考题:

1.什么是心脏骤停,临床上如何判断?

2.基本生命支持的方法包括哪一些?

九、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典型病例。

十、参考书:

《内科学》(第6版)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6年。

《内科学》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

《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2版。十一、讲授内容: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原因有1、室速和室颤,2、缓慢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3、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slsctrical activity PEA)少见。大脑缺血10秒钟即可引起意识丧失。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病人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美国每年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统计男女发生率10∶3.5。

一、病因:

绝大部分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梗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下降(LVEF)、频发与复杂室早均为独立危险因素。

其它心肌病占5-15%,先天性与获得性QT综合征、Bragacla综合征(先天性、有心电图异常、中华心血管杂志,03-7)

二、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急性冠脉事件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心脏性猝死中起重要作用。

陈旧性心梗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左心室肥厚亦是猝死危险因素。

其他: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炎(风心病急性期、心肌炎等)、冠状动脉夹层分离、心肌桥(先天性心肌压迫左冠主干)

三、病理生理:

心脏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非心律失常所占的比例较少:心脏破裂、心脏流入、流出道的急性阻塞(空气栓塞、大量空气进入血管内),急性心脏压塞等。

心脏结构性异常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常见1、急性或/和陈旧性心肌梗塞2、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室肌肥厚3、心肌病变(扩张、纤维性、浸润性病变、炎症等)4、结构性心电异常。

功能性因素亦可影响心肌的电稳定性,常为促发因素:冠脉内的血栓形成,冠脉痉挛致急性缺血,缺血后再灌注。全身性因素(血液动力等因素,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神经生理因素,毒性作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脏毒性反应等。)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性猝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双结病变,蒲肯野纤维病变。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定义: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

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见于AMI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塞时。

四、临床表现: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至数月,症状无特异,可无。

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典型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心脏骤停:肺血流量急剧减少,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抽搐,因脑中尚存少量含氧血液,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叹气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生物学死亡: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肺复苏成功后死亡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引发的损伤。

心脏骤停的处理:

其生存率很低,在5-6%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心肺复苏(有统计每提早1分钟,成功率提高10个左右的百分点和复律治疗。五、治疗

㈠识别心脏骤停:用数秒钟观察患者对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反应,皮肤的颜色,呼吸运动,同时触诊大动脉有无搏动。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颈和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非医务人员触诊大动脉搏动有困难,通过意识丧失,呼吸

停止,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做出心脏骤停的诊断。

㈡呼救:在不延缓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通知(电话)急救医疗系统。

㈢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的支持。

⒈开通气道,仰头抬额法,并清除口腔中异物和呕吐物。

⒉人工呼吸,判断评价时间10秒,胸廓、气流声。口对口呼吸,每次吹气2秒以上,捏鼻,通气频率单人15:2,双人5:1。(2000

年心肺复苏指南,双人为15:2且人工呼吸时停止胸外按压。)

⒊胸外按压,主要基于胸泵和心泵的原理,(方法正确可提供正常值25—30%的血供,可防止大脑发生不可逆损伤)

患者取水平位置,下肢可抬高,在床上进行时背部垫以硬板,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确保方向一致,手指交叉或伸展但不接触胸部,双手重叠,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压低3—5CM,突然松弛,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频率100次/分。

并发症: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损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

按压前可常试胸击复律,方法:从20—30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拳击1—2次(可产生5瓦秒电流)部分患者可瞬间复律,如不能恢复,不应继续拳击。因有使室速变为室颤之危险,故不能用于室速且有脉搏者。

最新(2000)心肺复苏指南,在初级心肺复苏中包括电除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