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铁矿采空塌陷:全市共铁矿区19处(大型3处、中型6处、小型10处),矿山开采面积11.93平方公里。目前采空区面积约0.945平方公里,严重塌陷区面积0.6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小官庄铁矿、张家洼铁矿区和莱芜钢铁总厂马庄矿区。
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属小官庄铁矿区已发生5个大型塌陷坑,最大直径达600余米,塌陷深度26米。自2001年秋后,塌陷坑边界处又发育形成新的地裂缝,而且其宽度、长度仍在缓慢扩展,鲁中矿区预计最终塌陷范围将达8平方公里。
莱芜钢铁总厂莱芜铁矿马庄矿区采空塌陷位于山子后西南。塌陷坑大多呈长椭圆形,宽30~50米,长150~250米,陷落深度一般在5~15米之间,最大塌陷深度达30米。目前,累计塌陷面积0.37平方公里。
3.崩塌、泥石流
主要分布于莱芜盆地周围低山丘陵区。1994年6月,莱城区大王庄镇北部山区曾发生多处泥石流,造成大量农田毁坏,部分房屋倒塌,经济损失200余万元。目前,我市丘陵山区已发现崩塌5处,泥石流15处,受威胁人口1063人,潜在经济损失1510万元。
(二)主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岩溶塌陷
根据形成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综合评价预测,除前述已发地段外,牛泉东、杜官庄等富水地段,在超量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是岩溶塌陷主要隐患区。
2.采空塌陷
我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矿业城市之一,“八五”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凭借煤、铁资源优势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煤炭、铁和石灰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势必逐年增加。按照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预测,到2020年底,全市采空塌陷面积将达到68.3平方公里。其中,煤矿塌陷面积55.5平方公里,铁矿塌陷面积12.8平方公里。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根据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作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一责任制有待进一步落实。
2.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国土资发〔2001〕79号);
4.《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鲁政字〔2004〕8号)。
5.《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
——“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的长期群测群防工作,对分布于地质灾害危险点附近的零星居民点以搬迁避让为主进行防治;村镇居民集中分布区,则采取宜避则避,宜治则治的原则进行防治。
——统筹规划,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注重环境导向性,采用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将地质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及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6.《莱芜市城市发展规划》。
7.《莱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规划期为近中期和远期。
近中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
1.岩溶塌陷
我市岩溶塌陷主要是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包括矿山排水)引起,集中分布于莱城区牛泉镇、方下镇、凤城办事处等乡镇,辛庄镇及钢城区艾山办事处亦有零星分布。1973年到2003年底,共发生塌陷坑300余个,累计影响面积8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690户,房屋开裂4008间,搬迁189户,经济损失2635万元。
三、
(一)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致灾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总方针,以不稳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整体优势,作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应急和综合治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妥善处理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限制易于引发地质灾害的各类工程活动,改变以牺牲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市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多年来先后提交了多种比例尺的水、工、环及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
(1)《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
(2)《莱芜市牛泉—颜庄地区环境水文地质勘查》;
(3)《莱芜市莱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4)《莱芜市岩溶塌陷预警预报报告》;
(5)《山东省莱芜市矿区地面沉降(塌陷)规律研究及防治设计》
《莱芜市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莱政发〔2000〕72号),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依据。
建立了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情通报制度。汛前、汛后对岩溶塌陷和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位、水质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预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通报,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2020年)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二○○四年十二月
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2020年)
完成单位: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协作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编审领导小组
组长:赵山臣
副组长:亓鲁 郭士昌
组 员:温永全 宋长斌 常允新 谭业宝
编写人员:李彦 刘善军 张景康 崔训才 王海元
正文目录
前言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低山丘陵区中部,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部为泰莱盆地。市境东邻淄博市,西部和南部与泰安市接壤,北靠济南市。辖钢城区和莱城区,面积约2239平方公里,人口约123.18万人。
莱芜是一座重要的矿业城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煤、铁矿石生产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矿业开发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象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明显,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地质灾害易发区。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编制《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胀缩土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崩塌、泥石流
通过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气象干旱周期分析,未来50年,地震比较活跃时段和降雨集中时段均分布在2010~2030年。我市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坡度较大,坡面及沟谷松散物质较丰富,特别是茶叶口镇和高庄办事处矿山开采区,高陡边坡和矿渣堆众多,在日降雨量大于200毫米时段,易引发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制度实施得到重视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形成了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实施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后总结等制度。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得到逐步加强并逐步走向规范。
3.地质调查及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效果
4.胀缩土
胀缩土是指具有明显胀缩(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特征的粘性土。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地表土层胀缩对公路、民房及其它设施构成不同程度破坏。我市胀缩土主要分布于莱城区杨庄镇长埠岭、牛泉镇大庄村、张家洼办事处山子后至白龙庄一带。目前受影响村庄12个,居民887户,房屋开裂2400余间,严重开裂搬迁的达139户,直接经济损失700余万元。
2.采空塌陷
(1)煤矿采空塌陷:我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现有煤矿开采矿山企业30家,其中,国有矿山4家,区集体矿山4家,乡镇集体矿山21家。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塌陷面积约38.20平方公里,涉及凤城街道办、高庄街道办、牛泉、辛庄、颜庄、里辛等镇的34个村庄及企业,房屋开裂812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余万元。随着煤矿开采面积的不断扩大,塌陷面积和经济损失将日趋严重。
