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个人主义取向的观念影响下,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
同时,在思辨性思维的作用下,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
同时,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性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
群体主义取向使得人们讲究群体的力量,在集体中也看重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并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即使是优点,也喜欢轻描淡写地讨论,绝对没有西方人那样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
3.英汉中对他人表示感谢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
(1)在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激时,英语文化倾向于肯定对方的付出以表谢意,如“Thank you for your great help.”,而汉语文化中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表歉意,如“很抱歉给您带来这么多麻烦”。
(2)在家庭内部成员的道谢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谁接受了帮助都要表示感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表示感谢。
西方人热情开朗,感情外露,同时亲人间界限明确,家庭观念较薄弱,家庭成员之间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是亲人也要“明算账”。
相比而言,中国人少说感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把感谢挂在嘴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天性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强调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打破了这样的美感,反而显得关系生疏、不亲近。
4.英汉邀请礼貌和回绝表达存在不同
西方人在邀请别人时往往简单而直接,如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会说:“我明天晚上有个聚会,如果你想来就来吧。
”如果对方想去就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也通常不会发出第二次邀请。
可是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之间就不是一次邀请就算邀请了,邀请与被邀请就像是打太极一样,讲究你来我往,往往要经历好几次邀请和推辞才算邀请结束。
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面对“邀请”这种表示好意的行为,受邀者从来不会第一次被邀请就直接接受,那样会显得过于急切,是不礼貌的;反复推辞几次才是礼貌的行为。
而邀请者也不能在第一次被拒以后就停止邀请,也一定要反复邀请几次,以示真诚。
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思维,他们的说话方式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认为这样直接的方式就是礼貌,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型思维,说话方式表现为迂回曲折,九曲十八弯,直接邀请表现得太迫切,不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习惯,让人难以接受。
三、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礼貌原则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思维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语言习惯。
“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入到民族语言之中”(王治理,2008)。
语言取决于思维,特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特定的语言方式,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思维方式以个人取向为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强调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完全不依赖别人而存在。
同时,他们的思维还表现为直线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
直线型思维讲究直接,绝不拖泥带水,分析型思维讲究实证考察。
这样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系统。
因此西方人表现礼貌也非常直率、大胆且实际。
中国的思维方式以集体主义趋向为主,家国观念很强烈,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虽然也承认个人的力量,但是更看重集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即使要否定对方,也一定要先表扬听话人的优点,在不伤及听话人面子的情况下委婉地提出缺点和改正意见,否则就是不尊重。
同时,在螺旋形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要说的话、表达的思想总是进行铺垫、渲染、解释、修饰等,表现在邀请语中尤其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于中西礼貌原则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其他方面。
礼貌原则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貌方式。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中,虽然我们面对西方人的称赞会笑着回答“Thank you.”,他们对于我们的表扬也会说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但是,这些都只是最表层的文化现象,任何语言都是深层的文化,仅仅了解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了语言现象的根源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好不同文化冲击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更好地避免文化碰撞、交际失误和人际冲突等问题,使得交际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J].语言研究与运用,1991,(8).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王治理.民族思维方式与对外汉语教学[J].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增刊.
[6]王颖.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J].思考与言说,2011.
