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中的人文素养
刘平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新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明显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功能,强调“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历史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历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作用,历史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人文精神贯穿着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历史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在祖国和世
界的社会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历史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位的新理念。它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以学生为本,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教师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念。
1、重视感情目标的培养
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要求教师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与过去的课程改革截然不同的变革,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考社会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情感是一种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历史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感染的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人文情感教育,不仅要注意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使学生具备民主竞争和求真、务实、创新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保证其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情感的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学生运用历史的敏锐的眼光学会观察。由于历史都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又是不可能再现的活动,这种观察就带有间接性的特点。史实材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历史照片、历史图画等都是观察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
要体验。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挖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借鉴。例如可以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教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公而忘私精神;屈原心系楚国,“哀民生之多艰”,愤而投江自尽所表达出的忧国忧民情感;商鞅没有因为变法受挫重重而放弃变法,虽终遭“车裂之刑”,却成为创新精神的表率;司马迁含辱写出了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学巨著《史记》,表现出的忍辱负重的品格;文天祥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所流露出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岳飞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一曲爱国主义壮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最大快乐的雷锋等。还有,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航海家麦哲伦证实了当时被人们怀疑的“地圆学说”;生物学家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这本著作。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培养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给人以具体的借鉴,使人以史明今,以知兴替。历史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来讲人文精神,那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但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如不重视发掘,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忽视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体系,而忽视散落于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性的闪光点;过于强调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盲目排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而不懂得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符合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
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所有这些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都承载了对人的爱与善,对人的感动与教化,都具有情感力量与理性思考的特征,反映了对人文价值的认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的内在气质、理想、心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既是独立的,又是融合的,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和人类认识的共同性。人文素质教育要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立足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