——坚持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出资的原则,将防治工作落实到各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
总体目标是:用14年时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逐步关停中心城市附近的矿业开发活动;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群测群防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率达到60%,矿山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综合恢复治理率达到80%以上,使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届时,将地质灾害由分散的、被动应急的防治形式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科学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包括: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应急预案拟定与实施以及综合治理等,每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重要保障。由于资金缺乏,我市尚未组建起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许多已形成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力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法制建设已经起步
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市已先后制定和公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主要有:
《莱芜市地质地貌景观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个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2.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1%。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减灾防灾预案得到落实。对隐患区和重点防治区,每年汛前均向两区国土资源局及有关矿山企业下发通知,提出了具体监测要求与避让措施。
(2)初步建立了防治体系,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治理。全市对地质灾害治理十分重视,岩溶塌陷易发区、危险区均实施了勘察、避让措施,搬迁户达到180余户,部分塌陷坑得到了及时回填治理。鲁中冶金矿山公司采空塌陷严重的小官庄铁矿区以及潘西煤矿鄂庄煤矿、南冶煤矿等矿山,都建立了地面岩移监测系统,塌陷区周围设置了警示牌,为地面塌陷监测预警与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6)《莱芜市采空区及采空塌陷分区调查报告》;
(7)《莱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8)《山东省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以上成果对我市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莱城区已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了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和形成原因,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近中期】
——进一步加强全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调查,查明形成机理和危险性、危害程度等,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综合治理方案。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各项制度的运行和操作程序规范化。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反应系统,以减少灾害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应当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山企业众多,但该项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4.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尚未健全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尽管我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每年均制定了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预测预报水平低,一些威胁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达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专业化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体系,给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机构建立带来一定困难。
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属小官庄铁矿区已发生5个大型塌陷坑,最大直径达600余米,塌陷深度26米。自2001年秋后,塌陷坑边界处又发育形成新的地裂缝,而且其宽度、长度仍在缓慢扩展,鲁中矿区预计最终塌陷范围将达8平方公里。
莱芜钢铁总厂莱芜铁矿马庄矿区采空塌陷位于山子后西南。塌陷坑大多呈长椭圆形,宽30~50米,长150~250米,陷落深度一般在5~15米之间,最大塌陷深度达30米。目前,累计塌陷面积0.37平方公里。
3.崩塌、泥石流
主要分布于莱芜盆地周围低山丘陵区。1994年6月,莱城区大王庄镇北部山区曾发生多处泥石流,造成大量农田毁坏,部分房屋倒塌,经济损失200余万元。目前,我市丘陵山区已发现崩塌5处,泥石流15处,受威胁人口1063人,潜在经济损失1510万元。
(二)主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岩溶塌陷
根据形成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综合评价预测,除前述已发地段外,牛泉东、杜官庄等富水地段,在超量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是岩溶塌陷主要隐患区。
2.采空塌陷
我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矿业城市之一,“八五”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凭借煤、铁资源优势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煤炭、铁和石灰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势必逐年增加。按照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预测,到2020年底,全市采空塌陷面积将达到68.3平方公里。其中,煤矿塌陷面积55.5平方公里,铁矿塌陷面积12.8平方公里。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根据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作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一责任制有待进一步落实。
2.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国土资发〔2001〕79号);
4.《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鲁政字〔2004〕8号)。
5.《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
——“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的长期群测群防工作,对分布于地质灾害危险点附近的零星居民点以搬迁避让为主进行防治;村镇居民集中分布区,则采取宜避则避,宜治则治的原则进行防治。
——统筹规划,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注重环境导向性,采用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将地质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及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6.《莱芜市城市发展规划》。
7.《莱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规划期为近中期和远期。
近中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
1.岩溶塌陷
我市岩溶塌陷主要是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包括矿山排水)引起,集中分布于莱城区牛泉镇、方下镇、凤城办事处等乡镇,辛庄镇及钢城区艾山办事处亦有零星分布。1973年到2003年底,共发生塌陷坑300余个,累计影响面积8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690户,房屋开裂4008间,搬迁189户,经济损失2635万元。
三、
(一)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致灾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总方针,以不稳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整体优势,作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应急和综合治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妥善处理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限制易于引发地质灾害的各类工程活动,改变以牺牲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市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多年来先后提交了多种比例尺的水、工、环及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
(1)《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