摘要:各民族文化方面的异同,导致了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习语。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旨在说明熟悉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习语内涵的异同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同时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动物习语翻译方法异同比较
1.引言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而成的,是语言中的精华。
习语同时受文化的限制,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如运用动物、植物、颜色、数字等词类进行比喻,其中动物形象的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些动物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在翻译这些富含文化意韵的英汉动物习语时,如果不能理解辨析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我们就很难翻译出这些习语的正确含义,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对等性。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入手,具
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王杨琴
17
体分析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它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que Nide)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这说明必须将翻译与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如果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则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在翻译实践中,应从文化角度看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3.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3.1存在文化对应的动物习语翻译方法
在英汉动物类习语中存在着一部分动物的喻义和使用的动物喻体在两种文化中是基本对等的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
因为同种动物在其自然特性上并没有因为国度而产生的区别,所以一些动物名称在不同文化中会被用来作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形成了完全具有对应性的习语。
对于此类情况,在翻译过程中一般多采用对等翻译法,把源语言中字面上是什么动物翻译成目的语里的什么动物,译语在形式上也采用与源语言一致的形式,同时这种异化并不会导致翻译的晦涩和生硬。
例如,无论是在中方还是西方文化中,狐狸种种自然特性直接与诡异狡诈联系,所以在两种文化中,我们多用狐狸来比喻具有奸猾性格的人,“as sly as a fox”翻译过来就是“像狐狸一样狡猾”,这就是典型的直接翻译法。
再如,中西方国家都认同鹦鹉有学人类说话的模仿能力,但这种能力仅仅只限于模仿,而不能再创造,所以,汉语中的“鹦鹉学舌”在英语中就有对应的“talk like a parrot”。
类似的还有:duck’s egg鸭蛋——
—零分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井底之蛙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a bird’s eye view鸟瞰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拿某人当猴耍
The great fish eats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3.2存在文化不对应的动物习语翻译方法
3.2.1存在文化错位时用替换法
作为不同的社会地域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的产物,有些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在西方人和中国人心目中的认同感是不同的,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定标准不同,从而造成看待同一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英语表达中形容人胆量过小时,采用的动物喻体为兔,“as timid as a hare/rabbit”,而汉语里形容人胆小,用老鼠来打比方,有“胆小如鼠”一说,但这两者在意义的终极传达上是一致的。
针对这种文化错位性,我们可以把“as timid as a hare/rabbit”直接翻译成为“胆小如鼠”,而不是“胆小如兔”,尽管兔子和老鼠在某些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胆小的生理特质,但这样翻译更能有效地避免产生误解,在翻译时达到意义的成功等值再现。
这种从中文意思中选择一种符合中国人认同的动物来替换进行翻译的方法就是替换法。
还比如,在生活习惯上,古代的英国人们用马来犁地,而在中国则用牛。
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在动物习语上的不同,中国文化中“吹牛”的说法,在西方则是相应的“talk horse”,而英语中的“as strong as horse”,在中文翻译时就要译成“壮如牛”,显然这两者之间仅仅只是形式上错位了,实质意义是完全对等的,再如:
black sheep害群之马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drink like a fish牛饮
lion’s mouth虎口
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3.2.2存在文化空缺时用意译法
除了以上提到错位现象外,还有一种是文化中存在的空缺现象。
也就是指在源语言中存在的某些动物习语的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根本不存在,是空缺的。
针对这种现象,在翻译时多用意译法,即不求字面上意义的对等传达,而是以将深层含义译出,重点在于正确而不在于原文内容,通常译其比喻意义及语法意义。
空缺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复杂,有关于宗教的,比如“to eat no fish”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不吃鱼”,实际来源于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发生激烈的斗争时,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再按旧教规定只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
所以在翻译时可以用“忠诚”来意译。
也有关于传统信仰的,比如: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象征着丑陋和罪恶,而在中国文化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被中国人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所以在翻译与之有关的习语如crazy as a bat时,我们翻译成“疯狂”,as blind as a bat则翻译成“有眼无珠”。
还有一个原因是生活习惯,由该原因产生的习语最多,如果不知其来源或从未见过该词语,而只对该词语采取异化方法进行直译的话,最终译过来的东西是无法让人明白的。
比如:汉语中的“狗咬狗”,含有贬义色彩,指争斗双方都不怀好意,但如果我们翻译成为“dog bite dog”话,就会有歧义,英语中“dog bite dog”不含任何贬义色彩。
存在文化空缺现象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
sow dragon’s teeth播下仇恨与敌意的种子
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神态。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的事要做
live a cat and dog life整天吵架不和
smell a rat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头
dog one’s step s追随某人
have a wolf in one’s stomach饿到极点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语言都能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
动物类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丰富了中西方文化,赋予语言以无比的生机与活力。
但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异同,给我们翻译这些习语带来了困难,一些错误的翻译甚至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这些动物习语时,有必要多了解其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因为我们对源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结果。
找到两种文化异同并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文化转换。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59.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李双玲.浅析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2007.10,(下).
[4]殷莉.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1.7.
[5]武会芳.归化和异化在动物类词语翻译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9.
18。