(2)《莱芜市牛泉—颜庄地区环境水文地质勘查》;
(3)《莱芜市莱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4)《莱芜市岩溶塌陷预警预报报告》;
(5)《山东省莱芜市矿区地面沉降(塌陷)规律研究及防治设计》
《莱芜市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莱政发〔2000〕72号),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依据。
建立了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情通报制度。汛前、汛后对岩溶塌陷和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位、水质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预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通报,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2020年)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二○○四年十二月
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2020年)
完成单位: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协作单位: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编审领导小组
组长:赵山臣
副组长:亓鲁 郭士昌
组 员:温永全 宋长斌 常允新 谭业宝
编写人员:李彦 刘善军 张景康 崔训才 王海元
正文目录
前言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低山丘陵区中部,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部为泰莱盆地。市境东邻淄博市,西部和南部与泰安市接壤,北靠济南市。辖钢城区和莱城区,面积约2239平方公里,人口约123.18万人。
莱芜是一座重要的矿业城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煤、铁矿石生产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矿业开发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象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明显,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地质灾害易发区。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编制《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胀缩土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崩塌、泥石流
通过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气象干旱周期分析,未来50年,地震比较活跃时段和降雨集中时段均分布在2010~2030年。我市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坡度较大,坡面及沟谷松散物质较丰富,特别是茶叶口镇和高庄办事处矿山开采区,高陡边坡和矿渣堆众多,在日降雨量大于200毫米时段,易引发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制度实施得到重视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形成了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实施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后总结等制度。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得到逐步加强并逐步走向规范。
3.地质调查及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效果
4.胀缩土
胀缩土是指具有明显胀缩(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特征的粘性土。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地表土层胀缩对公路、民房及其它设施构成不同程度破坏。我市胀缩土主要分布于莱城区杨庄镇长埠岭、牛泉镇大庄村、张家洼办事处山子后至白龙庄一带。目前受影响村庄12个,居民887户,房屋开裂2400余间,严重开裂搬迁的达139户,直接经济损失700余万元。
2.采空塌陷
(1)煤矿采空塌陷:我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现有煤矿开采矿山企业30家,其中,国有矿山4家,区集体矿山4家,乡镇集体矿山21家。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塌陷面积约38.20平方公里,涉及凤城街道办、高庄街道办、牛泉、辛庄、颜庄、里辛等镇的34个村庄及企业,房屋开裂812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余万元。随着煤矿开采面积的不断扩大,塌陷面积和经济损失将日趋严重。
——坚持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出资的原则,将防治工作落实到各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
总体目标是:用14年时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逐步关停中心城市附近的矿业开发活动;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群测群防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率达到60%,矿山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综合恢复治理率达到80%以上,使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届时,将地质灾害由分散的、被动应急的防治形式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科学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包括: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应急预案拟定与实施以及综合治理等,每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重要保障。由于资金缺乏,我市尚未组建起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许多已形成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力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法制建设已经起步
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市已先后制定和公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主要有:
《莱芜市地质地貌景观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个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2.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1%。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减灾防灾预案得到落实。对隐患区和重点防治区,每年汛前均向两区国土资源局及有关矿山企业下发通知,提出了具体监测要求与避让措施。
(2)初步建立了防治体系,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治理。全市对地质灾害治理十分重视,岩溶塌陷易发区、危险区均实施了勘察、避让措施,搬迁户达到180余户,部分塌陷坑得到了及时回填治理。鲁中冶金矿山公司采空塌陷严重的小官庄铁矿区以及潘西煤矿鄂庄煤矿、南冶煤矿等矿山,都建立了地面岩移监测系统,塌陷区周围设置了警示牌,为地面塌陷监测预警与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6)《莱芜市采空区及采空塌陷分区调查报告》;
(7)《莱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8)《山东省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以上成果对我市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莱城区已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了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和形成原因,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近中期】
——进一步加强全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调查,查明形成机理和危险性、危害程度等,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综合治理方案。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各项制度的运行和操作程序规范化。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反应系统,以减少灾害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应当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山企业众多,但该项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4.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尚未健全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尽管我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每年均制定了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预测预报水平低,一些威胁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达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专业化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体系,给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机构建立带来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